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夫妻離婚率的快速增長,單親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關注,本文試對單親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問題的干預策略進行探討,以期探索有效的干預策略,促進單親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單親大學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隨著家庭、社會結構的多元,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如離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兩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單親家庭概念的提出,產生于歐美國家對當代婚姻現實狀況的考察:歐美國家六七十年代的離婚高峰促成了大量離婚式單親家庭的出現。我國從改革開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長的離婚率,離婚式單親家庭比重逐漸上升,由此而引發的單身父母的心理狀態、生活狀況,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長及教育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為心理衛生學家研究關注。
曾有調查顯示,單親家庭的女孩,過早出現性行為、早婚、早孕、未婚先孕和離婚問題,比雙親家庭的女孩多得多,而且這些與種族、家庭收入無關,殘缺家庭的孩子中途退學,人數也高2倍以上,男孩子更容易涉入暴力行為。學業成績明顯差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學校曠課以及受罰比率也高些。
在接近四年從事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過程中發現,我院一半以上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源于家庭環境的影響,這其中有25%左右的學生成長于單親家庭中。因此了解、掌握這部分學生的心態,幫助他們適應單親家庭的事實,平衡他們的心理,防止單親大學生心理、行為不良傾向的發生,已成為高職院校心理工作者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二、我院單親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非單親學生的比較
1.調查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共90個項目,包含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附加項10個因子。量表采用1-5五級評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調查對象和過程
從2007年10月份的1521份新生入學心理測評問卷(網絡版)中,根據學生所填個人基本信息選取52份單親學生的測評問卷,并隨機抽取非單親學生問卷60份,通過篩選得到有效問卷共110份,有效率98.21%。
結果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3.結果和討論
(1)為了分析單親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和比例,將SCL-90量表中各因子得分≥3作為判斷有心理問題的依據,見表1。

結果顯示,9名單親學生至少有一個因子超過正常標準,即17.30%的單親學生在測查中呈現出心理障礙狀況,其中6人在一個因子項上呈現異常,最高達9項均呈現異常。6名非單親學生至少有一個因子超過正常標準,即10.34%的非單親學生在測查中呈現出心理障礙狀況,其中4人在一個因子項上呈現異常,最高達3項呈現心理障礙狀況。
(2)為了分析單親學生在九個因子上與非單親學生的差異,分別計算出他們在九個因子上的平均分與標準差,得到他們之間的差異,見表2。
結果顯示,我院單親學生九個因子的平均分均高于非單親學生,特別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等四個因子得分上具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我院單親學生相對于非單親學生顯示較為突出的心理障礙。行為上他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存在困難,遠離集體,喜歡孤獨,不愛交際,孤僻、冷漠,甚至敵視他人。與社會和周圍環境的發展不相適應,容易出現偏激行為。認知上由于父愛或母愛的缺失使他們有沉重的精神負擔,自卑自憐,對外界的態度過分敏感。情感上他們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較多,情緒不穩定,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從而形成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性格上由于成長過程中出現不和諧的經歷,他們大多表現為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善表達、有煩惱自我承受,不能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或任性、自私、無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個別單親大學生的人格發展不良,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煩惱無從發泄,遇到問題缺乏信心,往往選擇自暴自棄或自我發泄。
三、高職學校單親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高職院校中單親學生已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若不及時加以引導與干預,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進一步惡化,導致他們行為出現偏差,甚至走極端,阻礙其日后的職業發展道路。更有甚者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與穩定。高職學院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密切關注這個特殊的學生群體,采用各種有效方法來掃除他們心頭的陰霾,使他們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走出心靈的誤區。
1.建立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針對個體具體情況,建立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診斷和干預,防止心理和行為不良傾向的發生。
2.針對單親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偏差、情緒消極波動大及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我們提倡將個體咨詢與團體咨詢相結合來幫助單親學生。具體可應用“I+We”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預與輔導。
(1)認知性團體心理輔導
一是學習心理健康輔導資料。收集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料,并由心理健康咨詢的指導老師進行梳理和講解。
二是進行自我心理測試。使用網絡心理測評系統讓學生對自我心理的各方面進行測評,特別是通過人格測試和性格方面的測試來深入、全面的了解自己。
三是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請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及心理健康指導老師,舉辦若干場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四是開設個體專訪和咨詢項目,方便針對自我特點或特殊情況進行咨詢,專家進行診斷。積極倡導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單親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理念,改變他們對家庭變化的不正確理解,指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試,若有必要可采用家庭療法或完形療法增強效果。
五是單親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分享。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大膽交流與分享,在合作、溝通中共同解決問題,學會用全面客觀辨證的觀點分析自身家庭現狀和心理困惑,學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重新面對生活,看待自己的人生。
(2)實踐性團體心理實訓
一是壓力管理訓練小組的心理實訓。開展理性情緒訓練,比如“拖地與彎腰”游戲、“雨點-掌聲”法、面試深呼吸法、放聲大笑、以及心理減壓戶外拓展訓練等等。
二是自信訓練小組的心理實訓。開展“優點狂炸”游戲、“你的困難,我們一起面對”活動和“分享我的收獲”等系列活動。通過兩項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是人際交往訓練小組的心理實訓。
訓練一,“交友”比賽等系列活動。在“交友”大比武中,首先,進行溝通藝術知識講座。然后,走出課堂到校園內操場、道路上進行主動式交友;兩個小時以后,按照交友的數量的多少(總分40分)和質量的高低(總分60分)進行評比。
訓練二,“信任之旅”游戲和“我們的承諾”契約簽字儀式等。在“信任之旅”游戲中,盲行—引導者互換、互助,游戲后進行助人和受助的體驗討論與分享,以此建立和增進對他人的信任和接納。接著,進行“我們的承諾”契約簽字儀式活動,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參與制定團體活動的規范,并在一致通過的基礎之上簽訂契約,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下面的訓練得以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可以知道他人對別人的要求或需求,并有利于對照自己進行改正。
3.創建有利于單親大學生心靈成長的良好氛圍。單親學生親情欠缺,老師對單親大學生要有一顆愛心,時刻關心他們的生活,經常找他們談心,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同時加強班級、宿舍的整體建設,充分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愛,互相關心、互相理解,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深切地體驗到社會的支持,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的熱情,消除孤獨感,全身心地來體驗歡樂,促進人際關系,從而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4.助困與育人相結合。很大一部分單親大學生經濟生活有困難,針對這部分學生,學校要貫徹以育人為宗旨,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同時,應著重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鼓勵他們成才。
總之,對于單親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我們必須從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綜合采用多種干預策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積極干預,以期促進單親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柒文英,吳尚忠.高職貧困生的負性情緒特征及“I+We”心理輔導模式的應用.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7.
[2]李振華,曹建琴.單親大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策略的探討.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6.
[3]劉舒敏.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懷化學院學報,2007.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華廈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