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親職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樹立現代家庭教育理念,明確親職教育的任務與內容,采用恰當的方法和藝術,才能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從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和諧社會 親職教育 教育功能 教育理念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十六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了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構建和諧社會,教育是堅實的基石,而親職教育又是整個教育大廈的基石。在全球化時代,只有摒棄一切非科學的親職教育理念,糾正親職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偏差,遵循親職教育的規律和原則,樹立現代親職教育理念,明確親職教育的任務與內容,采用恰當的方法和藝術,進行科學的親職教育實踐,才能充分發揮親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充分發揮親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家庭既是人的誕生地,也是人自幼接受撫養和教育,實現其社會化的搖籃。家庭是個體最初接觸到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個體在此接受著最初的影響和教育,這種影響和教育又將成為個體繼續接受各種形式教育的基礎,并將持續終生。家庭以其獨特的地位和方式,影響著個體形成基本的生活習慣,基本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奠定個體社會化的基礎。個體社會化是社會得以延續的手段,是個體被社會認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必要途徑。
家庭教育是孩子實現社會化的起點和基礎,孩子通過家庭教育最早獲得最基礎的生活技能和知識,獲得對社會的最初認識并且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會規范。家庭教育是孩子實現社會化的通道和橋梁,未成年人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基礎上,走進學校,走向社會,逐步學會協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逐步完成社會化。能夠較好地處理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具備了這方面的基本本領,這是人實現社會化的基本標志。家庭教育對人實現社會化有重大影響,家庭教育的內容決定著受教育者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其方式、方法、水平和質量對未成年人的社會化的水平和質量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還影響著個體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在個體自我意識形成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家庭的狀態影響著社會的發展,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健全文明家庭的支撐。家庭教育是在與社會發展的互動中共同進步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其資源的開發,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優化,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家庭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資源的質量,家庭教育是履行社會職能的載體,是人類再生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家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優化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質,優化家庭教育就要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環境,更包括良好的文化、心理、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等家庭氛圍,還包括家長自身素質的優化。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再現自己的過程,是教育和檢驗自己人格的過程。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效果如何,不僅僅是某一個家庭的孩子是否成人、成才的問題,它更關系到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和國家的未來,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千萬個孩子是一個民族的希望。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樹立現代親職教育理念,糾正親職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偏差
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親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必須摒棄不科學的親職教育理念,糾正親職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偏差,樹立現代親職教育理念,在科學的親職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家庭教育實踐。目前,我國的親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雖然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偏差。
從宏觀方面看,整個社會缺乏對親職教育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國家對親職教育行為的法律規范也相當滯后,幾乎是空白,未成年人的權益在家庭中只是憑借父母的愛心、責任心、道德修養去維護,卻缺乏強有力的法律的支持和規范。從微觀方面看,我國的家庭教育基本處在盲目自發狀態。目前,在我國“生父母”、“養父母”、“育父母”是三位一體的,是自然獲得的,沒有任何機構對其進行評價、檢驗、監督,所有的職業都有上崗證,有競爭,有淘汰,唯有“父母”這一神圣的崗位卻沒有上崗證、合格證及淘汰制。我國千家萬戶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質量、水平、結果基本上完全由家長的素質、水平來決定,因此,我國的家庭教育實踐存在著與構建和諧社會極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家庭教育的內容不完整,出現了重智輕德、重知輕能、分數第一、急功近利、實用主義、精神空虛、缺乏信仰等不良現象;二是家庭教育方法欠科學,措施簡單并且缺乏技巧,出現了家長作風、專制主義、暴力傾向、賞罰簡單、嬌慣溺愛、包辦代替、扼制創新、中庸心態、趨炎附勢、盲目跟風等一系列的問題;三是家庭教育實踐中,不少父母以自己為模特來塑造孩子的品質和個性,讓孩子去實現自己未實現的夢想,許多家長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因此導致將己之私愿強施子女,明哲保身,虛偽世故,代溝越來越寬等矛盾。凡此種種,嚴重的導致了家庭的不和諧,更嚴重的阻礙了青少年走上健康的成人、成才之路,甚至導致一部分青少年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在親職教育實踐中,有沒有明確的現代親職教育理念,是衡量家庭教育者優秀與否的標準。現代家長必須樹立科學的現代親職教育理念:親職教育是生活教育;親職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過程,要著重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會學習的能力;創建學習型家庭,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親職教育是關心教育,在家長與孩子的平等交往過程中,教會孩子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學會珍惜;親職教育的重點在于對孩子思想品德、性格、意志力、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審美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提高,應該正確處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現代親職教育倡導合育,注重孩子整體性發展和全面性發展,為培養和諧、合作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基礎。
三、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親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親職教育,要注重生活教育。孩子在幼童時期的價值取向首先是生活取向,只有在豐富的生活中,孩子的身體、精神才能健康發展。兒童的生活就是學習,兒童的學習是生活化的學習,兒童首先應該是生活,然后才是生活中的學習。兒童的生活實際上是一部豐富的書,其中有著足以滋潤兒童生命一輩子的“養料”,家長對于兒童本能和無意識的生活世界應該理解、等待、包容、愛護,因為本能和無意識是意識的根,沒有本能和無意識的充分發育和展現,意識的果實就不會豐蘊,甚至還會造成人格發育的不完整以及終身都無法彌補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要培養孩子健全的意識形態,就不能割斷兒童的本能和無意識之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實踐中并非每一位家長都能夠自覺遵循這一科學規律,驅趕式、填鴨式、拔苗助長的錯誤屢犯不鮮。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成參天大樹,然而許多家長把帶著參天大樹基因的孩子植入了花盆里,他們不知不覺地縮小了兒童生命之樹“根須”的施展空間,過早的剪掉了在家長看來是多余的枝葉,當兒童的前知識(情感、態度、各種能力等)還未準備好時就承受了知識、技能的種種壓力,從而“和孩子沒商量”地把孩子定格為了“盆景”抑或“侏儒”。兒童的家庭教育是“根”的呵護和培育,家長要像農民愛莊稼一樣,給其肥沃的土地、優良的環境和遼闊的天空,然后要耐心等待種子的發芽、抽枝、開花及結果。把“百草園”還給孩子,把生活還給孩子,把孩子本來應該擁有的世界還給孩子,這不僅僅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因為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沒有和諧的個體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親職教育,要加強學習型家庭的創建。21世紀的社會形態將是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該社會生存的概念,創建學習型家庭可視為21世紀家庭教育的革命性變革,知識經濟時代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將是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家庭是指通過營造濃郁的文化家庭氛圍和條件,充分調動家庭成員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開放的、民主的、創新的并能堅持終身學習的家庭。創建學習型家庭,要做到“十要十不要”:一要經常與孩子溝通,成為孩子的朋友;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記抽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二要多給家人一點微笑和贊美,經常給家人帶來快樂;孩子有了進步,不要忘記說一句賞識的話。三要尊重孩子,充分傾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不要簡單粗暴,棍棒加嘮叨。四在困難面前要互相理解、支持;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要給以打擊、嘲弄、貶損;五要經常與家人一起參加文體活動;如果錯怪了孩子,不要忘記道歉。六在家里要有一個讀書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千萬不要在孩子學習時進行打麻將等影響學習的活動。七家長要帶頭學知識、學技能、長智慧;不要包辦孩子自己能夠干的事情。八要經常和家人一起看書讀報、討論交流,分享成果;不要在與孩子談話時擺家長的架子。九要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忘記把“補償心”換成“平常心”。十要在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支持,實現家庭的可持續發展;不要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盲目的攀比。
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親職教育,家庭教育者要注重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孩子的個性。全面是指人的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面,而和諧是指各個方面的一種融合。全面發展不是簡單的發展孩子的各個方面,其關鍵是要促進孩子在各個方面發展中的和諧與均衡,它關注的是孩子在各個方面的一種有差異的和諧,因為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面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滲透和聯系著的,和諧是美的標志,也是全面發展的真正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親職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培養孩子的情感文明。情感教育就是讓孩子去體驗諸如交往、信念、尊敬、同情、悲哀、快樂、愛和互助等情緒和情感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將人的情緒和情感匯合在一起便會促使孩子產生一種情感的美麗,也即形成情感文明。如果情感教育讓孩子形成情感文明的話,就等于讓孩子有了多樣生活的體驗,從而具有了自我獨立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哪怕在單獨的環境里,也能做出關于道德方面的正確選擇。一切人類文明最終都要以情緒來表征并被情感所體驗,情感文明從一種高度捕捉和把握住了情感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情感文明關注人的一些重要的、基礎性的社會情感,比如:關愛、同情、善良、責任心、認真心等。在社會轉型期,要培養孩子的情感文明,塑造其情感品質,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學到了什么知識,更要關心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了什么,體驗到了什么,而且還要關心孩子與老師、與同伴、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關系,這些才是情感發育、生長的重要土壤。孩子是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與自信,還是感受到了煩悶、自卑和壓抑?是感受到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親密,還是冷漠?孩子情感體驗質量的好壞關系到他們的情感與精神發育的狀況,當孩子處于沒有人道主義關系,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是無從談情感教育的。所以家庭的情感教育要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關注他們生活與學習的環境與質量。再美麗的房子和舒適的家居條件,如果沒有孩子發自內心的、有情感意義的笑聲,這個家庭就沒有生機與活力。情感教育的意義在于使孩子更多地在正向的情感體驗狀態中學習,這要求家長有一定的教育才干,更要有道德層面的素養,包括人道主義的情感,樸素的對孩子的愛,給予孩子自尊、自信、充滿安全感的情感體驗環境。
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親職教育,還要注重家庭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以最基本的人道主義為基礎,而且從基本的做人開始,其關鍵是道德價值觀的教育:人的教養問題。永恒的東西(如:愛母親、愛孩子)是最基本的東西,也是價值觀中最基礎的東西,是人類共同性的東西,它們最接近生命的本能,也最接近自然。越是基礎的,越是永恒的;越是永恒的,越是自然的。而孩子是自然的,他越是表現著生命的本能,其所接受的東西就越牢固,要使孩子形成永恒的道德價值觀,越早進行道德教育越好。這其實是面對現實的態度,一種不回避的態度,因為生活就是這樣,這個生活是一個整體,家庭教育要用合適的方式,把生活的真實情況越早的、越多方面的告訴孩子,孩子就越能夠真實又健康的成長。現實社會是功利化和效率化的,而道德的培養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它的效果,時代的發展使現實社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嚴酷,但人們也越來越渴望真誠,渴望善良,渴望真實,我們的家庭教育為培養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真誠、善良、真實、有效率而又和諧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鐘思嘉.開明父母大學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5.9.
[2][英]夏洛特#8226;梅森.夏洛特#8226;梅森家庭教育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87.
[3]劉友林.親子溝通從心開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3-5.
[4][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9.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