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學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過美的形象給學生以情感教育。美術教材中所編的各種體裁的藝術課,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的融合體,它們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等,蘊含著大量美的內容。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有必要加強創作課的設計與研究,重視形象思維的開拓和智能的開發,強調創造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 創作課型 設計
在藝術課教學中,應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領會、體驗、感受,適時對學生實施美育。創作課不僅是“命題創作”,“記憶畫創作”和“想象畫創作”,還有很多種創作課型等待專家去探討。
一、學科放射式創作課型
學科放射創作課是將美術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設計創作課。結合語文、英語等學科教學的創作課型——要求學生在認識、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用繪畫造型的形式再現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教材中的詩歌、故事、寓言都是進行美術創作的好體材。我上過一節結合古詩《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創作課。只見同學們把高樓大廈畫的淋漓盡致而沒有考慮春天的美麗,同學們對“春天”詩句的意思還不理解,于是讓學生停下畫筆解釋詩詞。當學生理解了這句詩的意思是“冬天過去了,春天的江水變暖了,是會游泳的鴨子先知道的,同學們知道畫錯了,立刻修改畫面。這樣的課既考驗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認識、理解和記憶,又訓練了繪畫造型能力。
結合音樂教學的創作課型——歌詞精練優美,適合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聽“每當我輕輕走過老師的窗前……”這是一幅多么美的想象畫呀!音樂課用曲譜再現歌詞的美,創作課用繪畫重塑歌詞的美,讓學生在音樂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術形象。音樂與美術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藝術美,激發創作靈感。
二、撒網式創作型
撒網式思維創作課是以某種圖形或實物為發散點,開拓學生的形象思維。撒網式創作型——以某種圖形為發散點,引發學生的聯想,并描繪出與這種圖形有關的近似而不相同的新形象。例如,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或貼上一張圓形紙片,然后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圓形,畫在作業紙上。這種課稱為圓形的撒網式創作課型。
實物的撒網式創作課——以某種實物為發散點,引發學生的聯想并創作出與實物近似而不相同的新形象。例如:湖南美術教育出版的《我的太陽》,教師以圓為發散點,引發學生通過人臉的聯想并創作出與人臉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太陽的新形象。
撒網式創作課型的價值在于,它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視點觀察同一個固定區域,用同一種想象思維發散出很多種不同的新形象,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
三、記憶式創作型
記憶式創作課是讓學生把看到過的物象或經歷過的事情,憑借記憶默畫出來。具體課型包括:記憶式創作課——要求學生在臨摹之前先用一定的時間觀察、默記范圖,然后拋開范圖進行默畫。
情景式創作課——要求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人物動態,情節變化及印象最深的情節,然后憑借記憶創作成一幅畫。如看一場電影,一種游戲,一個生活片斷等,然后憑借記憶進行創作。師生互動式創作課——要求學生親自參與某種活動,活動結束再用繪畫的形式表現這種活動。
記憶式創作課有利于促使學生觀察生活,記憶形象,逐漸養成會觀察的良好習慣,提高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作能力。
四、想象式創作型
想象式創作課型是通過形象的或抽象的多種表象,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從而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
美術作品啟發想象創作課——用兒童的想象作品,啟發兒童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新的作品。例如,用兒童的想象作品《小鳥找家》啟發學生創作出《小鳥的家》、《我為小鳥找家》等新形象。用成人的想象作品《會飛的娃娃》、《自由的飛翔》等形象,啟發兒童創作出新的人物或動物造型,逐步使學生學會運用夸張、變形、濃縮等方法創作出新形象。
自由式想象課——啟發學生打破現實生活的種種限制,去自由的想象,隨意的表現,創作出獨特、離奇的新形象。可以創作成人到外星球生活,飛行走路;植物、動物可以像人一樣會說話。要教育學生明白,在想象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幻覺、神話、傳奇在這里都融為一體,使想象獲得了無限的自由性和廣闊的馳騁天地。
想象創作課的設計,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異想天開,標新立意,獨辟蹊徑的新思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能力。
五、聯想式創作型
聯想創作課是借助圖象或實物,引發學生的聯想,并經過加添、改編、創造出一種類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節。
借助圖象的聯想創作課——這種課不讓學生死板地臨摹范圖,要求學生借助范圖,進行聯想創造。例如:福建美術出版社第五冊《文具》寫生,面對學習用品的臨摹圖,提出兩種作業要求:第一種臨摹加添創作課,讓學生先臨摹文具圖,再根據自己的聯想加添出文具上的裝飾;第二種,臨摹聯想創作課,讓學生先臨摹學習用品,再根據自己的聯想創造一種或幾種新型的文具圖形。這種課又叫臨摹聯想創作課。在教育情境中美術活動可將兒童帶入一個豐富多姿的世界,使他們從感覺領悟中,體驗、創造中獲取實現自我的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樂趣。美術之美,在于它結合了真與善,因而它對人格教育的功能是全面的整體的。
教學中,我對作品優美的景物描寫,有著獨特的安排。如福建教育出版社第九冊中《兒歌配畫》一課,著重引導學生分析“年畫的特征”和“剪紙的工藝”描寫。對描述有中國歷史,我引導學生注意兩點:(1)語言的準確使用本身就是美。指導學生嘗試:把寫“兒歌的情”、“年畫的美”的語言相融合,看看其表達效果,使之理解詩歌和年畫表達準確相融合。(2)美術課教學語言的豐富本身也是美的情景。要求學生既要從積極的角度去使用繪畫語言,并注意到繪畫語言和想象相融合。
借助物體的聯想創作課——這種課要求學生面對寫生對象進行聯想創作。例如,進行校園寫生聯想創作課:(1)設計成寫生加添創作課。要求學生先如實寫生校園建筑,再通過聯想添畫上白云、飛鳥、草地、鮮花,操場、豎立著五星紅旗和師生們課間互動。總之,可以通過聯想,把校園畫的更美好;(2)校園聯想創作課,要求學生面對校園,通過聯想,畫一座新的校園或理想的校園、未來的校園。聯想創作課的設計,目的是增加臨摹課與寫生課的趣味性和創作因素,既訓練了學生的臨摹與寫生能力,又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以繪畫為例談了五類創作課型,同樣也適合圖案課、手工課和欣賞課的創作課型設計。美育被明確地列入教育大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創作家,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創造性思維、陶治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邵武熙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