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在當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學院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改革提出了改革要立足企業,注意企業崗位需要;要正確理解“適用、夠用為度”的概念;要注重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充分體現職業特點;專業課程設置要核心化等五個應當注意的問題,為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工學結合 專業課程改革 崗位需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在當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依據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首先是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改革,既要考慮教育教學的科學性,更要兼顧企業需求的現實性,利用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使學校的培養形式和實訓空間的拓展與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在改革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立足企業,注意企業崗位需要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對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專業在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時,要注意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
專業設計應當針對特定的崗位群,拓寬覆蓋面。隨著科學技術以學科為體系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分工越來越細,高等教育的專業越來越多。人類實踐領域的擴展,使許多科技發展是在跨學科基礎上進行的,邊緣學科層出不窮,綜合思維日益顯示出重要性。為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采用校企聯合辦學、工學結合的方法,按某崗位需求設置大專業,拓寬覆蓋面,增強人才的復合性,以有利于企業和畢業生的雙向選擇,有利于畢業生適應變化的崗位需求,拓寬就業面。
二、要正確理解“適用、夠用為度”的概念
據調查,學生在進入高職學習三年期間,社會崗位技能平均有7.5%被淘汰。為此,美國、法國四年制本科職業技術教育,一、二年級都是通才基礎教育,夯實基礎;三、四年級再選定專業,以專業課為主,共同特點是寬口徑厚基礎。專業課程改革中要正確理解以“適用、夠用為度”的概念。第一,凡是專業崗位用到的知識必須要講清概念是什么,用到的基本規律講清規律本身及應用條件和范圍。不用的概念和規律可不講或少講,可定性講的不定量講,多講結論,少講推證過程。在講其應用時多講崗位實際應用例子,以開拓學生應用思路。也就是說,要突出技術的崗位應用,要以學生學到夠用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高職教育的質量觀。第二,基礎課以夠用為度并不意味著基礎的窄化,而是以適應崗位群應用為尺度的淺化和適當寬化。
設計中應適當拓寬基礎,保持學生持續發展的后勁。所以,大類專業多開一些共用基礎課、拓展性基礎人文課,允許在一年級根據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改變專業,應當成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三、要注重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對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提出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包括文化和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工學結合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根據行業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必備的素質,必須把人才培養目標鎖定在應用人才上。
專業課程改革必須改變傳統以學科為中心,按照工程設計人才模式培養學生的方法,突出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走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之路。為此,逐步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指導方針,借鑒CBE方法,對職業技術教育進行能力分析和課程改造,應當是當前高職學院專業課程改革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是因為,高職學院培養人才,必須圍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展開,必須著眼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經濟越高速發展,對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越大。因此,高職技術課程改革必須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著力于生產過程中高科技含量內容的增加,必須從終身教育的高度不斷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適應社企業發展的需要。
四、要充分體現職業特點
職業技術教育是由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曾對其分別給過定義,但是我國又習慣于將職業技術教育簡稱為職業教育,其實兩者內涵是有區別的。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技術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知識技能是以一、二門學科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某一類職業技術,其知識結構是鏈式結構,相互銜接,它具有學科式教育某些特點。如機械專業是以力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機械加工為主的專業崗位群。其課程設置為四級。一級文化基礎和工具課群(數、理、外語、計算機應用、政治等)。二級為專業課群(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制圖、機械加工等)和專業化群(工程機械專門化、紡織機械專門化、化工機械專門化等)。三級專業實踐技能課群(車、鉗工、檢測儀器使用等)。四級為拓展性課群(市場銷售、合同法、技術情報信息、公共關系、新技術工藝等)。
針對上述分類,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改革中可相應設立文化基礎工具模塊、專業課模塊、實踐技術能力模塊,并作為必修課。因為,知識的鏈式結構決定它們是縱向銜接的,其順序不可倒置,專業化模塊和拓展性模塊是橫向并列模塊,前者有必選內容和自選內容,后者則是完全自由選擇。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又適應了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更,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人本位特點。
五、專業課程設置要核心化
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要打破學科的系統,根據專業崗位群的需求,將某些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內容重新組合設置出核心課程,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技術核心課程,基于課程內容與生產崗位的需要、計算機制圖軟件在現代模具技術上的應用、數控加工技術以及電加工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突出技能訓練在教學中的比例等考慮,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設置了《電工基礎》、《機械制圖》(含計算機繪圖)、《機械設計與制造基礎》(包含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等)、《模具設計與制造基礎》(包含五金模設計、塑料模設計及模具制造工藝學)、《模具CAD/CAM》、《數控加工技術》、《綜合實訓》和《企業文化》等八門專業核心課程。
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選擇、組合是以崗位需求與應用為原則,減少專業課程總門數,增加實訓課時在總課時中的比例,解決課時少和教學內容多的矛盾。這是一個大工程,也是高職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太剛.對高職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2,(12).
[2]張玉臣.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三大環節的技術探討[J].職教論壇,2007,(05).
[3]俞瑞釗,高振強.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之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05).
(作者單位: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