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整個地球表面積的70.8%,平均深度達到3800米。海洋不僅是眾多生物的發源地,而且還是它們生長棲息的理想場所。在各種海洋動物中,除了人們常見的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以外,珊瑚類在海洋生物種類、生物化石、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產力等方面,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珊瑚從寒武紀開始生存,迄今已有6億多年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在古生代,它們大約有1400屬、10000余種;中生代以來,它們的屬種數更有顯著增加;現生珊瑚大約有6500種。從古至今,珊瑚都稱得上是海洋動物中的一個龐大家族。
珊瑚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分布很廣,在世界各大洋甚至各個大陸都有它們的身影。現生珊瑚都棲息于海洋中,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中,數量極大。在溫帶和寒帶的淺海水域,也有不少的珊瑚種類。而在寒帶的深海水域,也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珊瑚的形態可謂千姿百態,有樹枝形、鹿角形、蜂巢形、蘑菇形、靈芝形、人腦形、竹節形及山石形等多種形狀。珊瑚的顏色更是繽紛多彩,呈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褐色,以及桃紅色、橘紅色,還有白色和黑色等多種顏色??梢哉f,珊瑚集形態奇特與色彩美麗之大成,堪稱大自然神奇的造化。
珊瑚是由許多珊瑚蟲(水螅體)聚合生長起來的一種群體生物,少數由單個水螅體構成。單個水螅體以分裂或出芽的方式產生許多新水螅體,然后聚合成群體。在它們不斷生長的同時,水螅體內的受精卵發育成幼體,隨海流漂浮擴展到其他海區,一旦遇上堅硬的海底就附著、固定、生長,并逐漸發育成長為另一個新的珊瑚群體。
珊瑚蟲在其一生中都持續不斷地生長和分裂。珊瑚的這種獨特的生長方式,使得它們幾乎永不死亡或不存在生命終點。因此,珊瑚就像\"永動機\"。如果海洋環境條件適宜于珊瑚生長棲息,由水螅體群體共同形成的鈣質或角質骨骼基盤就會無止境地增長,珊瑚礁也就日長夜大了。經過千百萬年的時間,小小的珊瑚蟲終于在世界上創造了總面積達60萬平方公里的珊瑚礁,成為永不凋謝的\"海底大花園\"。
在世界各處珊瑚礁海域水深數十米的水層內,珊瑚礁與其他生物,如藻類、海綿、多毛蟲、雙殼類、星蟲、橈足類、藤壺及旋鰓管蟲等,形成共棲關系,它們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競爭,形成了現今無數個規模巨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為提升整個海洋生產力作出了卓著的貢獻。
在珊瑚礁周圍,還生活著許許多多的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魚類在珊瑚礁周圍海域游弋,構成一幅生動活潑、絢麗多姿的獨特風景線。
珊瑚的發展史向我們顯示了它們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珊瑚也有脆弱的一面。例如,在熱帶淺海中的造礁珊瑚對于海洋環境條件的變化相當敏感。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海洋溶解了過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洋酸化,使珊瑚面臨嚴峻考驗。珊瑚生長通常需要年平均水溫在20℃以上,最佳水溫為25 ℃~26℃。同時,鹽度、渾濁度、溶解氧、流速、餌料以及敵害生物等,都對珊瑚的生長繁殖或多或少地產生影響。當這些因素發生變化激烈時,就會危及珊瑚的生命。
此外,珊瑚的生長速度依其不同種類、年齡與生長環境而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熱帶或亞熱帶淺海、年輕、骨骼較疏的珊瑚生長較快,而溫帶或寒帶深海、年老、骨骼較密的珊瑚生長較慢。科學家曾觀測到枝狀珊瑚在344天里生長了38厘米,有的角珊瑚甚至每周能生長數厘米,而有的塊狀珊瑚每年僅生長幾毫米。
珊瑚雖然種類繁多,但骨骼質地堅強、天生麗質者寥寥無幾,而且這些珊瑚因數量稀少,且固著生長于海洋深處,采集相當艱難,因此成為珊瑚中的珍品。
日本紅珊瑚是紅珊瑚中最著名、也很珍貴的品種。其群體呈樹枝狀,在枝的前面或側面有短的小枝。骨骼堅硬而美麗,呈深紅色或橘紅色,中軸或下枝為白色,枝上呈放射狀似白色花朵者即為水螅體,高度可達30厘米以上。
還有一種粉紅珊瑚,是紅珊瑚中最珍貴的品種。它的骨骼呈桃紅色,中心為白色,高度大者可達1米左右,生長于比日本紅珊瑚更深的海域。
古今中外,皇室貴族及上層人士對珍貴的紅珊瑚都情有獨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二世都佩戴紅珊瑚珠寶;我國清朝的乾隆皇帝及其皇后在重大場合均佩戴紅珊瑚項鏈;在北京故宮的養心殿,以及曾為慈禧太后住所的儲秀宮,在其極為奢侈豪華的陳設中,紅珊瑚被擺在顯要位置。
紅珊瑚的珍貴,還在于其具有一定的醫療保健功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紅珊瑚具有去翳明目、安神鎮驚的功能。
目前,全球紅珊瑚產量很少,價格與日俱增。為了使珍貴的紅珊瑚資源得以休養生息并逐步恢復,日本已開始對珊瑚漁場實行有效養護。同時,日本還開展了紅珊瑚增殖試驗,但由于紅珊瑚生長相當緩慢,目前尚未進入實用階段。
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海底(水深100米以下),黑角珊瑚廣泛分布。一些黑角珊瑚的骨骼十分堅固,適宜于加工成裝飾品。
從遠古時代起,黑角珊瑚就被人們視為珊瑚中的珍品,它不僅具有天然神奇的形態和優良的質地,而且常被用來治療眼疾和作為配制性激素的原料。
在加勒比海和美國夏威夷海域及其附近,黑角珊瑚的資源較為豐富,仍有一定的開發利用潛力。但是,黑角珊瑚對于不合理采捕特別敏感,由于這個生態特點,有關國家已采取一些合理開發措施,目的為更好地保護這種珍貴的海洋動物資源。
編輯/徐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