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調查用人單位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分析現行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弊端,有針對性地改進當前人文素質教育方式方法,從而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 職業能力 人文素質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雖然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也勿庸諱言,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還很不完善,與人文素質有關的職業能力尤其如此。
一、高職畢業生缺乏與人文素質有關的職業能力
通過對用人單位的廣泛調研,我們發現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滿意率最高的是專業技能,而對與人文素質有關的職業能力滿意度相對偏低。
1.誠信素質。企業要求員工誠實守信,能為企業的產品負責,為企業的信譽負責,為企業的發展負責。然而,部分高職畢業生為自己考慮的多,為別人考慮的少,個人利益至上,漠視企業利益。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不遵守勞動合同,視用工合同為兒戲,稍不如意就辭工,甚至不辭而別,導致企業臨時找不到替代人員,影響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正常生產。誠信素質缺乏還表現在個人簡歷夸大、隱瞞自身疾病等方面。
2.創業素質。創業素質是人才市場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職教育日趨重視的教學內容。從調研結果看,企業普遍希望員工具備一定的創業素質和吃苦精神,能夠在關鍵時候頂得住。但高職畢業生卻往往缺乏創業與吃苦的心理準備。例如,一家企業決定在異地創辦一個子公司,委派公司的營銷骨干帶著五名新招聘的高職畢業生去開拓市場,結果不到二個月,這些學生先后都離職走了。究其原因,不是嫌待遇低,而是嫌太苦太累。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高職院校需要特別重視學生創業素質的培養。
3.創新能力。用人單位認為,高職畢業生步入工作崗位時基本符合企業要求,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但發展后勁、轉崗能力略顯不足,缺乏相應的創新能力。比如一企業更新設備時,購來同一系列的第二代產品,某高職畢業生卻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才適應新設備的生產。適應新設備尚且如此困難,更不要說主動改進產品、攻克技術難關了。
4.溝通能力。用人單位反映,他們接收的學業優良的高職畢業生,工作過程中習慣于聽從管理者安排,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大膽表述出來,工作中不喜歡與人合作,即使面對的是學徒,也不能用順暢的語言指導他們工作;或者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建議。另外,溝通能力的缺乏還表現在應酬過程中,尤其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面,一些高職畢業生由于知識面過窄,常常出現失語現象,有時連一些高雅的玩笑也難于理解。
5.統籌規劃能力。一些用人單位負責人說,部分高職畢業生工作兢兢業業,有技術有熱情,確實為單位帶來了經濟效益,本可提拔重用,但讓他們獨立從事一項工作,往往會出現用工安排、工作流程混亂現象,事前無計劃、事后無總結,工作隨意性大,做出的生產安排、市場調查報告思路不清、語意不明。因此,許多高職畢業生由于統籌規劃能力、實用寫作能力的缺乏,影響了個人的發展空間。
二、人文素質缺乏的原因
1.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實用主義心理是造成學生缺乏人文素質的重要原因。受社會上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心理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普遍存在重專業輕人文的思想,片面追求職業教育的技術功能,一味偏重專業技術課程,這嚴重妨礙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事實上,人文課程中有大量文質兼美格調高尚的精品,通過欣賞講釋,其中蘊含的思想志向、人生哲理、道德情操和審美理想等,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教育的極好載體。春雨潤物,潛移默化,人文教育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誠信品質、提高創業素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職人文課程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目前,在高職人文課程教學中,雖然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加大了對聽說能力、實用寫作等職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但由于這些訓練基本上是在教師的感性認識下展開的,沒有量化的考核標準,導致訓練無規則可循,可多可少,可有可無,訓練流于形式化,缺乏系統性,教學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高職院校人文基礎課相對于專業課程,很少能夠出去交流學習,用于支持教改教研的輔助手段嚴重滯后,也挫傷了教師教學創新的積極性。
三、改進人文素質教育的模式與方法思考
1.改革課程設置和學分構成,采用彈性學分制,開設人文必修課、選修課和第二課堂實踐課,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機制保障。我們知道,文化基礎課傳授的是工具性知識,它既是求職謀生的文化基礎,又是終身學習、轉職轉崗、創業立業的前提條件。沒有這些工具性知識,自學能力不完善,連基本的可持續發展都保證不了,又談何創新呢?所以說,走出單純專業教育的思想誤區,是培養學生誠信素質、創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在適度傾斜專業技術課程的前提下,使專業課和基礎課配比協調,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才真正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而良好的職業素質。
2.搭建人文素質培養的網絡平臺,使人文素質在新的媒介形態中得到完整的實施。隨著網絡的快速普及,當代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日益增強,他們的信息獲取主要依賴于網絡。我們要善于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改變當前學生上網重娛樂、輕學習之現狀,開辟網上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渠道。
3.通過文學、音樂、藝術等多種形式,為學生設置提升人文素質的“營養套餐”。校園文化建設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清新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4.加大文化消費導向力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消費習慣,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進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單純靠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加強對當代學生文化消費的引導,改變當代學生的消費誤區,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促進當代學生全面發展至關重要。通過準確掌握當代學生的文化消費情況,積極引導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習慣,借助文化消費對教育的反作用,來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社會實踐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當代學生社會實踐,有助于滿足求知欲望,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于當代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和檢驗當代學生的全面素質,使學生在向社會展示和推薦自己的過程中,了解社會對當代學生素質的要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實踐中鍛煉成才。
參考文獻:
[1]常月華.大學生語文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5).
[2]陳慶合等.論能力本位教育與職業能力的形成[J].教研理論,2003,(28).
[3]陳耀文.語文教學與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關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5).
(作者單位: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