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它將給整個高中教與學帶來巨大的沖擊,每位教師都將面臨思維的轉換,教法的變化,管理的改變等問題。這是一項寄托中華振興之希望的改革,它的積極意義不庸質疑。但是由于改革才剛剛開始,各地各學校在貫徹國家課改精神的同時是否發現課改同樣存在著問題?傳統的課程是否就一概否定?本文就新課程改革中研究型課程的幾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研究型課程 素質教育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 學校、教師、學生三方的態度、觀點及目標
從學校的角度看,先是地域的差異,各地由于經濟條件的差異,學校辦學條件也會有差異,研究型課程的貫徹也就沒法都一樣良好的貫徹實行。還有,雖然教師普遍認識到研究型課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年齡、學科、以及教師的個性差異,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種思想和行為相矛盾的現象,即一方面我們深刻感受到傳統教育體制中的弊端和不合理因素,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很快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來替代它。這不僅造成一種觀念上的模糊不清,也同時給我們的教育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更為重要的問題。研究型課程不能是走過場,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人事制度、考試制度、工資制度改革以及教育管理、教材革新、資源配備、崗位設置等多方面的因素。從學生的角度看,也要讓他們明白開設研究型課程的意義和目的,只有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思想統一了,研究型課程才能順利的開設下去。到2000年4月為止,微軟共開發了430節網絡課,這些課分為藝術、信息技術、外語、語言藝術、數學、哲學、體育、宗教、科學、社會研究、職業教育等12個類別。每一課都類似于一個研究項目。課的目標多數為表現性目標。所謂表現性目標指的是,只為學生提供活動的領域,而不是規定學生活動的具體結果。例如在“文藝復興”一課中,目標包括利用概念圖組織技術,思考各歷史時段之間的關系,用創造性的才能來表現收集到的信息,內化關于文藝復興的背景知識等,這些目標所指向的結果是開放的,主要以結果中包含的創造性來衡量,而不是用標準答案或標準的做法來評判。但這些課的目標也不完全用表現性目標來陳述,也有少數表述為行為目標,即用行為方式來陳述課程目標,規定具體的、標準化的行為。S#8226;阿瑞提著:《創造的秘密》中有說到“若學習的重點放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形式比較有效;若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表現性目標的形式較為適合。”從微軟設計的網絡課的目標表述可以看出,這些課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但同時也涉及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并不完全排斥后者。
二、課題的選擇
如何讓學生找到有價值的課題?由于知識準備不足,教育部有關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調查情況報告提到:“98%的同學都遇到過失敗和挫折,選題過大,無從下手,不得不中途修改和調整研究課題,面對浩瀚的資料和眾多研究部門,不知如何獲取與自己研究信息有關的信息資料。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發覺自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常識實在太少了。如能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給學生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的那些知識,這樣,可能學生研究的層次會更高一點,興趣會更濃一點,創新的精神、意識,才能發揮更強一點。”盡管一些學校在幫助學生選題前也開設了一些科普講座,但是信息量還不夠。研究應用與知識準備是一種互相激發的關系,一方面,研究應用能夠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存”,使多學科多水平的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豐富的知識也能夠激發學生高水平的理解。教師絕對不能給學生定題,但教師可以找一些好的選題給學生作示范,并分析這些選題好在什么地方,對于一些不成功的選題也要分析其問題所在。要注意的是,忌大而空或過于隨意的選題,忌過難、條件要求過高和時間過長的選題,忌描述性過強沒有明確目標的選題,忌邊緣化與現實生活無關的選題,忌簡單重復別人用過的選題,忌已有定論的選題。教師應由淺入深,由定性到定量,由個別到一般,教會學生選題的方法和技巧。
三、 研究型課程進行的方法和模式
研究型課程目前還沒有明確固定的模式,但作為一門課程,它的開設方式應該有其共性的一面,包括研究程序、研究方法以及評價機制等。有些學校將開題報告、研究過程和結題報告印為統一的表格讓學生填寫就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例如開題報告中應包括課題名稱、課題組成員、計劃、分工、可行性分析、所需條件、預期成果、導師意見等等。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可以初步總結為觀察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文獻研究所、調查研究法等等。這些方法在研究性課程開設的初始階段應系統地介紹給學生。這種對研究性學習方法的介紹可能比研究性學習本身更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對研究型課程的量化評價,各校之間也是應該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鑒的經驗。研究過程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但是其中有些是不必要的彎路,是可以避免的。例如,雖然課題強調培養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也百分之百利用了因特網、百分之百利用了圖書館,但是一些學生并沒有能力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例如,在上海市七寶中學“閔行區農村垃圾的處理現狀和處理意見”這個課題的課題活動記錄表上,學生查了圖書,上了網以后,結果是“基本沒有收獲,圖書資料查到很少,網上沒有收獲。查閱不甚滿意,發現關于我們所研究的課題方面現有的資料非常少。”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學生知識準備不足以及缺乏方法上的指導。這是我們的課程計劃需要完善的地方。這些研究課題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生要“學習如何做研究”而不是獨立開展研究,所以,正確的指導是很重要的。從實驗報告來看,學生收獲最大的是“訪問專家”,有的是靠專家推薦的網址找到了自己所需的資料。然而我們不能事無巨細都去問專家,對學生的指導應該主要依靠教師或者指導手冊、計劃方案等。學習一些研究方法論,特別是資料檢索的知識。學生們目前知道到圖書館去查資料、利用互聯網查資料,但是怎樣更高效,怎樣迅速地找到需要的東西,怎樣找到豐富的內容,學生們的技能還不夠。這種技能的提高是要三管齊下的。一是在實踐中學,二是開設專門的課和講座來學習,三是不斷豐富自己已有的基礎知識。目前學生們多數都是用第一種方法,也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但是現在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了,僅僅在戰爭中學已經遠遠不能應付了,必須要有正規嚴格的訓練才行,學習和研究也是一樣,嘗試和錯誤是一種效率不高的辦法,因此在實際操作的同時也要有專門的輔導。
例如,在進行有關數學的研究型課程中,老師可以用幾個選題例子引導學生選題,比如從身邊朋友買彩票的現象,選中36選7體育彩票中獎概率的問題。接下來,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上圖書館、上網、在課本上查有關概率論的資料,還可以去問問身邊的人買體彩中獎的情況。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買張體育彩票,熟悉下過程,不明白的就去問身邊的朋友。然后讓學生通過體育彩票36選7的規則和自己所學知識加上查找到的資料,自己先進行分析,找出問題,分析問題。接著讓幾個學生一起交流自己得出的結果,或者遇到的問題,之后老師再進行適當的指導。最后,老師對學生的研究情況進行評價,結果雖然重要,但是學生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態度更為關鍵,以及和同學交流,和身邊人的交流,都應該是衡量學生研究的重要指標。
四、同學與同學、教師之間的交流問題
包括過程交流和成果交流兩個方面。要想研究型課程的地位在中學得到確認,必須不斷加強校際交流合作。一項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成功首先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對于一些好的經驗和素材必須及時分類匯總,編成參考資料。哪些課題需要哪些材料、儀器、設備,當地有哪些有利于研究型課程開展的資源信息,某些專業信息的相關網址、搜索引擎和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等等,可以專門組織培訓班,在本地資源利用、資料印發、信息傳遞、能力養成上花大力氣,應該說是可以建成一套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型課程體系的。現在有些研究型課程搞得好的學校正逐漸完善自己的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體系,應該說是一種好的發展取向。當然要注意交流是雙方面的,每個學生都應該經過獨立的思考和研究,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依據是研究性學習最關鍵的特征,如果只獲得了別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識,而沒有自己的理解,是不能稱之為研究性學習的。目前一些學校開設的綜合課程也好,活動課程也好,學生的探究還停留在常規性、確定性的知識、或者說結構良好的知識上,缺乏進一步的拓展。研究時間不夠,只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就結束了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延長課題活動的周期,增加跨年級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這種做法的另一個理由是,注重長期目標有利于創造力和創造性格的培養。
五、評價問題
縱向包括選題質量評價、研究過程評價、課題結論評價等幾個方面;橫向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等。從評價內容上看,包括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的情感體驗,科學精神的培養,問題解決模式的設立,各項能力因素的養成,認知結構的拓展和強化等。評價的方法包括量化和非量化兩方面,可以采用表格法、總結匯報,更可以采用成果模擬鑒定會的方法,請有關專家、教師和學生組成學術委員會進行鑒定、答辯、評獎。另外,對好的經驗模式可以對外推廣。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道德要解決價值標準問題。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形成性評價,而多元智能理論覺得這是矯枉過正,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會造成誤導。科學史家庫恩認為,把教科書的知識當作不變的真理,把實驗僅當作驗證科學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學生,容易使他們形成絕對化的科學知識觀、錯誤的科學方法論和片面的科學發展觀。這一觀點引起人們對科學教育的反思。施瓦布以“科學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為前提,在“作為探究的科學”和“通過探究教學”兩理論的基礎上建構了研究性學習理論,指出研究性教學是“對探究的探究”。由于研究性學習理論在我國并無系統介紹,人們從零散的資料中很容易獲得這樣的印象: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學生像科學家搞研究那樣來學習科學,是只重過程不重結果。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識沒有別的意義”及布魯納的“知識是過程,不是結果”等類似的言論影響,致使有的研究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是“過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識”。在這種“只重過程,不重結果”的觀點之下,研究性學習變成重點學習科學過程技能,附帶才是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其極端則就是使用什么原理或獲得什么概念變得無關緊要了。
總之,研究型課程在我國才剛剛展開。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選擇課題、查找資料、提出問題、獨自研究、合作交流、得出結果,最后對結果進行評價。無疑,它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課程改革,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很多的問題,各地、各校的研究型都不是完美的,我們應該找出缺點,并對進行改良。這樣,才能使研究型課程和新課程改革更好的進行下去,才能更好的為我國培養出新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R].[2001]6號.
[2]張科朗.高中課程改革——教師讀本[M].教育出版社, 2006:152.
[3]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89.
[4]仇忠海.開放性主題活動課程——上海市七寶中學新探索[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105.
[5]朱慕菊.走近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福建莆田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