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的顏色詞蘊涵著深厚的漢民族的文化心態和感情色彩。本文對“黃”字本義和引申義的探討和對“黃色”詞語的文化意義的闡釋可為佐證。
[關鍵詞]黃 本義 引申義 文化聯想
一、引言
黃色是我國古代正色之一。五色之中,青白赤黑四色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方,黃則被視為“中央之色”。班固《漢書#8226;律歷志》載:“黃色,中之色,君之服也。”在《白虎通義》中,班固對黃色的解釋又加入神學和儒學的觀點,認為“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即黃色是萬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這種色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為尊色,成為高貴的正色。
二、“黃”的字形
曾有不少學者對“黃”字做過訓釋,郭沫若認為“黃”的造字是人佩玉。張清常也認為“黃,本象佩玉之形。”他們認為“黃”是“人佩玉”,是用“璜”來訓釋“黃”。唐蘭認為:“黃字古文,象人仰面向天,腹部張大,是《禮記#8226;檀弓》‘吾欲暴尫而奚若’的尫的本字。”唐玄之也認為“黃字是一個會意字,是指一個得了膨脹病和黃疸病的人的膚色。”。《說文解字》:“黃,地之色也。從田,從亦聲。段玉裁注:“玄者,悠遠也,則為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于是將“黃”解釋為“地氣之光色”。潘峰經過考釋,確認“黃”其實是個象形字,其造字義是“孕婦”。
以上各家對“黃”的字形字義的訓釋各有所持,從分析中我們可知,古人給顏色詞造字形很不容易,或借絲織物,或借玉石礦物,或借火光,或借人形,都是以具體事物襯托,再加上借表音等辦法來產生顏色詞,體現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原則。但無論采用何家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黃”的造字符表義時間都比較短,而表示“黃色”的意義時間都比較長,用途也更加廣泛。
三、“黃”的本義與引申義
1.“黃”的本義
“黃”用來指代含有色彩“黃”的意義的許多事物。《詩經#8226;魯頌#8226;駉》:“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毛傳:“黃馬曰黃。”孔穎達疏:“黃而赤色者直名為馬。”成語“飛黃騰達”中的“黃”,也是指神話傳說中的“黃色神馬”。
《詩經#8226;齊風#8226;著》:“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耳。”毛傳:“黃,黃玉。”
《禮曲禮》:“君子敬黃發”。疏:“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爾雅#8226;釋詁》:“黃發……老,壽也。”黃,指老年人。
《漢書#8226;平準書》:“禹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司馬真索隱:“黃,黃金也。”
《靈柩經#8226;師傳》:“腸中熱而出黃如糜,齊以下皮寒。”黃,糞便。
蘇軾《江城子#8226;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黃,黃狗。
“黃”在被借代的過程中,有的獲得了專用稱名,中古漢語以前的典籍稱“黃河”為“黃”。
《淮南子#8226;汜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注:“黃口,幼也。”《新唐書#8226;食貨志》:“凡民始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
2.“黃”的引申義
“黃色的波長短,不容易分辨,有輕薄、軟弱的特點,而且在光照下常有失色的表現,因此,又給人以衰落、頹廢、腐爛的心理聯想意義。”
《詩經#8226;小雅#8226;何草不黃》:“何草不黃。”朱熹注:“草衰則黃。”虞信《奉合夏日應令》:“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黃,成熟。
1887年,法國出現了一個由工賊控制以破壞罷工的假工會,因其窗戶用黃紙裱糊,而被罷工的工人稱為“黃色工會”。漢語接受這個外來詞時,與“黃”的“枯萎”語義相交匯,產生了“反動”、“墮落”等引申意義。
遠古時期,嬰兒出生率非常低,婦女容易流產。由此,“黃”由“流產”引申為“計劃落空”或“事情失敗”。
“黃”包含“性”的義素,由此引申為含有“色情”的語義,同外來文化交匯時,其語義又得到進一步的引申。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黃”的語義,一方面源自它的造字義的引申,另一方面,與外來文化的交匯,強化了某些語義內容。
四、黃色詞語的文化聯想意義及其變遷
華夏民族自古生活繁衍在黃河流域,耕種在黃土地,吃的是黃米,飲的是黃河水,生成黃皮膚,黃色與漢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漢語的黃顏色,細分種類很多,例如:正黃、金黃、淡黃、土黃、蛋黃、橘黃等等。在古代,黃色象征神圣、皇權、尊貴、崇高、莊嚴、土地、國土等文化含義。兩千多年前,漢民族就用五種顏色代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同時五色也代表“五方”,即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其中“五行”的“土”和“五方”的“中”都用黃色代表。所以,黃色象征著中央皇權和社稷,同時也象征生長萬物的土地。又因漢民族的始祖之一黃帝軒轅氏經常穿黃衣,戴黃冕,所以黃色后來成為帝王之色。
中國古代帝王多穿黃袍。這種制度始自隋唐。宋代王楙《野客叢書》有“禁用黃”的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服黃袍,遂禁庶民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此后歷代皇帝均穿黃龍袍,“黃袍加身”意味著得到政權,黃色幾乎成為“帝王之色”。帝王居住的宮殿都用黃色琉璃瓦,宮內的寶座及一切妝飾均用黃色,皇帝的車子稱“黃屋”,宮禁之門稱“黃門”,皇帝的文告稱“黃榜”。即便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清兩代,黃色依然未改其文化內涵。
黃色又與金色同色,所以黃色又象征富貴和輝煌。富貴官宦人家,常佩戴各種金制的首飾,使用金色器皿,顯示金光耀眼、富麗堂皇之氣。
在中國戲劇臉譜藝術中,黃色代表勇猛干練的性格。如三國戲中黃蓋、典韋等人的臉譜以黃色為主。
在外國人眼中也常把尊嚴輝煌的黃色與古老的中國聯系在一起。一生致力于色彩學研究的瑞典畫家約翰內斯#8226;伊賴曾經說過:“在中國,最明亮的色彩黃色是保留給皇帝即天子專用的。任何人都不得穿黃衣服,黃色就成了最高指揮和文明的一種象征。”
黃紙,道教用黃紙畫驅鬼避邪的符咒,也用黃紙祭祀神靈。黃紙還用來刊印御準歷書,世稱“黃歷”,舊時還用黃紙書寫官方文告或編造戶簿。
由于時代變遷,社會變化,在現代中國,黃色已經有了貶義,這主要是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十八世紀以來,美國多用黃色紙張印刷出版一些淫穢色情的書刊。傳到中國,黃色便增加了反動、色情、淫穢等含義,因而產生了一批含貶義色彩的詞語,如:黃色書刊、黃色電影、黃色小說、黃色錄相、黃色音樂、黃色歌曲、“掃黃打非”等,進而繼“掃黃”一詞出現后,又連續出現由“黃”組成的新詞,如:黃源、黃根、黃貨、黃窩、黃潮、黃害、黃毒、倒黃、販黃等。這樣,在現代中國人的文化聯想中,“黃色”、“黃”已逐步失去了傳統文化中的神圣與尊貴,并且較之歐美的原意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顏色詞的文化意義帶有鮮明的民族性,漢語顏色詞特有的文化聯想意義是植根于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與其它顏色詞有很大的差別。
參考文獻:
[1]郭沫若.金文叢考[M].
[2]張清常.漢語顏色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
[3]潘峰.釋“黃[J]”.漢字文化,2005.
[4]唐玄之.甲骨文所揭示的殷人的光學知識[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
[5]劉云泉.色彩、色彩詞與社會文化心理[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甘肅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