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堅持持久,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創新意識才會逐步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培養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學生 創新意識
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強烈的好奇心是創新意識的前提。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設情境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問題的心理取向。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教師必須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飛翔。只有在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充分地培養。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情境教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培養的。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情境設計。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我讓學生找出生活中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再比較二者的異同點。通過這種情境教學,學生很快掌握了書上所學的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聯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有選擇地、有目的地收集,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觀察和思考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探索并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進一步積累學習空間與圖形內容的經驗。
二、在教學中利用教學學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學具,并且在教學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性格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指導他們通過觀察和操作掌握數學知識。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就是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能力,目的在于認識新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巧妙地運用教學學具,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很大幫助。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利用教學學具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元、角、分”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票值的人民幣。在課堂上,大家討論、交流、匯報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幣的種類:有紙幣,有硬幣;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幣的相關常識知識等。
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就要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更廣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這樣,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同時,可通過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人的好奇心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探求知識的內在源泉。好奇心越大,求知欲就越強,也就越能驅動人的探索和研究。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殊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牛頓由一個下落的蘋果,證明了地球的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時,水壺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發明了蒸汽機;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明了單擺;還有愛迪生,他小時候看母雞孵雞蛋,自己也嘗試孵了一天,后來,他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好奇心是創造力的前提,因此,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于學生的突發奇想,教師若采取的方式不當,甚至訓斥嘲笑學生,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教學分數時,筆者問學生12與13哪個數字大,有一名學生大聲地說13大,我問為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說分子都是1,3比2大,當然是13大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表揚他積極回答問題的勇氣,在糾正他的錯誤時,對他的突發奇想給予了肯定。
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法,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帶著這種積極的欲望參與學習,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培養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本身應注意發揮自己的情感功能,運用教學藝術,提高教學技巧,同時,重視課堂信息反饋,師生雙方保持知識信息暢通。例如,我在教學正方體時,為了讓學生迅速掌握正方體的知識,我布置學生每個人都找一個正方體的實物。課堂上,同學們拿出自己的正方體實物,互相比著、討論著,我也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整節課我們都在活潑、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習效果也非常好。
又如,我在教學15×15=225的簡便運算方法后,我問學生:25×25=?35×35=?45×45=?……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時,我便引導他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上的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們激動地探討著,演算著,在這種熱烈的氛圍中,學生很快學會了帶有5的特殊數字乘法的簡便運算。
五、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只能被動地聽教師講,學生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什么創新可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只起“導”的作用。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而且增強了交流及整體競爭意識,也利于激發學生自我創新精神的形成,發揮自己的創新才能。
例如,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時,讓同桌學生合作:學生分為甲生乙生兩方,甲生用自己喜歡的學具編應用題,乙生解答,然后乙生再出題,看誰出的應用題能難倒對方。學生為了表現自己,都積極參與,編出不同的應用題。通過這種合作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
小學生的好奇心極強,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放在首位,落到實處。
1.教師在教法上要有創新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就要具有創新意識,教師在教法上的創新,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要更新,教師要熟悉教學大綱,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力,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
2.用好教材——挖掘教材內涵
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是教師創新的必要基礎。常言道,熟能生巧,巧能創新。通過對教材的磚研,教師方能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時才能游刃有余。
3.樹立新觀念,探討新教法
教師在觀念上的更新和對教材的充分挖掘,給教法創新提供了可能,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常規,探討新教法,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深化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也是小學數學教師的責任,它向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只有把創新意識的培養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整個過程當中,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的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吉林市船營區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