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度的增大,中國經濟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已經并將進一步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對金融危機如何積極應對,作出舉措,是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
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1.不同類型的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多的貿易保護壁壘。今年上半年,珠三角等地有些中小企業倒閉;10月份更有大型企業何俊集團旗下工廠倒閉。就行業來看,最先受到沖擊的是玩具行業,接下來是紡織服裝出口行業。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陷入倒閉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貿易企業。9月份,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增長29.7%,增幅擴大3.9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11.1%,增幅回落8.9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一般貿易出口累計同比增長26.9%,同比回落5.1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5.6%,同比回落5.9個百分點。以上數據說明,近期加工貿易企業受到的沖擊遠甚于一般貿易企業;一般貿易企業的出口增幅雖有滑落,但仍然遠高于加工貿易企業。從出口企業的性質來看,前三季度,國有企業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8.9%,僅回落0.6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同比增長19.9%,回落4.4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同比增長30.7%,回落達10.7個百分點。應該指出,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業的倒閉不能完全歸咎于金融危機的沖擊,而是與人民幣升值、國內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技術水平落后、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有很大關系。受到沖擊的出口企業往往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且多數是私營企業。在本輪經濟結構調整中,這些企業被列為調整的對象,只是金融危機的來臨使此類企業面臨的壓力增大,或者說是調整提前來臨了。對其他企業而言,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
依據經驗,中國的主要出口目的國在經濟增長放慢的時候,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會抬頭。未來一個時期,發達國家在立法層面和WTO層面會出臺更多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2.境外投資企業的經營業績下滑、成本上升。受東道國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中國境外投資企業的業績不容樂觀。東道國的信貸緊縮,將導致企業的經營流動資金吃緊,對資金量的需求相應增加;如果東道國實施資本項目管制,境外與境內企業間的資金流動鏈條將斷裂。美國、歐元區等地區向金融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將導致美元、歐元等貨幣貶值,從而使公司利潤遭受損失。此外,與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放慢相伴生的往往有合同違約率上升、國家風險增大等問題,都將使中國境外企業面臨的風險加大。
3.國際商品市場價格下跌,中國企業的原料成本下降。前幾年,由于美元貶值、投機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次貸危機爆發后,國際金融機構流動性短缺,逐步從大宗商品市場撤離資金。隨著危機的加劇,投資者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日益呈悲觀態度,從而預期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將下降,價格下跌。國際原油價格從140多美元的歷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約50美元;國際鐵礦石價格終止了上漲勢頭,正在向下回調。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商品市場的主要買方,國際商品價格的下降將大大緩解中國企業的成本上漲壓力。
中國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
1.出口企業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雖然次貸危機已演化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且美國經濟的放慢會拖累其他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但是中國企業通過實施市場多元化,仍有可能擴大出口。首先,人民幣在過去幾年對美元升值,但對歐元、加元、澳元等是貶值的,有利于中國企業擴大對這些地區出口;其次,中東、非洲、拉美地區以及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雖然也會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是仍有增長,應該作為中國出口企業的目標市場;第三,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檔商品。收入減少時,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檔商品,其次是低檔商品,因此在各國企業都受到沖擊的情況下,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沖擊相對來說并不大,中國企業應致力于市場多元化以保證出口量的增長。
2.以內需市場為導向,主動升級轉型。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與外部基本是隔離的,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建康增長,雖然出現了下行趨勢,但增長速度仍將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長期的高速增長中,中國經濟已經成長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內部需求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場深陷金融危機的時候,內需市場應該成為中國企業的重要目標市場。出口企業除致力于擴大出口額外,還應該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以國內市場的增長彌補外部市場的下降。鑒于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趨勢,宏觀政策將力促投資和消費增長,政府支出的規模也將擴大,以拉動經濟增長。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將使中國企業免受或減少金融危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應將危機作為升級轉型的良機,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產品質量,加強管理,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
3.謹慎實施海外“抄底”。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眾多的國際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危機,資產價值大幅下跌;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商品的價格回調。許多人認為目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實施“抄底”的良機,但我們應該牢記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赴美國“抄底”的教訓。首先,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資產狀況不透明,泡沫是否完全被擠出不得而知,“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其次,基于國家利益、股東利益的考慮,美國等國家是否會把優良資產賣給中國企業。第三,中國企業是否能夠成功地經營國際金融機構。第四,外國政府很可能對中國大規模的對外投資實施限制。
(作者單位: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