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它對欣賞者產生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多聽”是音樂素養中音樂欣賞能力培養的關鍵。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就得多聽,多欣賞。
[關鍵詞]多聽 音樂 欣賞能力
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聲音藝術,而欣賞音樂卻是認知、感受音樂作品情感內涵的心理過程,是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寄托情思的審美活動。
然而,音樂又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它對欣賞者產生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常會遇到很多(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聽完音樂后說:“我很喜歡音樂,但就是聽不懂。”那么,如何使學生由喜歡到能逐漸聽懂音樂呢?這就涉及到音樂素養中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問題。
我們都知道音樂中所蘊含的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都是通過每一首樂曲,每一個音符來傳達到聆聽者的心里。其表達的方式也有別于其它藝術形式,它受非語義性和非可觀性的影響,只能以朦朧、抽象的音符、音響來塑造形象,用起伏跌宕的旋律來傳達感情。因此,每聽一次音樂就有可能獲得不同的感受。正如英國音樂學家柯克曾以他自己為例說:“我自己(以及其他人)對莫扎特的大調作品的理解曾經是:(1)在童年時期,悅耳的音樂,(2)青春時期,優美而典雅的,但不深刻的音樂,(3)成年時期,優美而典雅的音樂,其中貫穿著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從此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多聽能使欣賞者的音樂欣賞能力、理解能力增強,多聽是獲得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
再者,我們也可以從如今社會上的學琴熱中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在演奏某些樂曲的技能上具有了一定技能水平,而音樂素養卻十分不足.這說明我們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忽視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音樂,提高音樂欣賞能力的方法——練“聽”。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欣賞音樂也是這個道理,聽得多了自然慢慢地會聽懂。當然,所謂聽得懂也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音樂好聽,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就聽懂了音樂。也許,最初可能只是一種比較朦朧的感受。但如果反復多聽,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意境、情感也有所領會,那么,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就聽懂了音樂。因此,真正投入地多聽音樂,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從心中流淌出來。當然,我們大多數老師對學生學習音樂的目的是比較明確的——即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有些學生雖不具備某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卻具有較高的音樂修養。
因此,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關鍵要多聽、多欣賞音樂。要做到多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合理安排欣賞課教學時間
美國著名作曲家艾倫#8226;科普蘭說:“沒有一個作曲家相信在更好地理解音樂方面有什么捷徑可走。對聆聽者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指出音樂中實際上存在著什么,并合理地解釋其原因何在,其它的都必須由聆聽者去做了。”根據音樂欣賞教學大綱精神,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根據實際情況對課堂四十五分鐘進行了合理安排。一般用四分之三的課時用于啟發引導學生聆聽、感知、分析音樂作品,而四分之一的時間對作者、作品以及相關知識進行講解。
例如:在欣賞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時,我首先對作者生平、作品產生的背景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聆聽樂曲。起初學生反應只感覺樂曲好聽,問及為什么好聽時卻一時回答不上來。據此情況我又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的變化,如主題、旋律、節奏、配器等在樂曲中起到的作用,以及結合作者創作作品時的背景對音樂中的情感進行體驗與聯想。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聆聽,逐步感受到樂曲的主題給人的冷峻陰森,氣勢洶洶的感覺,激烈不安的情緒,且采用類似敲門聲的節奏不時讓人聯想到命運動機的纏繞:
隨后在樂曲連接部,由圓號吹出的號角音調,學生也能抓住前面的感覺對此分析出:其節奏來自主部主題。
經過反復聆聽、層層疊進,學生體驗到貝多芬在經歷了身體、生活的無情打擊后非但沒有沉淪,而是敢與殘酷的命運作搏斗的那種百折不撓的意志,感覺到作品給人帶來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時學生對貝多芬這位“樂圣”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實踐證明,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學生欣賞、分析音樂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對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力。很多學生也紛紛反映:通過多聽,自己在欣賞音樂時的共鳴點增多了……
二、引導學生不斷擴大音樂欣賞面
音樂作品浩如煙海應有盡有,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多聽各種各樣好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欣賞面。可是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的音樂欣賞面非常狹窄,他們只喜歡某一種類型的音樂,不接受其它類型的音樂。例如:對流行音樂倍加喜愛,而面對藝術性更強,內涵更為豐富的嚴肅音樂卻不愿問津,又有欣賞者習慣于傳統音樂,而對現代音樂卻不能欣賞,如果不改變這種狹窄的欣賞習慣,這樣就很難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了在課外增設音樂欣賞的內容,擴大他們的欣賞面,如開設音樂欣賞講座、組織音樂沙龍以及在校園廣播中增設“中外名曲”欣賞欄目等,講解音樂欣賞基礎知識及把一些好的、適合中學生聽的曲目推薦或播放給學生聽,諸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山泊與祝英臺》、《藍色的多瑙河》、《斗牛士進行曲》等著名中外名曲。通過正確的引導,學生也紛紛反映自己對音樂作品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不同類型的音樂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鑒別能力。正如科普蘭所說:“全都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味趣,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新的、舊的、保守的、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充分說明廣泛地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增進欣賞者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欣賞者從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獲得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是多聽、多欣賞。然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欣賞習慣和能力,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采取由淺入深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次傾聽。根據學生的知識層面和欣賞心理一般情況,我認為在以下三種不同階段上聆聽音樂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1)美感階段;(2)理解階段;(3)表達階段。美感階段只是滿足于感官的興趣,在這個階段聽音樂,無需任何思考方式,可以在比較輕松、隨意的場合下聽。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欣賞者帶到一種無意識,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欣賞心理,并且又是向其它兩個階段過渡的必要途徑。而理解和表達卻是情感、理智的欣賞過程,它受文化修養、生活體驗、藝術修養的限制,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離不開老師的啟發和指導。
因此在欣賞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啟發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對處理和表現作品的見解,并進行實踐比較實際效果的好壞。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合唱隊、民樂隊、銅管樂隊以及定期開展學生文藝演出等活動,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通過多實踐從美感和理解階段上升到表達階段,也就是說使學生不僅能聽懂而且能通過愉快的音樂實踐,把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就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比如:對于《畢業歌》這道作品的藝術處理,我通過藝術實踐讓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演唱(或演奏)出來。起先學生在演唱(奏)時對速度處理的較慢,力度也不夠強,為此我引導學生對實際效果發表自己的意見并進行比較,分析后認為這種處理不能把作品中所要表現的那種朝氣蓬勃的形象表達出來,最后同學們把速度、力度進行調整后才達到所要的效果。因此,在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的過程中,經過反復聽,學生逐步掌握了表現音樂作品的規律和特點,同時學生在體驗樂曲情感中也進一步增強了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藝術形象的能力。
總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而音樂欣賞教學則是讓學生認知、感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種實踐活動,因比要想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只有引導他們多聽、多接觸不同的音樂作品,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使學生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美]艾倫#8226;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1984.184.
[2]葉純之,蔣一民.音樂美學導論.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