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師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本文從“導入”、“串接”、“主體”、“尾聲”四個方面對生物學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生物學 課堂教學 結構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師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生物學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哪些部分,如何完成,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導入”
1.語言導入。精彩、幽默詼諧的語言是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學習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學生對侵入細菌體內的為什么是噬菌體的DNA而不是蛋白質外殼頗感費解。為此我打了個比喻:噬菌體侵染細菌好比醫生拿了一個裝滿藥水(DNA)的注射器(蛋白質外殼)為病人(細菌)注射(侵染),注入人體的是注射器里的藥水呢?還是裝有藥水的整個注射器呢?我想大家都能體會到吧!在哄堂大笑中,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進了探究的氛圍中,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
2.文學導入。有的古典文學中也充滿著生物知識,因為文學來源于勞動,來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學習家蠶的生殖和發育時,教師先亮出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千古絕句,再反問學生,這里的春蠶真的死了嗎?學生當然想“急知答案”,“樂于探究”了。
3.多媒體導入。多媒體是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具有其它教學設備不能比擬的優點,動感強,視覺效果好,能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微觀世界宏觀化,復雜過程具體化。多媒體進入課堂,學生興趣濃,注意力集中,教學效果好。
4.實驗導入。在學習動物的行為一課時,我事先準備了一只青蛙和幾只蝗蟲,我拿一只死蝗蟲放在青蛙的面前,青蛙一動也不動,我又拿一只用細線吊著的活蝗蟲去逗引青蛙,結果蝗蟲被青蛙吃掉了,我再拿用細線吊著的死蝗蟲,晃動著去逗引,結果也被青蛙給吃掉了。學生一定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然后告訴學生說:“要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讓我們在今天的課堂上探究吧。”通過這些精彩的實驗表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投入“探究知識”的活動中了。
二、“串接”
“串接”,包括學科間知識鏈接和學科內新舊知識連接以及節內知識點的過渡。“串接”,既表現在新課前的復習提問,也表現在課中的講解。提問、導語應提在、導在接點上,若過散、過緩,其結果少慢差費,白浪費l0分鐘左右的黃金時間,甚至更長。導語圍繞接點設計,如果學生頭腦中缺乏適當的原有知識可供新知識固定,那么教師必須設計新舊知識聯系的橋梁。例如,在“氨基酸”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有機化學知識,直接講其結構,學生接受有困難,這時教師應先介紹有機化學有關“官能團”的知識,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氨基(-NH2)和羧基(-COOH),然后從甲烷的結構式著手,分別以-NH2和-COOH各取代CH4中的一個H,形成了最簡單的氨基酸。通過此方法的處理,學生對該知識能容易理解,整體效果也很好。個別提問,整體效果往往不佳,一般宜重導語輕提問。在課中,講點和接點錯位表現為超前或滯后,超前難懂,滯后生厭,滯后表現尤甚。在生物學教學中,常有物理不懂講物理,化學不懂講化學的現象,把個別同學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上講解,如此等等,反主為賓,脫離接點,完全被學生牽著走。遇到此問題,應多鼓勵學生課后復習,或個別輔導基礎較差的學生,切不可遷怒責怪學生。
三、“主體”
“主體”,即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是小節內容的制高點。品味一節課,制高點突破,統盤皆活,縱然他點稍有遜色,仍不失為一節好課;反之,若制高點未克,即使他點俱佳,也終鮮花澀果。
如何才能有效突破課堂教學的制高點呢?
1.要熟悉教材大綱,把握好知識層次,找準制高點。
2.選好突破口,辦法如下。
(1)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好勝心理。在生物教學中,巧設懸念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好勝心理。在學習了“植物的水分代謝”后,教師提出“為什么一次性施肥過多會發生燒苗?”問題一出,學生會積極回答,趁學生興趣濃厚之際,又提一問題:“你對鹽堿地上種植農作物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措施?”這樣巧設懸念會引導學生積極的探究,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2)巧設錯例,引導學生深入思維。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精心設計錯例,然后公開“診斷”,為學生提供一個顯示自我價值的舞臺,會刺激他們深入思維,找出錯誤的根源。通過集體討論,公開“診斷”獲得知識、方法,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學習中錯誤的重現率就會下降,教學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認知與事實產生矛盾時,大家都希望找出錯誤的根源,因而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經過學生共同的分析和討論,最終圓滿地解決問題。
(3)巧設實驗,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復習課上,根據內容的知識點,教師事先設計一些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了復習課上死氣沉沉的氛圍,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3.選取最精練、最寓邏輯性的語言論證,使學生心領神會地一步步自動走向目標,無回復余地,茅塞頓開。若語言不精,會干擾思維通路,影響思維的流暢性。
4.要慢,細處落針有聲。之所以要慢,因思維頓悟,需時間留白。教師語言清晰柔和,問以充裕的回味時間,以利思維,完成翻轉切忌平鋪直敘或機關槍式的講解。如在植物呼吸作用這一節教學中,講解關于呼吸作用概念的建立時,如果先以理論突破,從植物吸收空氣中的氧入手,到釋放能量為止抽象難懂。我們應先以事例突破,白薯或蘿卜放在地窖里,時間一長,白薯或蘿卜就會空心,原來甘甜清香的味沒有了;在沒有通風的條件下貿然下到地窖,由于缺氧就會有生命危險。從而得出植物體具有分解有機物和消耗氧的生理功能。繼而再對三個演示實驗歸納總結,得出呼吸作用的完整概念。制高點突破,其他點則快,后繼呼吸作用的意義等知識迎刃而解。反之,若呼吸作用制高點不破,則這節課黯然失色。
四、“尾聲”
“尾聲”,即課堂教學的結尾。一般應選在課末最后的l-2分鐘內,以布置作業為標志。課堂教學要有節奏美,張弛有度,一般也有開頭、高潮和尾聲。應當說,一節課的最后約10分,講課高潮已過,進入尾聲,學生處于相對放松狀態,或看書或練習,或復習。終點選在下課前的l-2分鐘,使學生有一個階段感、結束感、成功感,一聽鈴聲立即下課,干脆利落,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那種被學生戲言“上課時是低潮,下課鈴響后便進入高潮”的拖堂現象,乃課堂教學之大忌。終點看似個簡單的時控技巧,實是教師綜合能力的體現,要把握好也甚為不易。不少優質課,盡管開頭,高潮皆佳,但終因結課處理不當,多是拖堂,留下遺憾。改變結尾失當的方法,一是認真備課,優化知識結構,這是根本。二是要有一個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變能力。再好的方案,總不會和實踐百分之百的符合,要有思想準備,勤思善改。三是要備有機動內容,以利調節。
(作者單位:貴州余慶縣白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