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現狀,提出在高校實施心理健康的同時,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并對大學階段實施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所持有的目標、應遵循的原則及存在的障礙等進行探討,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法使大學生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障礙
一、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認識的誤區
目前社會上及教育界所提倡的家庭教育,主要針對的是0-18歲的青少年與兒童,把大學生排除在家庭教育的對象之外,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受所處環境的影響。(2)受大學生“成人思想”的影響。(3)受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水平皆不高的影響。(4)受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達的地區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新的教育觀,而經濟落后的地區受到傳媒不發達的影響,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難以在那里推廣。
大學生年齡上正處于青年中期,心理發展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說大學生已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還為時過早。同時,大部分學生并非是經濟獨立的,學費與生活費幾乎全由家庭承擔,在心理上,大學生對家庭仍有依賴,大學生與家庭的聯系依然是千絲萬縷。在這種情況下忽略家庭教育所能產生的作用,是不合理的。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家庭應該發揮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2.學校教育領域的空白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階段,還處于起步階段,這一情況主要表現在:(1)心理咨詢機構不健全。此外,對該機構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宣傳,否則心理咨詢室便形同虛設。(2)對心理障礙認識不足。
學校教育在心理教育上的空白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彌補的,咨詢機構的完善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這個問題不可能依靠社會力量來解決,因此需要大學生的家庭在這一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協助學校一起填補空缺。
二、教育的出路:家庭教育的可行性
1.盡管目前的家庭教育主要還停留在依靠經驗實施的階段,沒有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但是由于每個家庭的背景、經濟狀況、家長素質、家庭文化不同,也確實很難歸結出一套適用于所有家庭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方法,因此提出家庭教育需要遵循的總的原則與目標,每個家庭依照自己的情況,在不違背這些原則與目標的情況下,采取適合的方法,是目前能夠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2.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具有較強的能力,“當代大學生有較好的知識基礎,但在真正的科學精神、治學品質、人際相處、求實進取意識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大學階段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進行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是基本的思想道德品德教育,包括責任感、全面的科學精神、使命感、孝敬心、進取心以及關心他人、關心環境、關心未來的心態等。”對他們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已不是像中小學一樣由家長輔導、監督其學習了,而是家長如何引導他們認識社會、走向社會。家長具有更多的社會經驗,“在道德教育、價值引導方面,家長完全可以充分運用自己多年的人生體驗,對子女開展生動的熏染與教化。”
3.大學生已是“準成年人”,他們即將踏上社會,比起初高中階段,他們心理更加成熟,為人處世更加理智,思維更加活躍,眼界也更加開闊。他們與家長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只探討升學的問題,而可以是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事業發展的討論;其形式也不再是家長權威式的說教,而是更加民主和諧,二者地位平等地展開對話,這種氛圍也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開展。
三、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的目標
根據大學生性格心理發展規律和他們所背負的社會期望值的要求,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概括為以下7項。
1.有較濃厚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相對穩定。
2.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
3.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
6.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上述標準也是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目標,也就是說,家長要引導大學生向上述標準發展。大學生主要的心理障礙的表現有:厭學、心理承受力差、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環境適應能力差、意志薄弱。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家長應予以警覺,一方面要求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另一方面也要追溯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有:學習負擔過重,對大學學習生活難以適應,同學間相互競爭的壓力加大,對所選擇專業的失望,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問題,社會環境帶來的沖擊與影響,個人生活方面的挫折,個體心理品質的缺陷與主觀因素方面的原因。
此外,還有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的過度保護,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的鍛煉等原因。這些原因,有些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才產生的,而有些則可以追溯到進入大學之前,無論是哪種原因,如果在大學階段仍不加以制止,長此以往,對于大學生的學習以及畢業后的工作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四、教育的實質:家庭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民主平等。要求父母將孩子看成與自己地位平等的成年人,民主地與孩子對話,盡可能與孩子商量問題,而不是命令。
2.充分信任。大學生已經有相當的能力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家長應該信任他們的能力,不要對任何事情都進行干預,更不要強行插手。
3.科學引導。根據上文所說大學階段不可能也不應該實施家長強制的手段,因此采取引導的手段更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可與贊同。
4.人本主義。指移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三點,要求家長理解、欣賞孩子的感情,不要求孩子的絕對服從,坦誠相待,以此改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以便更好地進行引導教育。
五、清除教育的障礙:家庭與學校聯手
應該說在現階段,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完全的,存在局限性,學校不能惠及所有學生而家庭缺少專業的、科學的教育手段,因此,學校與家庭聯手才能更有效率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1.學校可以做如下工作:
(1)為每個學生構件心理檔案,并向家長反饋;
(2)完善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輔導講座或選修課;
(3)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2.家長可以做如下工作:
(1)關注學生心理情況,如發現異常向學校反映;
(2)學習家庭教育與心理學理論;
(3)協助學校的工作。
大學生背負極高的社會期望值,他們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是極大的,處于青春年華的大學生不應該被心理障礙所困擾,家庭也不應放棄所負的責任,也應發揮所能,使大學生成為能適應社會、發揮所學知識、造福社會的人。
參考文獻:
[1]林正苑.大學心理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2]李有華,段虹,郭玉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林業出版社.
[3]家庭教育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李麗.淺談當前家庭教育的特點[J].當代教育論壇,2004,(02).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