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尤其是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企業成本直接支出越來越大,使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取得成本優勢已經成為企業能否穩定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從企業管理上來說,取得成本優勢概括起來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加強內部管理,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單位成本優勢,即:傳統成本管理模式;二是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來形成獨有成本優勢,即:創新成本管理模式。本文通過對兩種取得成本優勢的優劣情況進行了分析,為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做一些有益的建議。
一、傳統成本管理模式的優劣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以企業節約為依據,從降低成本,力求避免某些費用的發生入手,強調節約和節省。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企業是按照成本習性劃分和核算產品成本的,通過提高產量,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這樣,產量越高,單位產品成本就越低,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越高。這種管理模式對企業短期內擴大產能,增加社會產品供應量,提高企業效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做法同時也導致企業忽視產品的市場需求,片面地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產品成本,通過存貨的積壓,將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轉移或隱藏于存貨,形成企業虛盈實虧的現象。同時,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
二、創新成本管理模式的優劣
創新成本管理是以獨有、創新為依據,企業依靠技術的投入,構筑技術壁壘,產生相對低成本,從而帶來更大的收益和提高成本效益。這種成本管理模式形成的成本優勢作用時間長,受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增加的影響小,是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推動成本降低的主要驅動力,其缺點是投資風險大。
三、我國企業應采取的成本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仍然采取的是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管理主要局限于產品制造過程中。這些年來,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在逐年增高,單純的強調控制直接生產成本,對企業效益的作用將越來越小,因此,必須將傳統成本管理模式與創新成本管理模式相結合,樹立全成本管理理念,以企業的整體資源、整個過程、系統績效為基礎來研究成本的投入和回報的量化關系,通過資源的投入產出量化體系來解決現代企業中的成本運營控制問題。具體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通過成本效益分析法激勵企業預研究新產品、試用新技術。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稱費用效果分析法,是規劃與采購工程系統或設備的一種方法。通常為了實現某種經濟上目的,可供選擇的經濟技術方案很多,這些方案在實現目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費用上各不相同。通過效用分析可以從這些方案中找出給定效果,采用費用最低的方案。整個工程系統消耗的費用一般是從研制設計開始到服務期滿之間的各項費用折現總合。長期以來,我們在評價企業成本工作績效時,往往把成本升降作為唯一標準。至于這種成本耗費效益如何,卻不是產品成本指標本身所能反映出來的。所以成本工作績效考核應通過投入與產出關系以及產品壽命期(服務期)全過程的成本效益進行評價。在實踐中片面強調降低成本,勢必挫傷企業為未來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來高昂但卻必要的費用的積極性(如科研費用支出),從而影響產品更新換代和企業技術革新。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樹立全成本效益思路,鼓勵預研究新產品、試用新技術,生產新型差異化產品從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
2.將作業成本法應用到成本管理中。該方法主要從零存貨、全面質量管理、成本動因、價值鏈以及多技能的工人等新思維、新觀念出發,對作業管理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建立最優的動態增值標準,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進作業成本效益。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人們需求的多樣化,帶來了生產的多樣化、費用和成本上升。產品成本結構的變動,使主要為人工成本計量和報告而設計的成本會計系統已不能精確反映產品的消耗,作業成本法不僅可以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還可依據作業鏈和價值鏈的分析,進行作業管理,滿足經營控制的需要,作業成本法已從單純的成本會計系統發展為應用更廣泛的成本管理系統。作業管理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增值標準,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進作業成本效益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研究未來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對我國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及改革、發展研究,也同樣是為了進一步改進與創新當前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體系,從而更好地指導財務管理實務。通過對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及改革、發展分析,希望能為新時期下的財務管理研究做出一些貢獻。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