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和主體。我們應該牢固樹立“生活本源”的教學理念,認真閱讀國內外關于生活作文的相關理論,汲取其精華,借鑒其策略。
[關鍵詞]作文 作文教學 生活
一、作文教學現狀
新課程背景下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然而,現在作文教學片面強調了作文形式的指導而忽視了作文內容的拓展;學生缺乏生活之水的灌溉,缺乏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主動探究,缺乏對生活的熱情投入;教師缺乏對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抒寫生活的有效指導,導致學生習作缺乏真實的寫作素材,胡編亂造,寫作內容空洞,嚴重脫離生活,寫出來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笑話聯篇。
二、生活,作文的源泉
我們應該牢固樹立“生活本源”的教學理念,認真閱讀國內外關于生活作文的相關理論,汲取其精華,借鑒其策略。我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交流生活、參與生活、表達生活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1.觀察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種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寫作文就是寫生活。可見,學生要寫好作文,必須深入生活,而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如:有一段時間,學生中流行踢毽子,我們就對那些喜歡毽子樣子的同學,引導他們觀察毽子的構成部分與材料、顏色與形狀等;對于那些喜歡用毽子活動的同學,引導他們觀察踢毽子同學的動作、表情,毽子在空中的高低、姿態,觀眾的語言、神態等。因為有了明確的目的,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極大地發揮。
在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我們還指導學生學會多種感官的協調運用,同時伴隨著思考、記憶等活動。只有這樣,積累的材料才是活生生的、富有情趣的。我們引導學生,要把有特點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新鮮的東西用簡潔、隨意的文字記錄在自備的小本子——“作文材料庫”里,積少成多。同時為了便于學生存放與尋找,我們還指導學生將記錄材料分門別類整理好。如:人物類、記事類、寫景類、狀物類等,以便作文時信手拈來。
2.交流生活
為了激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積累作文素材的熱情,一方面,我們利用課前二分鐘讓學生上臺交流“作文材料庫”里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另一方面,利用課間等休息時間,以聊天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促使信息流通,信息互補。另外,我們還定期組織評比“積累大王”和“最佳材料”。搞好最佳材料上墻,樹立勤于積累榜樣,為學生創設學有目標、寫有材料的習作氛圍,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和作文的興趣。
3.參與生活
(1)感受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習以為常的。我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家庭人員在學習、勞動、生活中的態度、行為、情感……品味家庭生活的喜怒哀樂等;同時還鼓勵他們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感受父母平日的辛勞,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從小學會自理,長大適應社會,更主要的是為學生寫什么提供了必要的材料準備。
(2)豐富校園生活。學校生活是小學生感受最深的,因為小學生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學校。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我們充分利用語文課外活動,結合學校體藝節、讀書節、科技節等開展活動。這樣不僅讓學生的校園生活精彩起來、豐富起來,也為學生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3)體驗社會生活。教師應有意識地經常安排學生觀察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描繪生活、欣賞生活。
①學校生活。小學生白天在校學習六小時,這是一天中的黃金時間。要提高學習生活的質量,關鍵還是要靠老師較好地誘導,組織開展各種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有了五彩繽紛的學習生活,才有豐富多彩的學生作文。
②家庭生活。首先,學生可以常和父母親一起參加家務勞動,這些勞動生活可成為寫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次,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或生活習性,可寫些跟蹤觀察日記。再次,在適當的時候,學生不妨寫些留言條、請假條等,用筆來跟父母親進行溝通,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
③社會生活。社會是個大學校,它具有廣闊的空間。節日到了,學生來到大街上,感受到熱烈喜慶的氣氛,心中充滿了對社會這個大家庭的熱愛之情。“鄒鷹行動”活動時,讓學生上街宣傳,創設與人交往、語言、思維的場所,這種學生自主實踐活動后的練筆效果一定會很好。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各項社會調查,寫調查資料,讓他們走近生活,感受生活。
④自然生活。我讓學生觀察一個月中月亮形狀的變化,寫下觀察日記;和學生一起來到學校對面的綠花帶內尋找春天,寫贊美春天的小詩;更是讓學生仔細觀察一年四季的風,加上豐富的想象,寫成了《假如風有顏色》。通過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充孕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
(4)品味書本生活。我們從生活作文理念出發,努力“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為此,我們通過主題活動式閱讀、交流匯報式閱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識記許多常用字詞,名言警句,詩文佳作,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品生活之味”,在加強課內實踐活動的同時,注重向課外的拓展延伸,真正做到關注現實生活,參與生活實踐。用童心去感受,用慧眼去追尋,用巧手去操作,使神奇的自然、沸騰的社會、甘甜的生活、溫暖的人間深深映入學生的腦海,獲取對生活的許多鮮活的印象和豐富的感性經驗。
4.表達生活
(1)命題自由。葉圣陶先生曾說:“只有從兒童心底流出的命題,兒童才會以極大的興趣對待它。”好的命題使學生產生習作的沖動,有利于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在教學中我們把命題權還給學生,以適應每個學生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如在指導學生寫反映寒假生活一文時,我們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體驗擬題,學生不再為找不到合適材料而皺眉頭,命題也各不相同,有《快樂的元宵之夜》、《我學會寬容》等。他們筆下,既寫出了快樂的假日生活,也寫出了自己的一些真實事例,更有對學習不滿感受的傾訴等等。
(2)立意自由。習作指導和訓練應在開闊思路,自由表達上下功夫,而不拘泥于種種“套路”,激勵學生多層面立意,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不同層面去思考,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確定不同的中心,表達個性化的思想。達到“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的境界。
(3)文體自由。習作的表現形式應順應學生的天性、愛好和習慣,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要盡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必要求過高。只要符合角色,圍繞自擬的題目可以寫記敘文、詩歌,也可以寫童話、寓言等,讓有不同閱歷、不同思維特點的活生生的學生個體去自主選擇易抒發自己內心感受的文體自由地表達。
(4)表達自由。學生習作不受課本的要求限制,不為教師的指導左右,做到了形式多樣化、題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因而學生能在以“生活”為基礎,以“真實”為準則,以“新穎”為前提的基礎上,用手中的筆描繪出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絢麗多彩的自然生活。
(作者單位:福建惠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