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散,其內在推動力就在于信息產業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實現了邊際收益遞增。邊際收益遞增規律成為信息產業快速發展,以及推動信息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擴展的重要的內在原因。
一、信息產業發展的邊際收益遞增趨勢
關于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可以從硬件、軟件和網絡經濟等方面進行分析。
1.信息產業硬件業發展的邊際收益遞增趨勢。信息產業有個著名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認為計算機硅芯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翻,而價格則相應地下降一半,由此顯示了一條不斷下降的邊際成本曲線,并帶動計算機乃至整個信息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呈現出邊際成本下降的趨勢。由于信息產業實行的是模塊專業化生產,企業專注于某個領域的生產。隨著產出的增加,廠商不斷改進它的生產,結果單一產品的成本不斷下降。顯然,邊際成本遞減在IT的硬件業中發揮巨大作用,這是形成IT硬件產業收益遞增的內在原因。所以,IT硬件業的發展趨勢符合信息產業發展的邊際收益遞增規律。
2.軟件業發展中的邊際收益遞增。軟件業的發展也遵循邊際收益遞增規則。因為一個軟件程序一旦編寫成功后,它的復制幾乎不需再花費什么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如微軟公司為了生產第一張Windows95光盤支出了2億美元。但從第二張光盤開始,每張支付的成本僅為50美分。在第一單位軟件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再生產該軟件產品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僅有少量的拷貝成本和載體成本)。因此,隨著生產的軟件產品數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呈下降趨勢,出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
就軟件業的市場開發而言,更體現出軟件業的邊際收益遞增。在傳統產業中,要想占有最后百分之十的市場所花費的成本巨大,而且是越到后面越大,這是因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會喜愛同一種產品,最后剩下的都是非常不喜歡這種產品的人,要想讓這些人購買產品所花費的成本自然就大。相反,微軟的視窗系統要占領最后的百分之十的市場幾乎不需花費什么成本,即邊際成本為零,因為微軟的產品已經成為標準,獨占市場,而且消費者已經形成了消費路徑依賴。
3.網絡經濟中的邊際收益遞增。信息網絡的成本并非傳統的廠商理論中描述的制造業成本那樣,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網絡建設成本,記為C1;二是信息傳遞成本,記為C2;三是信息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記為C3。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及信息傳遞成本與入網人數無關,因此,C1和C2的邊際成本(MC1、MC2)為零。平均成本(AC1、AC2)都呈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只有C3與入網人數正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收集、處理、制作的信息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AC)和邊際成本(MC)都呈下降趨勢。把這三部分成本綜合起來可知,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AC)隨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其邊際成本則隨之緩慢遞減。由于每新增一個用戶的成本,并不需要新的基礎設施投入,并且可以分攤原有投資成本,因此,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
二、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的原因
導致信息產業發展出現邊際收益遞增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知識的特性決定了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的性質。信息產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知識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作為生產投入具有遞增的邊際生產力。知識如同其它一般商品一樣,在給定一定時點上的知識存量,研究投入的倍增不會取得倍增的知識;但知識具有不同與普通商品的特性,它既不是傳統的私人經濟產品,也不是公共品,它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非競爭性的、部分排他性的產品。由于知識不能享有完全的專利和保密,一個廠商創造的新知識對其他廠商的生產具有正的外在性,使作為知識存量和其它投入函數的消費品生產具有遞增收益。因此,知識可以具有遞增的邊際產出。
知識不僅自身具有收益遞增的特點,而且會使資本和勞動等要素的收益遞增,并改變各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結合方式,產生出更多新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一個“收益遞增的增長模式”。而且由于知識的溢出效應使知識能在不追加投資的基礎上反復利用,減輕了資本稀缺性的約束壓力。
由于知識具有可共享、可重復使用、可低成本復制、可發展等特點,對其使用和改進越多,其創造的價值越大。而且,知識作為資本要素投入,通過與其它要素的有機配比和使用,提高了投入要素的邊際效用,最終導致效益遞增。
此外,在有關可數字化產品或服務的進入成本中,大部分是知識成本。這一塊成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化為別的可數字化產品的投入。例如,一個軟件公司投入資金研制開發一種軟件。盡管這種軟件在發行后銷路不佳,但由于初始投資很大程度上用于智力投資,所以他們可以較容易的轉而開發其他軟件。這樣,在第二件、第三件…軟件產品開發中初始投入的智力成本也會呈現遞減趨勢。
2.需求方規模經濟造就了信息產業的邊際收益遞增的特性。需求方規模經濟指的是需求個體的效用隨著需求方數量的增多而增大。而能夠產生需求曲線向上效果的產品,除了毒品之外,多是創意產品和精神產品。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信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而好的想法和知識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豐富且能以極低的成本復制,因而產生“邊際效益遞增”。
傳統的大規模生產,是生產方規模經濟,其經濟模式是需求驅動產業。而信息產業的特點在于需求方規模經濟,其需求曲線是一條向上的曲線。通俗地講,就是東西消費的越多就越買。
需求方規模經濟在網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例如,由于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電子郵件,這使得最初的使用者所獲得的效用隨著后續使用的人的增多而增大。因為他可以使用電子郵件和更多的人交換信息。而需求方的數量增多,這會使得供給方增加產量的供給,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由于供給方數量的增多,使得需求方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加。這時,由于某種產品某種原因先占領了市場的較大份額,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購買這一類型的產品,這樣,生產商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就會增加產量。最終,形成了供給方與需求方相互促進的態勢。需求方的增長既減少了供給方的成本,又使得供給方產品對其它用戶更具有吸引力,這樣反過來又進一步加速了需求的增長,結果是極強的邊際收益遞增效應。
3.創新是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的不竭動力。速度和創新是信息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實際上,創新已經成為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的不竭動力。
技術創新需要巨大的沉淀成本(一旦支出就難以收回的一種成本),而沉淀成本是一筆固定的支出。沉淀成本一般表現為初始巨大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它不會隨產品產量的變化而變化,但如果實現了創新,它可以通過產品的銷售而得到補償。與傳統的物質原料生產相比,沉淀成本對于信息產業更為重要。物質生產依賴較多的物質原料和少量的技術投入,而信息產品則依靠很少的物質投入,生產過程中追加投入的成本與沉淀成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說IT企業生產的第一件產品支付的成本等于沉淀成本,則從第二件開始只須支付很少的成本。因此,一旦生產過程開始,IT企業面臨的是一條下降的成本曲線,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分攤了沉淀成本,并使生產產品的平均成本不斷下降。因此,IT企業獲得了遞增的規模收益。
4.網絡經濟本身的發展造就邊際收益遞增。在網絡經濟中,網絡信息在使用規模足夠大的情況下,信息的來源就會變成自發生成或自然而然地產生。這是一種特殊的系統:每一個使用網絡、接觸網絡的行為,都會被自動記載、自動歸類整理、自動存儲進入數據庫。這樣,信息網絡的規模越大,自動生成的信息就越多,信息成本就越低,從而網絡產生的規模效應就越大。信息系統的自我增強,造成網絡經濟的邊際收益遞增。
此外,對信息的連續投資,不僅可以獲得一般的投資回報,還可以獲得信息累積的增殖報酬。正是這種累積增殖效應,為信息咨詢業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信息的傳遞表現在信息的使用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報酬。這就是說,在信息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信息的使用規模的不斷加大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收益。這種累積增殖和傳遞效應也使網絡經濟呈現出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產業正在以少量的物質資源凝結必要的知識獲得產品,它所遵循的是邊際收益遞增規律。在網絡世界中的產品,只要到網上下載即可,對企業來說,則幾乎沒有邊際成本。而傳統實物產品的生產受物質世界資源稀缺性的影響,必然是有成本的,而且是邊際成本遞增的。對軟件業而言,軟件產品的復制是信息本身的復制,它不依賴物質世界稀缺的資源,也是沒有什么成本的。在傳統的實物經濟中,由于受企業規模的限制,各生產要素之間的比例不能很好的同時發生變化,邊際成本曲線必然在某個產出點之后呈上升之勢,從而導致企業邊際收益遞減,在邊際收益為零之后,再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則導致總收益遞減。由此可見,信息產業的發展是遵循邊際收益遞增規律的。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