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與藝術精神。今天的傳統文化并沒有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洶涌浪潮而消失,相反卻得到了重新認同和進一步的肯定。藝術設計實踐證明,藝術設計只有向傳統文化汲取營養,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傳統土壤,在世界文化范圍內才能擁有顯赫的地位與價值。藝術設計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傳統文化的參與和制約下展開和完成,并體現出當時文化的風貌,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傳統文化范疇。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不同的傳統文化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心理結構,或者說文化心理邏輯,反映不同的價值和審美觀念。
[關鍵詞]設計 傳統文化 文化 民族 美學 形式
事實上,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早已經把那些落后的傳統文化糟粕淘汰,被保留下來的都是經得起歲月的洗刷,對今天和明天能夠產生影響的。那的確都是人類傳統文化的精華,并且在藝術設計長河中得到廣泛應用和延伸。在人類創造、使用傳統文化的同時,應該給人以方便和利益,并帶來美的享受,更需要有效地利用傳統文化元素使其繼續保持生命力。這種“美”與“美”的創作之道的對應法則,正是從我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中提取出來的。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對中國審美傳統有所認識,對設計師而言是相當必要的。繼承并發展一切優秀的文化傳統,是設計創新的前提。而脫出美學傳統的物化表現,將美學傳統的精神注入到設計師的頭腦里并與現代意識相結合,其本身就是一種設計理念的創新。
接下來就中國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煉、概括、演繹,以便更好的把這些元素應用到藝術設計中來,也希望借此交流能促進傳統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多元化特征。
一、哪些屬于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以其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深邃的含義而富有極其耐人尋味的文化意蘊呈現出來。擬從遠古先民的自然信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以及富有濃郁特色的民俗等方面全面詮釋傳統文化所透射出的藝術美學價值。一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可能每個人都會對它有不同的認識和闡述,因為涉及它的內容之全、范圍之廣,可以說是任何一種文化領域都無可比擬的。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蠟染、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黃包車、鼻煙壺、鳥籠、刺繡、絲綢等等。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或者可以說是非物質傳統文化,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自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可以說這些都是傳統文化元素范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事實上,已進入信息時代的我們,不曾把傳統文化元素與藝術丟掉,甚至還到傳統文化與藝術中找尋能夠激發或者指導我們今天藝術與設計活動的東西。其實,這種不廢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思想,正是一以貫之的文化精神。主張藝術與技術統一,實踐能力與理論素養并重;強調設計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元素與藝術精神。這足以證明傳統文化元素與藝術設計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他們之間多元化、多樣性的發展歷程。
二、闡釋傳統文化元素
我們民族的“美”是我國獨有的,但“美”是沒有國界的,所以我們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設計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僅能充分表達出我們神秘的東方色彩,也能更好的起到國際傳播及交流作用。設計師應該繼承并發展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與再創造,打造出真正屬于本民族又能被國際社會所認同的藝術設計。下面圍繞“形”、“意”、“神”三個中心來表述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
1. “形”的衍生。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從原始社會的圖形、符號一直到封建社會晚期的分門別類的造型藝術,總有一些恒常的主題。而它們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它們的造型方式,卻隨著每個歷史朝代的更替而轉變,總是與當時當地的材料工藝、藝術技巧、社會風尚相適應,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例如,傳統圖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龍的形象,就可謂朝朝有不同,代代有變化。中國其他有代表性的傳統圖形,諸如鳳紋、云紋、魚紋、渦紋等,我們都可探尋到其表現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展演變的脈絡。這種“形”的延伸是對原始母題的繼承與延續,也是對其外在形式的衍生與拓展。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匯融合也是藝術造型誕生的源泉。敦煌莫高窟中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卷草紋,實際上就是在漢魏時期由西域傳入我國的忍冬草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而唐代最典型的紋樣寶相花則是以我國原有的蓮花為母體,融合了牡丹花和由波斯傳入的海石榴花紋樣的特點,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極具中國民族風格的紋樣。還有葡萄紋、番蓮紋、獅子紋,都是先后從中亞一帶傳入我國的紋樣,然而,這些紋樣并沒有生搬硬套外來藝術的痕跡,而是融會貫通中外文化,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一部分。
2. “意”的延伸。人們之所以歷代不厭其煩地反復描摹一個圖形,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審美意義的外形,而是在這些我們看得到的圖形符號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層的象征意義,圖形符號只是這些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這些意義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正是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們對這種“意”的執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傳,并衍生出許多旁支左系,可以說,“意”的歷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歷史衍生。從圖形符號的這種“形”與“意”的歷史延伸與衍變,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形”的演變都不是對其原始“母題”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其以新的形式,從而使這些“母題”不斷的豐富與拓展。
3. “神”的承傳。雖然“形”在每個時期的變化往往與前一個時期大相異趣,但我們仍能感受到在這些形式多樣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不論是彩陶上稚拙的鳥紋和蛙紋還是漢代漆器上飄逸的鳳紋,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淘洗之后,仍然承現出一種驚人的生命活力,感動著我們現代人。而這種神韻的承傳來源于中國傳統的造型觀念,即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觀念和審美意識。中國傳統美學更強調的是主客統一的整體意識,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都遵循同一個本質規律,因而,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致力于以整體為美的創作,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作一個生氣勃勃的有機整體,把人的情感賦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寫意”,“形神兼備”。在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的世界觀與“物我同一”的審美觀念的影響下,中國的造型藝術表現形式不重“寫實”重“傳神”,不重“再現”,重“表現”,注重表現整體造型的氣勢,而不是對客觀對象事無巨細的全盤描繪。
4. 取其“形”。取其“形”自然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對傳統造型的再創造。這種在再創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或者把傳統造型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用以表達設計理念,同時也體現民族個性。在“形”的延伸這個方面,已經不乏優秀的例子,如鳳凰衛視中文臺的臺標,借用了彩陶上的鳳鳥圖形,并使用了中國特有的“喜相逢”的結構形式,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而鳳鳥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特色。
5. 延其“意”。中國傳統造型背后的“意”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事物都一樣的心存向往,因而,傳統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于現代設計,適用于傳達現代人的設計意念。例如,中國聯通的標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這種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們的現代設計少了一些商業氣,更多了一些文化氣息和親和力。
6. 傳其“神”。對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說是對傳統造型的一種淺層次的發展和提升,而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我們擺脫美學傳統的物化表相,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我們只有在深入領悟傳統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屬于我們本民族的同時又能夠為國際社會的所認同的現代設計
透過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下而不斷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當中得以延伸發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們因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
三、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
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從發生到發展,都受到民族崇拜、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的影響,不同的民族創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創造著不一樣的民族,這也是我國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之所以多姿多彩的原因。中國傳統文化以自身的獨特風貌和飽含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力,為自己在世界藝壇中開辟出一個嶄新的空間,它將引起當代人們弘揚與開發民族文化的新思考。
從當代設計的現狀總結出一個矛盾,即“設計引導人”與“人引導設計”。從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這一矛盾沒,得出傳統文化對解決這一矛盾的優勢,及對傳統文化的利用。由此可見,受著現代藝術與現代科技雙重制約的現代設計,無論怎樣的發展,都無法脫離傳統文化對它的深刻影響。也就是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傳統文化,不但無時不刻地影響著現代藝術運動,而且也直接影響著現代設計運動。
四、傳統文化與裝飾吉祥圖案
中國傳統裝飾吉祥圖案其實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滿幸福,專門為營造吉祥而創造的裝飾藝術造型設計。歷代遺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藝術,決大多數都是中國祈吉納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蘊藏在中華各民族的博大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得以傳承的源泉。傳統裝飾吉祥圖案的形成不是一個偶然藝術現象,是中華民間、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千百年來沉淀的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的智慧與創造。下面就三個方面來闡述。
1.信仰的意蘊。意蘊是藝術形態所表現的深刻的生活意義與社會意義,是思維內化的延伸。傳統裝飾吉祥圖案的產生與古代先民對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密切的關系。祥云:云是中國傳統文化圖案上的重要裝飾形象。古人在銅器、石刻、漆器、壁畫、服飾上創造的云形層出不窮。中國意匠的云形,它不僅形象豐富生動,且更具有中國圖案獨特的意境美,那飄急繽紛的流云伴隨著神仙、神禽、寶物等。猶如在你眼前呈現一片笙歌悠揚,騰云駕霧的神幻氣氛。云紋在裝飾形象上有行云、朵云、層云、片云、團云,還有云海、云氣等。在裝飾意義上多以祥云來表現。結:在中國傳統裝飾中,常看到有以多種姿態表現的彩帶和“結”組成的圖案。
2.思想的意蘊。中華民族的思想素質、文化心理結構是由以儒、佛、道三家為主而構建,社會的運轉與維護以此“三合而一”的哲學思想為軸心,我國傳統吉祥圖案對此也有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強調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和人事,認為廣大藝術,不論是文學,還是繪畫,都要以“厚人倫,美教化”為職責,提倡人們在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又要善于從生活中提高道德修養,發掘審美情趣。
3.民俗的意蘊。工藝美術是生活的美術,我國傳統工藝,體現了大量的民俗意蘊,而其用以裝飾的吉祥圖案就把這種民俗的意蘊表現得淋漓盡致。民俗,即民風世俗,亦即民間的生活習俗,它具有特定的意義。因此,傳統裝飾吉祥圖案也可以說是民俗的“人文景觀”的一個形象世界。
以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的幾個方面進行了表述,如形、意、神以及傳統文化吉祥圖案等等。我們每個人在作藝術設計當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希望通過以上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能正確意識到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和它的多元化,以便我們今后在藝術設計時更好地傳承、利用和引用傳統文化,為社會做出更好的藝術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中國藝術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趙農.中國藝術設計史.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段建華.中國吉祥裝飾設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4]杭間,張夫也,孫建君.裝飾的藝術.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438.
[5]周來祥.中國美學主潮.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6]杭間,王夢奎.《藝術向度》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