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識譜能力,是許多音樂教師共同關心的話題。本文提出對學生的音準練習可采取先曲后“度”、先奏后唱、音階模唱等方式;對節奏練習可采取節奏歸類練習、節奏與節拍的協調練習等方法。這些方式、方法對提高中學生的識譜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樂譜 中學生 識譜能力
樂譜作為音樂的文字,是人們學習音樂、了解音樂,從中獲取更多音樂知識、提高音樂修養的基礎。作為基礎音樂教育中的識譜教學,要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識譜興趣、提高識譜能力為目的,重點解決學生在識譜活動中的音準、節奏等問題,內容可選擇學生喜聞樂唱(奏)的歌曲、名曲主題為素材,方法上要把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有效解決學生識譜難的問題。
一、音準練習
初學識譜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唱”譜實為“讀”譜,解決音準問題必將成為學習識譜首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傳統的識譜教學,多采用教師一句一句的教唱旋律,學生被動模唱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音準與節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淡化了“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學習方式”的現代音樂教育教學觀。也忽略了“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識讀樂譜”的教學原則。
1.先曲后“度”
曲調是音樂進行中的音高組織。教學實踐證明:在識譜活動中學生唱不準獨立的音程關系,卻能很好地哼唱某種曲調。因為曲調中的各音是有組織的,它能表現某種情感,塑造某個音樂形象。“先曲后度”的教學方式,就是要利用學生自身的優勢,通過音樂的情感性、形象性特點,激發學生識讀樂譜的欲望,培養學生識譜的興趣。內容素材可選用課堂教學中與之相關的樂譜,也可以是學生以前唱過的歌曲的旋律片段,或旋律優美動聽的名曲主題片段。視唱曲譜之前先進行必要的歌唱、欣賞活動,以加深學生對曲調整體的音響感知。名曲主題可給學生講有關作曲家的故事,以激發學生對該主題片段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出于對樂曲的喜愛,自然會反復吟唱樂譜。這樣的練習,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延伸到課堂以外的音樂學習中進行。課外識譜練習,要選用象《讓我們蕩起雙漿》、《少年先鋒隊隊歌》等學生已經會唱的歌曲曲譜為主,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進行。老師在教學中要多督促、多檢查,學生的表現要以平時成績記錄下來,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如果長期堅持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外實踐;教師的親自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必將對學生解決音高關系,即:“度”的把握有很大的幫助。
2.先奏后唱
識譜能力的養成,需要人的大腦中形成良好的音高印象。音高印象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大腦中儲存大量的音響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演奏樂器逐漸形成。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識譜能力較強的人,至少會演奏一、兩件樂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學習一些簡便易學、經濟實惠且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先奏后唱的練習應在以下三個層面的識譜活動中有效的利用:(1)在個體識譜活動中遇到唱不準的音或旋律片段時,可借助豎笛、口琴等樂器的演奏加以教正,進而鞏固。(2)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每個班級都能找到幾個或十幾個具備了很高的薩克斯、單簧管、小提琴、二胡等樂器演奏技能的小樂手,他們是教師識譜教學活動中的好幫手。可將班級同學根據小樂手的人數劃分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小樂手的演奏幫助更多同學解決識譜學習中音準難的問題。方法上可采取將每月第一周的音樂課定為小組識譜比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凝聚力。各組的表現要以定量或定性的形式記錄下來,評價要將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互評相結合,教師的評價要多鼓勵學生。(3)在課外識譜興趣小組的活動中,充分調動參與小樂手的積極性,借助他們的演奏解決學生音準難的問題。
先奏后唱的識譜教學模式,既體現了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又體現了學生集體參與、平等相處、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友愛精神,也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不斷實踐的創新精神,在識譜教學活動中值得推廣。
3.模唱音階
在識譜教學中我們發現,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雖然不具備識譜能力,但能唱準音階。教師的教學可利用學生能唱準音階這一特點,用模唱音階的自然音高關系解決他們音準難的問題。如:當學生唱不準音程“sol-re”時,可先讓他們唱“sol、la、xi、do、re”,再唱“sol-re”,反復數遍后效果十分顯著。教師在課堂中要教會方法,并鼓勵學生在課余識譜活動中不斷實踐,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二、節奏、節拍練習
學習識譜的又一個難題莫過于處理節奏與節拍的關系問題。怎樣處理好節奏與節拍的關系問題?節奏、節拍的練習又怎么進行呢?
1.分析節奏使之歸類
中學生識譜活動中的節拍練習不宜太多,以常見的2/4、4/4、3/4拍子為主,節奏也不宜太復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復雜多變的節奏歸納整理,使之類型化,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更樂于接受。現將常見的節奏類型歸納如下。
(1)按單位拍音符的個數歸類

a.一拍一音型;b.一拍二音型;c.一拍三音型; d.一拍四音;e.二拍一音;f.三拍一音;g.四拍一音等類型。
(2)按小節或單位拍音值的組織形態歸類

a.平均節奏型;b.前長后短型;c.前短后長型;d.中長兩短(兩邊短)
e.前時后休型;f.前休后時型。
上述節奏型,可先在課堂教學中單獨進行專門的練習,后分散到曲調中讓學生自主實踐。其它較復雜的節奏均是上述節奏的綜合變型運用。將復雜的節奏分析并歸類練習,有利于解決學生組織節奏難的問題。
2.節拍、節奏關系的協調練習
人們常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而音樂中時間把握的準確與否,則體現在節拍對節奏的控制上。在視唱練習中,若排除速度的臨時變化,節拍的基本表現形式為等時值的勻速運動。例如:

樂句為2/4拍、4小節、8個單位拍、21個長短不等的音符,即:拍數與音符個數比為8:21。視唱練習中,當節拍等時值勻速運動時,如何在8拍中合理分配21個長短不等的音符,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并強調學生口、手并用,通過反復練習,做到節拍與節奏的協調統一。
三、結語
解決好學生識譜活動中的音準、節奏問題,只是提高學生識譜能力的一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只有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特別是學生的自主識譜活動三者有機結合,共同協作,并長期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至于用什么樣的方法,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曾說過:“我們有多少方法能讓學生體驗音樂,我們就用多少方法。”
(作者單位:甘肅河西學院;甘肅張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