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傳統美德內容博大精深,語文課外活動是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第二陣地。本文闡述了語文活動課中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原則和途徑以及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美德教育 語文活動 時代精神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中積累而成的優秀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其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大體包括個人的修身與品行,人與人交往行為的規范,人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以及人對自然的關愛等。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即個人美德、家庭美德、處世美德、社會美德。作為一名教師,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學生知識掌握得較多,但品德方面的教育卻不如人意。因此,除了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語文活動課也是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第二陣地。
一、語文活動中實施傳統美德教育遵循的原則
1.層次性。學生喜歡各種各樣的活動,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就可以充分結合實踐活動來開展,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更有助于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加深感悟。根據青少年中具體存在的道德問題,我們還需要在之前進行具體的個案分析。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初中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交錯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故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而高中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無論是觀察力、想象力還是思維力都已接近成人水平,獨立判斷能力增強。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來組織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評析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建立文學社團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
2.針對性。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師長的問題,在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應該對學生加強孝德教育。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的積極意義在于:對個體來說,是修身養性的基礎;對家庭來說,規范人倫秩序,使長幼有別,是家庭和睦的具體體現;對國家來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此類現象,我開展了“感知父母情,回報父母恩”的一系列活動。首先以《陳情表》為“激情點”,感悟到生活中不但要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而且更要懂得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然后,倡導學生回家和父母談心,更多地了解父母為了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辛勞,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接著,讓學生去搜集孝敬父母的故事及歌曲,許多優秀傳統美德的典范文本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讀后,被文中人物深深地感染了。借此時機展開對“孝”的討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培養尊敬父母、長輩的美德。
又如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珍惜勞動成果,結合《訓儉示康》的學習讓學生就學校、家庭鋪張浪費現象開展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倡議書、辯論詞等。
3.滲透性。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時,強調的是“滲透”二字。即在語文教學中貫徹思想教育,要滲透,不要強加,不要牽強附會地將語文活動課搞成品德課。要不露痕跡地滲透,潛移默化,做到“潤物細無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找好語文活動的滲透點,并關心學生的思想動向,把活動內容的德育因素與學生思想動向的教育要求結合起來,巧妙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二、語文活動中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
1.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格言積累。格言,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我國的古典文獻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格言堪稱中華文明的結晶,也是中華美德薪火相傳的特有方式。“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如果教師和學生共同搜集整理,并以“每天一語”的形式展示出來,鼓勵學生記誦積累,久而久之就會升華為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讓他們終身受益無窮。
2.誦讀傳統經典。教師要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積極開展讀書活動。如舉辦閱讀方法指導會,推介好書美文,制作手抄報,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征文,評選“書香少年”等。《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等一些傳統德育經典作品,可以分年級開展誦讀活動。在誦讀傳統文化經典時要做到通讀(側重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與精讀(側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相結合;美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與品讀(品味語言的音韻美、意境美)相結合。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滋潤學生的心田。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使他們“博于學問,明與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
3.開發《傳統美德故事》的校本課程。教師、學生在共同參與搜集、整理、講述美德故事的過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還可以拓展為考察家鄉名勝古跡、歷史名人,搜集整理民間傳說、故事等。要把傳統美德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使學生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充盈胸中。
4.重視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五一”“六一”“七一”等重要節日以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開展專題活動,如聽報告、講故事、演講、辯論、征文、詩歌朗誦等。通過活動,讓學生關注、反省自己的現實生活,培養感激父母、感激他人、感激社會的情感,進而培養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斷進取、奉獻的精神。
三、應注意的問題
1.語文活動中實施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我們呼喚復興傳統美德教育,不是對腐朽的道德教條的復興,不是對腐朽的道德規范的回潮,而是對傳統美德人性的回歸。時代需要傳統美德,時代呼喚傳統美德。發揚傳統美德,絕不是從故紙堆里拾垃圾,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我們要發揚的,是歷經篩選、流傳至今的美德,而不是整個封建禮法的照搬。不僅如此,有時更要對傳統的道德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比如“謙恭”,應該解釋成“有禮”,但并不是自卑,更不是諂媚;又如“孝弟”,我們可解釋成尊敬、奉養,更重要的是加上發自內心的“愛”,而不僅是順從而已。
2.重視每次活動的總結
每次活動結束時,用三至五分鐘時間,開展自我總結、自我評價。讓同學們找出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今后的活動中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活動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必須總結每次活動對學生在吸收精神食糧方面所得到的收獲。此外,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自主學習意識、創新實踐能力和交流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活動中,需要學生交流合作的機會很多,通過與他人的接觸、交流,總會產生許多的人際問題。通過交往,讓學生懂得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懂得他人和社會群體在個人生存與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體驗關懷別人和接受別人關懷的快樂。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本身就是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和體現。
(作者單位:甘肅張掖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