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是思想認識、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表達能力的綜合反映。教師在進行寫作指導時應注重“看、讀、說、寫”整體發展,即觀察生活、了解自然,廣泛閱讀課內、課外讀物,充分利用課堂及第二課堂加強說話訓練。在教會寫作方法的同時,多寫物件、場面、對話、感受等片斷。只要抓好了“看、讀、說”這些基礎,“寫”就能水到渠成。
[關鍵詞]作文教學 看讀說寫 整體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在論述作文教學時指出:“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在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由此可見,文章是作者思想認識、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表達能力的綜合反映。在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發現的基礎上,內心產生渴望表達的心理需求時再進行寫作。幾年來,我的做法是:“看、讀、說、寫”整體發展,同步提高。
一、加強看的教學,搞好看寫結合
文學來源于生活,脫離生活的文章只會是沒有活力的一潭死水。這就是要讓學生親身投入到自然、社會,挖掘生活中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之寶藏。“看”,就是觀察,就是讀無字之書。作文的過程并非是從提筆寫作開始的,而是從觀察生活入手的。觀察生活,能促使學生了解生活,了解自然,了解人生;能促使學生養成正視現實,分析現實的習慣;也是學生收集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
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庫”,是源頭活水。按理說學生習作的內容也會很豐富,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習作內容單一,寫得不具體,讀來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觀察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觀察得不仔細、不全面、不深入。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觀察中觸發創作靈感,從而達到“有所為而作,有所感而作。”
為了把學生的生活實踐活動與寫作掛起鉤來,我利用了兩條渠道,采取了兩個措施,即充分利用好課內、校外兩條渠道。兩條渠道互為基礎,互為補充。一個措施是不留家庭作業,將豐富多彩的生活還給學生,即讓學生自主觀察。因此,教師要淡化觀察的功利性,從積累的角度引導自主觀察,增加觀察的實效性,培養觀察能力,進而使學生養成自覺觀察的良好習慣,用心去體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人物,每一處景致。另一個措施是定期帶學生走出校園,做有指導的定向觀察,即讓學生反復觀察。任何一種事物的觀察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往往要經過反復多次的多角度的觀察。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選觀察點及觀察的順序、觀察的方法。然后在不布置習作任務只布置觀察作業的前提下去觀察,在觀察之后讓學生做適當的觀察記錄或觀察日記,再從各自的觀察角度交流自己的觀察所得,展開討論并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對觀察進行分類。最后,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最佳觀察角度寫下自己的習作,待習作完成后,再去實地觀察,看看自己寫的是否與實際相符合。經過反復地觀察,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事物,這樣對被觀察事物的本質理解得會更加深刻,習作主題也更加鮮明。如: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帶學生去田野找春夏秋冬,感受山河的壯美,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既為學生打造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充分張揚個性魅力,從中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成功的快樂和人情的溫暖,又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閱歷讓他們贏得了第一手寫作資料。也讓學生在觀察實踐中學會了觀察,養成了對周圍一切事物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記的良好習慣。
以上是直接的“看”,即觀察。盡管生活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一個直接來源,但是每個人從社會中獲得的直接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寫作中的大量材料來自于間接即前人那里也是不奇怪的。所以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于從前人那里獲得知識和素材。我們寫作既要有實際生活的直接知識,又要有書本上的間接知識,才能寫好文章。日積月累,這個倉庫就會成為真正的“聚寶盆”,寫作文時就不用愁無“下鍋之米”了。
二、加強課內閱讀,搞好讀寫結合
課內閱讀教學就其心理機制而言,存在著兩個心理“回合”。一是從感知語言文字入手,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理解內容,把握中心思想,這是從形式到內容的吸收過程;反過來從中心思想入手剖析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材、組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這又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吸收過程。第一回合無疑是作文的基礎;第二回合無疑又是作文的指導,所以讀寫結合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途徑。
在讀寫結合上我主要抓了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抓好基礎知識。思想內容需要語文文字來表達。不積累一定數量的詞匯、句式,不懂一定的語法、修辭及標點等知識,作文訓練只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在課內閱讀教學中,總是力求把這些基礎知識教實、教活,使學生真正懂得意思、記得住、用得上。其次,教會寫作方法。我利用讀寫對應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相機傳授寫作知識。如解題時,訓練如何審題;歸納中心時,訓練如何立意;分析結構時訓練如何布局謀篇;分析重點詞句時,訓練如何組詞、造句。再次,訓練作文基本功。我抓住每篇課文的特點,讓學生仿寫片斷,如仿寫一個物件;仿寫一個場面;仿寫一段對話等等。除描寫性的仿寫外,還常常讓學生進行結構仿寫、思路仿寫等。這些占時不多、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高,為大作的訓練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三、加強說話訓練,搞好說寫結合
“說”和“寫”是表達思想的兩種不同形式。“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延續。如果學生能夠達到“我口說我心”,出口成章,那么作文就不難實現“我手寫我口”,下筆成文了。為了把學生的口語表達引上正軌,我大力加強說話訓練,利用早自習讓學生口述見聞;讀了課外書,說收獲;看了電影、電視,說感想等等。利用第二課堂時間開展故事會、演講會、辯論賽等。還利用自習課訓練口頭作文,給一定的構思時間,不動筆,直接口述,再把說的內容記錄下來,加以整理、完善,使之成為文章。這些簡便易行費時少收效大,又能很好地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能集思廣益。因為只有說通,才能寫順;只有“言之有物”,才能寫具體;只有“言之有序”,才能使寫成的文章達到“情真意切”,具有感染力。
綜上所述,“看、讀、說”都是“寫”的基礎,“寫”反過來會促進“看、讀、說”的發展,可見四者關系密切。從“看、讀”和“說、寫”的關系來講,“看、讀”是積累,是“進”;“說、寫”是表達,是“出”。有“進”有“出”,才好平衡發展。因此,欲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質量步步高,必須堅持“看、讀、說、寫”及其他與作文有關的各種因素整體發展,同步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只有投入生活,疏通生命的灌溉渠道,當有了對事物的認識,有了心靈的體驗,有了情感的沖動,又能通順明白有條理的表達時,才能消除懼怕作文的心理,解決無話可寫的問題,改變內容空洞的局面,學生的習作才能變得有條理!
(作者單位:湖南永州市冷水灘區嵐角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