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即用優美的文章激發學生閱讀情感,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閱讀情感,傳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情感,以教師本身的修養來激發學生閱讀情感。
[關鍵詞]閱讀興趣 閱讀能力 閱讀情感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從情感教育的角度講,一個人只有對一件事有了喜好,才能引發其內在的行動動機。動機是引起人去行動或者抑制這個行動的一種內在的原因,是直接的推動力量。根據引起動機的誘因是由外界提供的還是由主體本身提供的,可以分為外部動機或內部動機。由自我激發以獲得知識贏得成就為滿足的動機,屬于內部動機。有高度內部動機的人,工作與學習的動力更足。有了足夠的動力,那完成這一較長的能力培養過程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一、用優美的文章激發學生閱讀情感
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發人的情感,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悅和滿足。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又如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文學作品也存在著審美特征。故而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優美動人的文章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現行的語文課本中多為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應該充分借助它們,讓學生對其優美的特征,從有形式感知進而產生同情與共感,最終獲得再創造的動力。文字是以語言或是它的書面代用品為媒介構成一種想象的藝術,以再現顯示生活和表達藝術的審美意識。欣賞者通過語言的流動過程(朗讀或默讀)而接受形象,通過自己的想象進入作品中的藝術世界。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為了引導學生投入作者所描繪的優美景物中,首先由教師范讀,用悠緩的語調讓學生邊看邊聽,從視覺聽覺兩方面來感知美的文字,接著還可讓學生自己朗讀,在自己實踐活動中繼續領略其優美。當學生對文中營造的那種寧靜優美境界已經有了充分而強烈的情感體驗后,自然而然就被其吸引住,理解作品也就水到渠成。
當然,光靠課內文章是不夠的,還可以從課外求發展,在平時的教學中穿插一些散文詩歌等作品來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不斷接觸美、欣賞美。
二、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閱讀情感
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所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相同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失去耐心,甚至產生厭惡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上課要有趣。課上得有趣,學生便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去學習和思考。”
故而在教學中手段不可一成不變。應該要針對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對于議論文的教學,如果采用滿堂灌的課堂模式,必然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的思維就調動不起來,這樣一節課下來,效果會很差。而在教學中采用辯論的形式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將對課文題目分析作為辯論的題目,將全部的學生一分為二,一部分為正方,正方采用課文中的觀點;另一部分為反方,持相反的觀點。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這個題目的看法。這樣讓學生在你來我往的對答中,對作者的運思過程就會有充分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分析課文,既少了許多困難,學生的興趣也頗高。對于課文中選用的劇本在教學中則采用表演的形式。在上課前要求學生自己先熟悉課文,上課時挑選部分學生擔當其中的角色,而其余的學生當觀眾兼評委。讓學生自己演自己評,這樣的形式實踐下來,頗受學生歡迎,學生對所學課文內容印象頗深。對課文中選用的小說,則可采用改編為劇本形式。這一做法雖然難度頗高,但形式新穎又有挑戰性,學生的興趣仍不低。對于文中選用的散文,則應該在授課之前讓學生聽錄音磁帶,邊聽邊想。在授課時配合用幻燈片,使學生對文中景物有直觀的感受。這樣從多方面的觀感來使學生對課文理解全面,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閱讀能力得以提高。
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學猶如進入某一建筑物,登堂入室是目的,至于從哪門進去完全有選擇的自由。”故而為了避免簡單的重復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心理影響,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使課堂的模式多樣化,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學習,使得學生情趣得到鞏固,使得這一較長時間的能力培養過程得以順利進行。
三、傳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情感
傳統的語文教學較為側重于利用一篇篇的文章進行知識的傳授,每堂課里傳授的知識內容多且雜,沒有系統性。學生接受了較多的知識,卻沒有一種實際可操作的解題思路。雖然花費了較長時間用于教學,但學生仍無法利用課堂所學的進行實際運用。在教學中存在一個究竟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的問題,無疑后者是應該集中精力解決的問題。應該在教學中適時地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如在教學中學到一定階段應該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然后將其中有共性的問題歸納出來。通常情況下學生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章往往望而生畏,一籌莫展,然而我們從大量的閱讀中不難發現這類文章閱讀的突破口應在景,“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對景的感知進而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情感、寫作意圖和目的。還有如詞語的選擇和運用應該注意前后搭配,代詞的理解應該注意前文的內容等等。這樣使得學生在習得了一定量知識的基礎上,再有一個概括的認識,了解一種規律性的知識,再付諸于實踐,在概括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除此之外也可給學生開設講座,告訴學生如何做摘記,如何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也可以講一些名人學習的經驗等。這樣一來,使得學生不再覺得語文學習是漫無目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學生在多次實際解題中獲得成功之后,閱讀的情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樣也作到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僅為了獲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四、以教師本身的修養來激發學生閱讀情感
加里寧說:“教師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細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窺伺出教師優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視著他,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受這樣嚴格的監督,也沒有任何人能對年輕的心靈加以如此深遠的影響。”可見教師本身的素養如何對培養學生有極大的關系。學生也是有感情的,對有良好修養的老師必然會產生崇敬之情,也會更加愛聽其上課,這即是古之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情趣高漲,成績也不會差。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平平,無法讓學生發現教師的優點,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久而久之學生就無心上課,學生也就失去了這門功課的學習興趣,成績自然不會好。成績差了情趣更低,這樣就陷入惡性循環。所以可以說,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能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故而教師應注重本身修養的提高。
提高修養的方法。其一,教師必須在本學科上有獨到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下苦功鉆研教材翻閱資料,力求突破教參發他人未發之言。其二,教師必須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三,教師應該要掌握語文學科以外的知識。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區鳶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