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著新課程改革,以校為本的研訓一體化模式逐步形成,有效的校本研訓成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助動器。然而,在實踐中,一些校本研訓活動流于形式或內容缺乏連續性等等,使其校本研訓活動開展與教師專業發展不相適應。本文結合實際,從校本研訓工作開展易出現的四種現象入手,談談“以校本研訓促教師專業成長”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校本研訓 專業成長 現象
學校研訓工作的深入開展,為學校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當我們驚喜的看到校本研訓使教師角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得以真正轉變,變教書匠為學者型,向專業成長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校本研訓中存在的不足,如:校本研訓活動流于形式、研訓內容缺乏連續性等等,一些校本教研活動開展與教師專業發展并不相適應,為此,我談談幾種現象及相對應的措施。
一、改變校本研訓工作“無厘頭”的現象
古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確定科學的研訓目標和制定一套合理的研訓規劃是至關重要的。目前,部分研訓工作缺乏明確目標和詳實可行的規劃,組織者經常是想到什么,就進行什么,缺乏發展目標引領,缺乏長遠的打算,往往是無厘頭地開展研訓工作。即使有目標,所制定的研訓計劃也未切實從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來規劃,形成目標和規劃兩張皮的現象。我認為,要想讓校本研訓工作有序開展,逐見成效,應以發展目標為引領,制定切實可行的研訓規劃。也就是說,校本教研必須要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要從教師專業發展實際需要出發,通過校本研訓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促進教師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規范教師教學常規行為等。正如區教育局所提倡實施目標教學的理念一樣,我認為,對于教師的培訓實質上也是一種長效“教學”,其“教學”活動應以教師專業發展目標為引領,該目標的確定要結合本校教師的實際情況、課程改革對教師的需求等方面,有總目標、階段目標,體現目標的階梯性和系統性。圍繞發展目標設計相適應的、詳實的研訓規劃,使其為發展目標服務,為實施研訓活動提供保證。
二、改變校本研訓過程“蜻蜓點水”現象
首先,教師專業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而日常開展的校本研訓活動很容易走“蜻蜓點水”的誤區。理想的認為,教師某種教學能力的提高,單靠聽一次講座、一次研討、一次反思就得以發展了,造成活動的開展缺乏一種連續和系統性。就拿“如何備好課”這一主題來說,目的是提高老師備課、研究教材的能力,認為僅搞了一次研討活動,一次教案設計競賽就能提高教師備課水平,至于如何抓備課,從哪些方面入手,抓到什么程度,如何驗收,都沒有詳細的實施步驟,使校本研訓活動似蜻蜒點水未能及其實質,培訓斷層,缺乏一種連續性。
其次,多頭培訓,內容繁多,造成“營養過剩”。自研訓一體化模式形成以來,各級各培訓部門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每期都安排了大量的培訓研討活動。教師除了教學,會經常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而每一級的培訓,研訓側重點都不同,內容上缺乏統一性,造成培訓內容繁多,面對這么多的“培訓大餐”,我們的老師應接不暇,沒有選擇,也來不及消化,更來不及思考,呈現了“營養過剩”的現象。我一直認為,教師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反思與不斷實踐,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關鍵。面對各種培訓研討活動,只會加重了教師思考的負擔,阻礙教師思考某一個問題的深度,除疲于應付,草草寫反思之外,更多的是泛泛而談,未能達成共鳴,看似教師全面發展了,其實效果不佳。倘若學校、區、市培訓思路、側重點大致統一,在某一段時間內,著重解決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一個問題,或全力提升教師某一項教研能力等,不僅利于教師把握課改的方向,而且突出了研訓工作的重點。
三、改變校本研訓成果未用于實踐的“脫軌”現象
研訓為提升教學服務,教學為研訓提供實踐平臺,校本研訓與教學實踐是緊密相連的。“教學問題即研究主題”, 現行校本研訓能夠立足于課堂教學,圍繞教師教學的困惑、教學中的問題,開展系列活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研討活動中的共同總結的實施建議,是否真的用于實際教學中了呢?能從實踐中來,卻未能用于實踐中去,將失去了研訓的實際意義,那只能是紙上談兵。如,我們在研討的有效性作業這一問題時,大家通過實踐總結了較好的經驗,如進行作業分層布置、作業獎勵辦法等,可是在操作過程中,有一部分老師并未實施,原因是比起傳統的布置統一作業來說,分層作業的操作性相對要復雜一些。既然是好的方法,是需要一個推廣的過程,那么,教導處可以在監督、評價方面加大力度,促使分層作業的方法用于實踐,而且為有效教學服務。
四、改變校本研訓主體“消化不良”的現象
當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師的所需,從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出發,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訓活動時,當我們絞盡腦汁探尋一種新的研訓手段時,不能忽略了教師主動性、內驅力才是教師成功的關鍵因素。 “外因還需內因起變化”,即便再“精美”的研訓大餐,但教師是被動的接受,事后不思考,不用于實踐,沒有內化的過程,“營養”不能“消化”,何能為自身“成長”提供“養料”呢?那么研訓永遠都只能“浮”在表層。如何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急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期待科學的教師評價體制。在學校我們不難發現,一部分已獲得小學高級職稱的老師,在專業成長方面的需求并不積極,現行評價體制阻礙了教師自身發展的主動性。以下是摘自《談現代教育制度下教師隊伍的建設》的一段話:“每年年度目標考核,分數高的確定為優秀,其余人員基本上為稱職。……這種模糊的考核方式,不能區分出教師之間勞動‘質’的差異,客觀上就抑制了教師的發展和創新。如果制定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及系數,將這種評價結果細化,分為不同的等第和級別(一級一等、一級二等……),使評價結果更加清晰,既能充分體現教師之間質的差異,又能使教師能夠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努力的目標。……另外,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期給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評定,學校也應該在每一年給每一位教師給出中肯的評語,讓老師知道學校認可了他哪些方面的成績,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這種新的評價體制若能實現,定能激發教師求進的激情。
其二,期待學校的關注和鼓勵。學校的骨干老師、活躍于各種競賽的老師總是受著校長的青睞,學校會把更多的展示機會、學習機會給予這些本身要求上進的老師,這樣只會造成學校隊伍建設的兩級分化,好的更好,不好的仍舊如此。我認為,學校應一碗水端平,關注每位老師的專業成長。學校在為骨干老師搭臺子的同時,多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略缺自信的老師,達到培訓的均衡性。學生愛聽表揚,其實老師也如此,倘若老師感受到了學校的關注,在取得小小成績的同時,得到了學校的充分肯定,她將獲得“成長”中的快樂,從而激發了老師內在的潛能,激發其獲得成果的欲望,達到攜手共進、共同發展的目標。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市天心區仰天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