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這30年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隨著市場的擴容,企業的數量也增加了,尤其是食品企業,本來科技含量就低,門檻也相對較低,這樣的行業當競爭對手增長很快,因此競爭也很慘烈。那么應該怎么建筑自己企業的壁壘讓競爭對手無法逾越呢?怎樣保住自己的市場地位不被人取代就成了很多企業領導整天思考的問題。
在我們公司咨詢和策劃的企業中,不乏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很多企業的產品系列豐富得連老板都不知道自己的廠到底有多少個系列,多少個產品。你去他們公司的展示中心看,你會感覺到震驚,因為你以為你到了一個食品的博物館!可是他效益好嗎?利潤高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起到了一個某類食品的研發機構的作用,他不停地出新,人家不停地仿冒。結果他出力,別人掙錢。這是不是很滑稽?是的,是很滑稽,可是誰讓你腦子進水了不做市場只搞研發的?食品不是高科技,仿造容易,你這樣搞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不是腦子進水是什么?
我想一個企業推出一個拳頭產品絕對不會是很隨意的,之前一定有長期的觀察,思考和設計在里面,上市后之所以被模仿也是因為有市場,一有人和你搶市場你就逃跑,你就換產品么?如果都是這樣的想法,當初百事一出來,可口就不存在了。可是事實呢?可口不僅還在生存,而且很好。他們各自控制著自己的市場不僅沒有死掉,還把市場做到了全球,做到了人手一杯。這是什么7這就是經營之道。經營之道是什么?就是一個產品只要不是垃圾,有市場被認可,我就做內涵,做文化,做心理,塑造品牌,構件屬于這個產品的歷史!然后做大做強做到全世界。而不是像懦夫一樣的逃跑或者鉆到黑屋子里頭搞“新”品。
新產品推出是要成本的,越新你支付的成本就越高,因為你要教會消費者來吃它,等新產品的市場剛剛培育好了,競爭對手又來模仿了,你怎么辦?再跑再研究嗎?
商業的本質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主旨,先進的技術和前瞻的思想是改變傳統讓生活得以優化的利器,產品以人為本不應該是一句空話,消費者需要自己的生活可以經由先進的產品獲得更為舒適和方便的生理心理享受。為了獲得這種更為舒適和方便的生理心理享受而購買產品以期改變生活。新產品和新技術正是通過提供這樣的感受而獲得利潤的,那些成功的公司也正是因為掌握了這樣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從而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在經由品牌賦予特殊的聯想,期待、愿望之后以營銷手段引起消費者注意并產生興趣,調動其“喜新厭舊,好吃懶做,虛榮心,功能性需要”的全部期待,然后滿足他,于是購買產生了。我的觀點是,新品開發要進行,但是是作為資源貯備,是打擊競爭對手的重型炸彈,而不是逃跑的工具。
在開發新品的同時要把現有的產品做精做透。要給食品賦予想像力和聯想,要讓消費者一想到餅干就是張三,一想到糖果就是李四,一想到派(Pie)就是王五。要讓消費者感覺購買了你的產品是享受是美好的記憶。讓他們看見競爭對手的產品就鄙視,替你罵他們仿造,你就成功了。
可是該怎么做呢?有的老板該問我了。說來其實簡單,你要給你的產品“人的特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讓消費者看到你出品的食品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假如你是生產餅干的,那么你的產品名稱就是餅干的代名詞。就像百事、可口是可樂的代名詞一樣。從來沒有人說“非常”,你就能想到可樂的吧?這就是普通和優秀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