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立體的和諧。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基礎與核心是人的健康素質。中華民族現階段的健康素質無論在形態、功能,還是在體力和智慧等方面都已基本具備了勝任人類賦予自身一切歷史使命的條件。其中,人的自然屬性的形態發展是在現階段指標健康量這一自然王國內自由發展的,超越這一自由,就會造成對適度體質的破壞,即導致健康體質的質變。因此,建立健康控制論和最佳化適度體質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理性選擇之一。
[關鍵詞]立體和諧 健康控制論 適度體質 理性選擇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的報告中指出: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燦爛的真理光芒。在這種理論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重新審視有關中華民族體質、健康的現行理論、指導思想和發展原則,理性地探討中華民族體質、健康的未來發展趨勢,制定并實施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體質健康工程的戰略發展目標和相應的對策及實踐,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和戰略意義。
一、健康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邏輯定位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而人又還以什么為本去迎合這一目標的實現呢?這是科學發展觀更深層次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對健康予以了明確定位。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諸內容中,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而在健康的諸素質中自然屬性的健康又是人的生命、生存、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從事一切實踐的前提。健康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代謝形式等是德、智、體、美、勞的物質載體,也是人類社會革命與發展的本錢。在強調人全面發展的同時,應優先發展人的健康素質。發展、保護、維持健康是人的終身要務,這也就是教育為什么要貫徹健康第—指導思想的原因所在。
胡錦濤總書記在闡釋協調發展時還強調指出,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指出了和諧不是一維的,和諧是多維立體的,具有時空性的。這是我們謀發展,促發展的科學依據和基本出發點,所以中華民族體質的健康與否自然也就成了這—立體發展結構中的重要—環,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的質量左右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實施與發展的成敗。在對體質的戰略發展上,學術界還沒有人把它同科學發展觀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做到與時俱進,實現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共處和發展。提出建立中華民族體質戰略發展的新思想、新理論及發展模式,以預防體質退化及另一種變相過剩的出現,重蹈人口過剩的覆轍。
人類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中,社會屬性是寄托在自然屬性健康基礎之上的,也是發揮其作用的前提。如果人缺失了自然屬性的健康,其社會屬性不僅無從發揮作用,甚而會無法存在。與此同時,人的自然屬性又被其社會屬性所制約,并在其上打上社會的烙印,人的自然屬性也就被社會化了。人如果離開社會性,其自然屬性就會自動退化成為純粹的動物式的屬性,所以,從人的進化這一點上來說,自然屬性被社會化的數量越多程度越高,人類社會也就因之而越進步、越文明。可以說,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化,不僅是走向文明的象征,也是文明社會所必備的條件。
人對體質全面發展的實現必須在社會實踐中完成。人是實踐的主體,而且是最主要最積極最活躍的主體。勞動是人實踐的關鍵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創造了人自身”。勞動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相結合的產物。嚴格講,這種勞動能力只潛在于健康人的體內,并通過他們的實踐才得以展現,推進社會發展與進步,所以說,勞動是人的這種潛能的外在反映。馬克思認為,整個世界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勞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驅動力。由于包括勞動在內的一切實踐活動基本上是屬于健康人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社會是健康人的社會,如果沒有人的健康就根本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實踐活動。人之所以能夠從事各種實踐活動,是由人的肉體組織健康和心靈健康所決定的,如果沒有人的實踐活動,人類社會也就不存在,進而也就更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了。總之,無論對個體,還是群體,民族乃至全人類而言,健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和永恒的追求。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質就是非健康的人一代一代地離去,并與此相對應的新生的健康生命一代一代地涌現崛起,如此不間歇地循環往復。因為健康始終占據著體質的統治地位。這雄辯地揭示了人類社會何以能夠得到進步和發展,文明又何以得到永繼。健康既是人之本能的一面,更是心靈所不倦追求的理想與奮斗目標之一。總之,于健康之所求,凡人概莫能外,垂死也要掙扎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需要。細分析起來,這如同企業家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一樣,人類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從事的各種實踐活動也都是在直接或間接地追求健康效益最大化。換言之,人類就是為追求和實現自身健康提供經濟,政治、文化保障而去實踐的,因此,發展的目的,就應令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高人們的生存、生活質量,以謀求健康效益,促使健康效益最大化。人類社會如果忽視放棄追求和發展人的健康,科學發展觀也就隨之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發展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實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目標,健康是基石,其中自然屬性的健康是物質基礎,行為與心靈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這就是健康在人之全面發展中各項內容中的邏輯關系與定位。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尤其是對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命題的新認識。
二、中華民族的健康現狀及其價值
今天,人類已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在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層面,以體力論高低的競爭時代已基本結束,代之而來的是高科技信息角逐。機械臂的應用,不對稱現代化戰爭的爆發,地球和宇宙空間的利用及財富的爭奪等都雄辯地證明了人高馬大再也不是重體力勞動和現代化常規戰爭得以取勝的決定性因素了。
人類可以憑借自身現有的健康所蘊涵的能力、智慧不斷地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中華民族體質的現實健康狀態,不論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還是能力與智慧等方面都已基本具備了承擔并完成人類賦予自身的一切歷史使命的條件,這就是中華民族體質的健康現狀。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滄桑建立了自己的文明,至今能夠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少有—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中華民族擁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健康的、文明的,中華民族是優秀的偉大民族;否則,我們勢必早已被自然和歷史的滾滾車輪所碾棄。在黨的十一屆二中全會之后,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振興與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得以改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體質的發展潛能得到迸發,形態指標量增長較快,國民人均壽命延長,超趕世界先進水平。在國際性競技比賽的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不僅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獲得的獎牌總數也躍居世界各國的前列,已圓了體育大國之夢,并向體育強國挺進。再者,兩彈試爆成功,星船上天,載人航天的成功……這一切都表征著中華民族現實體質的健康態及其價值所在。一個種族,一個民族,其體質都各具自身特征是由遺傳基因所決定的,可也動態地在發展,并且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其體質指標量都有自己相應的健康定位,指標健康量的適度規范及優化組合,雖說在形態上不及洋人高大,而實踐證明中華民族的健康則并不比洋人差,這是中華民族體質健康可喜和值得寬慰的一面。
三、中華民族體質健康未來的具體坐標及理性思考
努力實現中華民族一代繼一代既和諧又節約,既健康又永續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下的人本發展原則。依據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確立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中的立體定位,使指標健康量最佳化適度規范與優化組合,就是中華民族體質未來發展健康的具體坐標。由此,我們提出了體質健康控制論和構建適度體質工程模式的新構想。
什么是體質健康控制論呢?就是在以現實體質指標健康規范量為基數的基礎上,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為指導思想,控制和發展個體、民族乃至整個人類體質各類各項指標量處于最佳化適度規范范圍內并優化組合,使其產生以健康效益為首要目的的綜合效益的體質理論,就叫體質健康控制論,也可稱之為適度體質控制論。這里強調的是以實現民族人的全面發展,以健康效益為第一的綜合效益為目標,落實可持續性發展為宗旨,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原則和要求的。以此為準,對于凡不符合以健康為第一效益要求的任何指標量,尤其是以市場炒作并在客觀上誘導產生人體基礎指標量(這里主要指身高、體重)產生趨極化發展效應傾向價值觀的行為者或現象,必須予以批判遏制與糾正。值得注意的是,體質健康控制論與馬寅初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控制人口數量的理論一脈相承,換言之,后者也是前者的理論元素或補充,更是我們今天研究和落實科學發展現諸因素多維關系時必須考慮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因為它是可持續性發展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何謂適度體質呢?筆者認為,這應該分別從現實個體體質(狹義、近期)和民族體質(廣義、戰略)兩個層面來界定。狹義(近期)適度體質是指以追求健康效益為第一目的,把各類、各項指標健康量控制在與其現有基礎指標身高值相適應的最佳化適度規范范圍內,并優化組合的體質。這是體質健康發展戰略的第一步。此定義適用于現階段不同身高個體的體質指標健康量的優化組合與評價。廣義(戰略)適度體質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對種族民族體質的各類、各項指標的健康量實施整體最佳化適度規范,并優化組合,以健康效益為第一追求潛在的巨大的綜合效益(健康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為目的的體質。此定義適用于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體質健康發展戰略的控制與評價,并可進一步敦促各個民族后代個體體質的各類、各項指標健康量向發展戰略最佳化適度體質規范目標發展、靠攏和歸附,最后實現總體在規范模式下優化組合,這是體質健康發展戰略第二步。總而言之,體質健康控制論主張,我們必須從科學發展觀出發,站在戰略發展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審視并努力尋求人類自身的健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多維時空性的和諧與平衡,從而確保我國遠期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和發展的永續。把自然屬性指標量最佳化適度規范納入科學發展觀的控制程序,構建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相處產生最大綜合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結構。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應以發展和提高健康所必需的“健康素質”為核心,這樣,就必須拋棄順其自然自由發展的舊思想、思維模式與發展模式;在橫向上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也應在縱向上遏制違背科學發展觀的某些體質指標量(這里主要指身高、體重)朝非健康的趨極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東海.論體質綜合評價的戰略思想.體育學刊,1998,(2):60-61.
[2]劉東海,夏國軍.體質概念內涵、外延及其綜合評價.體育學刊,2003,(2):15-18.
[3]劉東海,夏國軍.重申并再論建立“適度體質”的思想及理論.遼寧體育科技,2004,(6):5-6.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