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逐年遞增有密切關系。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加快,我國商品以低價迅速占領國際市場,但近年來“中國制造”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中國生產的商品由“物美價廉”變成了危險品、次品。一些國外媒體頻繁片面報道中國商品的質量問題,甚至不負責任地將問題放大。許多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被勒令下架召回,一些國外的普通民眾也開始抵制中國商品。
一、商品信任危機對我國的不良影響
1.損害我國商品形象,給出口企業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出口商品中一旦某一件商品被查出質量和安全性上的問題后,同一品牌的所有商品都會立刻被勒令下架和召回,甚至其它品牌的此類商品也會被要求召回。這將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一旦進口國的民眾懷疑中國商品的質量及可靠性,甚至對中國商品產生厭惡情緒,他們購買中國商品的數量會大大減少,我國大部分出口企業將喪失國際市場,舉步維艱。
2.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與我國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直接相關,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一旦出口出現萎縮,很多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將不得不減少生產,大量裁員,我國的經濟增長將放緩,甚至陷入衰退,失業問題將凸顯,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會穩定將受到影響。商品信任危機使我國不僅僅輸掉了國際市場,也輸掉了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3.西方某些不良分子發布“中國威脅論”,商品信任危機成其幌子。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憑借快速發展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少數西方人士認為,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大,越有損于他們的利益,從而提出“中國經濟威脅論”。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大肆宣揚中國威脅,破壞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正常經濟往來。中國少數出口商品質量出現問題,某些居心不良的人便伺機大肆渲染,作不負責任的報道,將商品質量問題作為“中國威脅論”的新證據,以證明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不負責任,將有問題的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上,企圖引發民眾對中國商品的不滿和憤怒。他們甚至呼吁民眾抵制中國制造的商品,以達到他們宣揚中國威脅論的目的。
二、中國商品信任危機出現的原因
1.我國一些商品的質量標準落后。我國目前有些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檢驗、檢疫標準與國際標準和進口國標準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制定的技術標準隨著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斷提高,有其合理性,因而不構成貿易壁壘,是符合國際貿易慣例的。我國一些產品的質量標準不僅低于國際標準,而且我國的標準體系混亂,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專業標準及企業標準,幾種標準混合使用,并不統一。按較低的國內產品質量標準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國外,依進口國標準,這些產品就是不合格產品,是劣質品,甚至有些產品涉及到了人身安全,因而遭到了進口國的抵制。
2.我國一些企業片面追求利潤,質量意識淡薄。在一個信用制度健全的社會中,誠信成為企業和個人的根本,一旦失信將被整個社會唾棄和鄙視,以致無法生存下去。而在我國,信用制度并未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步建立,許多企業置誠信于不顧,片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了降低成本,有些企業忽視產品質量,利用最低廉的原材料進行生產,更有一些企業喪失良知,用對人體有毒有害的原料進行生產加工,絲毫不考慮消費者的健康和利益,這樣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的國際聲譽。
3.我國商品質量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劣質產品橫行市場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中國有關部門對商品監管控制不到位。有些商品監督管理局的官員為了一己私利,無視偽劣商品的危害為其疏通道路,使得假冒偽劣商品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不明真相的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后,健康或者經濟上受到損害后卻發現無處可訴。而一個消費者協會根本無力對抗鋪天蓋地的假冒偽劣商品。如果假冒偽劣導致消費者人身生命安全,廠家進行停產進行賠款,已經無法彌補造成的損失和社會影響。我國商品產品監管部門管理不到位,出現問題后,不能第一時間有效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制假售假的商家監管處罰不力。
4.我國失信行為方面的立法落后,執法不嚴。西方國家20世紀初就將誠實守信的原則引入了法律體系,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目前我國法制建設相對落后,未建立起與信用管理直接相關的法律。信用方面的立法嚴重滯后使得我國對失信管理無法可依,從而給失信企業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執法方面,對于失信行為,存在執行難問題,如在執行債務糾紛判決時很難落實,所以會有欠債幾千萬的老板依舊過著奢侈生活的現象。另一方面,在稽查處罰方面,我國法律也存在著懲罰不嚴,執法不力的問題。一旦制造商制假售假違規操作被查處,處罰手段一般是以罰款為主,而且罰款力度對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并不具有威懾力,不會使制假售假者傷筋動骨,所以風聲一過,他們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卷土重來。執法不力使得失信者付出極小成本就能得到巨大的利潤,因此無法從根本上制約失信行為。
5.進口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面對商品信任危機問題,我們在檢討自身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些西方國家以個別商品質量出現問題而否定我國出口的所有商品,實際上是想實現保護貿易的目的。
三、解決中國商品信任危機的措施
1.提高產品質量標準,盡快建立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經濟越是發達的國家,對于產品質量的安全標準要求就越高。由于國內標準比國際標準低,使得有些商品按國內標準是合格的,但按照國際標準卻不合格。如我國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按國內標準并不危害身體健康,在國內市場上可以銷售,而出口到日本卻因農藥殘留的致癌物質程度過高而被拒之門外。
加入WTO以來,我國已認識到這一問題,在標準化建設方面進步巨大,廢止了1000多項舊的標準,修改900多項。目前,中國的各項標準已達到世界標準的占世界標準總數的43.7%,但就美、英、德80%以上,日本90%以上的國際標準化率而言,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們應加快建立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向國際標準看齊,提高我國產品質量標準,使出口企業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參照系,按照國際標準生產產品,從傳統的“以量取勝”變為“以質取勝”,改變進口國對中國商品的負面評價,樹立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良好形象。
2.全面強化質量監管。我國的質量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體系接軌后,還要加強質量監管。監管部門可以運用許可證、強制認證、注冊備份等管理手段,要求企業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將產品質量不合格的企業拒于市場之外。對與人身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產品,更要嚴格把關。要建立起嚴格的產品質量監管網絡,有關部門必須依法嚴格檢驗,出口時嚴防問題產品出國,為中國的出口商品把好質量關。只有做到出口產品質量標準嚴格符合國際標準,才能讓那些抵制中國商品的西方人士啞口無言。
3.企業應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加強品牌建設。解決中國商品質量問題的另一個重點環節是生產企業,只有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加強管理,從根本上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才能消除信任危機。作為企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引進先進技術,加強技術改造。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是以價格取勝,針對由于技術水平低下造成的產品質量問題,企業應該引進先進設備,加強技術改造,采用世界先進的技術來生產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產品質量提高,市場銷售穩定,利潤也會隨之增加。隨著企業利潤的逐漸積累,企業有更強的實力進行產品的研發,從而完成中國商品從價格優勢向質量優勢的轉化,也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第二,打造中國商品的自主品牌。當今市場上,品牌已成為產品質量信譽保證的代名詞,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對品牌的認同感很強。貼牌生產的中國商品永遠是在為別人作嫁衣,中國商品要想在世界市場立足,就必須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逐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培養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最終贏得客戶、贏得市場。
4.完善信用立法,加強執法力度,加大失信成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一國的經濟缺乏法律約束,競爭會停留在爾虞我詐階段,經濟秩序混亂不堪。目前我國對企業失信只能用《合同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約束,力度不夠。應該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懲罰體制,明確在市場經濟中,失信的法律邊界,失信的程度及與此相適應的制裁和處罰的形式和程度。完善的法律,可以有效防范違法行為的出現,有助于建立一個強健次序的經濟環境,保證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通過司法落實法律責任,加強執法力度,才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于違法企業,司法機關要提高訴訟效率,保證司法公正,維護法律尊嚴,一旦判決堅決執行。在懲罰方面,應加大失信成本,對于違法經營的企業,法律應該使之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以殺雞儆猴,從而達到規范市場次序、凈化市場環境和減少失信事件的目的。
5.培養全社會以誠為本的意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效率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和基礎是廣泛存在的社會信用關系,使得市場經濟高效率得以實現的市場分工,交換體系的發展和市場機制的高效運作必須依賴于良好的信用環境。這就是說,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但在我國,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信用的重要性,信用缺失已經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些企業為追求利潤,制造了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失信于社會。因此要解決中國商品信任危機,必須培養企業和個人誠實守信的意識,一旦人人以誠為本,那么假冒偽劣產品既無銷售途徑也無生產的可能。另外立法和執法的加強讓人們知道失信的成本,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中國商品信任危機的出現有損我國聲譽,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面對危機,我們應該抓住問題關鍵所在,將危機轉化為進一步發展的契機,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產品在國際上樹立良好形象,使我們的企業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