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由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討了道德教育的新途徑,即在道德教育內容上既要繼承又要發展;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創新,注重借鑒國外德育經驗;要在全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
[關鍵詞]孔子 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封建統治者更是尊他為“大成至圣先師”奉若神明,頂禮膜拜。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歷來重視教育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作用。《禮記》中《大學》篇關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論述既說明了大學教育的過程和步驟,也清楚地表明了對教育作用的看法,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這是教育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每個人都積極為促進各自家庭的和諧美滿和國家的繁榮穩定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齊家、治國),這是教育對社會所起的作用。有些學者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只考慮教育的社會作用,而忽視個人的發展。這種看法是不公允的。事實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很重視個人的發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就是促進個人發展的理論基礎。他不是只強調“自我”的個人發展,而不管他人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發展,而是“已欲利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人以完善人格為目標,和群體和諧一致的個人發展。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之處。
2.孔子在確定教育內容時,把“禮”“樂”作為首先的課程。“禮”用于維護各種人倫和道德規范;“樂”是通過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手段使學生從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禮、樂互為表顯,共同完成德育任務。孔子的教學內容雖然包括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等方面,但從“第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和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因此,可以說,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應包括德、智、體、美四個方面,并且應以德育為基礎,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3.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首先狠抓德育的根本。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稱于世,他的成功之處正是發現并加強了德育的“基礎教育”,而德育的基礎就是他所謂的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做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孟子也認為要做一個真正合乎道德規范的人必須具備完美的人格。有無人格是區別人獸的標志,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務。孟子關于人格內涵的論述有些雖不適合今天的情況,但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標準,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則在中華民族歷史起過巨大作用。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孔孟這一光輝思想不僅至今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真可謂“切中時弊”。
二、我國當前道德教育現狀的具體表現
1.道德教育內容陳舊,界限混淆。長期以來,學校存在用政治課代替道德課,只講政治立場,不講道德修養,在內容安排上,混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界限,政治教育固然重要,但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哪個更基礎,值得探討。
2.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只重“教”不重“育”,只重道德不重情感。道德本身是有情感的。“道”是客觀的,“德”是主觀的。如果只重講道理,不培養學生情感,那么“道德之花”如何能在他們心中生根、開花、結果。雖然中學開設了《政治思想》課,小學開設了《思想品德》課。但是多年來一直延用的教學模式就是“我講你聽”的單一道德灌輸,把一些抽象的政治觀念和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強壓給學生,為考試而學,不管有沒有理解、消化。
3.在道德教育效果上,不求實效。我國的道德教育雖然強調很重要,但缺乏有效持久的具體措施,往往一陣風搞一次活動,過后就淡化了流于形式,所以效果不佳。特別是最基礎的道德規范,如文明禮貌、接人待物等方面令人擔心。
4.在道德教育隊伍建設上有欠缺。我國道德教育的主體是各級干部教育,他們有些道德素質不高,德育專業化程度不夠,甚至于毫無現代德育素養。這樣的團隊干部都可以成為德育隊伍中的一員,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新時期德育教育改革的途徑
1.在道德教育內容上既要繼承又要發展
首先,要重視弘揚我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幾千年被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在倫理道德方面有許多值得追求的文化理念,具體可歸納為:(1)注意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自強不息和人際和諧。(3)提倡人倫價值,強調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重視修養踐履強調道德主體的作用。這些文化傳統,我們應繼承下來,并加以改造和利用。其次,道德教育內容要與時代的發展吻合,既要適合市場經濟發展,又要超赿市場經濟發展。
2.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創新,注重借鑒國外德育經驗
(1)教化和內省相結合。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國德育教育“教”占主導作用,“化”(即潛移默化)和內省不夠。美、日兩國就十分重視從具體生活小事做起,加強對學生品德教育和影響,注重潛移默化的培養。在我國,可嘗試將校園建成一個開放式充滿德性生活的校園,使學生嘗試做生活的主人協調各種人際關系,通過教師指引和交往形成對所愛道德知識的詮釋。
(2)認知教育和實踐相結合。道德教育不僅要“認知”,更要實踐。美國在1989年布什總統啟動的“志愿者服務行動”以來,到1999年10年間,全美有83%的公立高中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服務活動,參與面廣,使學生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在我國也可采取社區生活實踐志愿者活動,切實在生活中落實道德教育目標。
(3)外在約束與內在約束相結合。在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把自律與他律結合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加強學生道德的自我修養,將學生道德“自律”的培養作為出發點立足點。
3.要在全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
道德教育工作是復雜的,艱巨的,光靠學校抓難以奏效。必須調動社會、家庭的積極性,共同承擔起教育培養下一代的責任,以利于減少干擾,增加合力。大量事實表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對能及時滿足他們低層次感官快感需求的刺激和誘惑,往往比積極因素更容易接受。一旦社會上的消極因素先期侵入,那就會成為他們非道德行為的內驅力,甚至對學校、家庭的教育進行抵制,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德育力量要一致,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孟子#8226;先子下》中說“人人可為堯舜”,這就是說人是道德的主體,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實現“成人”的道德理想,這也是我們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應努力做好這項塑造人的靈魂的崇高事業,讓每個人都去做“堯舜”,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秩序和風尚,讓世界充滿愛。
(作者單位:吉林通化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