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泓清澈的溪水,是一片充滿生機的芳草地。書中所表達的真、善、美對于人們人格的塑造,靈魂的凈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呂叔湘先生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他們會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
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達,網絡已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面。當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發生碰撞時,如何擺正兩者的位置,選擇一條適合于學生的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認為,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的今天,必須加大文本文化傳承的力度,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學生的讀書工程建設,讓孩子們浸潤在書香中,讓名著經典伴隨他們成長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最佳的班級管理策略。具體做法是:定序列,建機制,勤指導,成習慣,巧結合。
一、巧安排,確定讀書育人序列
眾所周知,經典名著思想內涵豐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們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使閱讀名著經典工作扎扎實實、步步深入,必須進行整體規劃。
一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據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認知結構與心理特點,分年級制定課外閱讀的目標序列。
二是根據學生實際和教育需要,將中小學圖書館必備圖書進行科學分類,統籌安排,為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推薦應讀書與可讀書,形成由淺入深、逐層推進的讀書育人縱系列,同時為每一年級學生核定了德育、文學、科普、歷史等學科的必讀書與選讀書,構成了點面結合,既專且博的讀書育人橫系列。由此必須分層次、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3段6年12學期的讀書內容,形成一個教育目標的層次化與課外閱讀的系列化相結合的由低到高、循環滾動、不斷充實的課外閱讀的內容序列。在此構思下,學校要進行經費再投資,擴建校園圖書館。所不同的是,學校在暑假期間,讓每一位語文教師到書店去挑選本年段學生的應讀書與可讀書,規劃適合本班學生閱讀的書目,并且把學校圖書館下放到每個年級、每個班級(學校備存總書目),為各個班級添置圖書柜,真正發揮圖書應有的價值,為學生選書和讀書提供優質服務。
三是充分利用與現行教材配套的課外閱讀資源(如《新語文讀本》、《必背必讀》等),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
二、立章程,構建讀書育人機制
閱讀應是一種自發性行為,所以,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給他們營造一個“閱讀的春天”,確保閱讀經典名著工程落實到位。
1.教師的閱讀引領機制
(1)“班級”讀書機制
學校成立教師“教育理論讀書班”,按年齡、學歷等分成普及班與提高班,首先督促教師開展讀書活動。學校在每間教室里添加一個座位——教師讀書專座。每天中午,讓教師和學生一道讀書,寫讀書筆記。讓教師通過自身的行動撥動學生的心弦,引領全校學生自覺閱讀。
(2)“讀書”論壇機制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從讀書抓起。學校嚴格規定了每周一下午一小時教師“讀書”論壇活動制度。每周一下午5:00,從學校領導開始,每次3名教師輪流進行讀書交流活動。教師們在論壇上暢談閱讀名著經典的經歷、體會、收獲,交流讀書的感悟。目前,《我與學校同成長》征文、《我與經典有約》(教師專輯)、《我與經典有約》(學生專輯)已陸續匯編成冊,用于交流學習。
2.“五五”課外閱讀協進機制
(1)“五有”讀書供給機制:家有藏書,班有書架,級有專柜,層有閱覽室,校有圖書館。
(2)“五一”讀書約束機制:每日一報,每周一刊,每月一書,每學期一部長篇小說,每天一頁讀書筆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讀書筆記印有專簿(格式略)。
(3)“五會”讀書促進機制:每學期舉辦一次讀書匯報會、讀書故事會、詩文朗誦會、美文鑒賞會、專題評論會(以一屆“讀書節”的形式集中進行)。
(4)“五賽”讀書激勵機制:每學期舉行一次手抄報比賽、讀書知識競賽、讀書征文比賽、讀書演講比賽及古詩文誦讀競賽。
(5)“五段”時間保障機制:上午30分鐘早讀,中午30分鐘廣播,晚上30分鐘讀書家庭作業,周一一節讀書指導課,周日定為“讀書日”。
3.制訂讀書考核細則
根據上級讀書工程的相關要求,制定《名著經典閱讀建設與考核要求》,訂立了讀書公約,啟動了課外閱讀“學分制”,將課外閱讀列入過程考核范圍,將閱讀成績載入《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每學期獲得優秀學分的學生方可評為三好學生和紅花少年。
三、勤指導,提高讀書育人實效
1.心理上疏導
學生在讀書時普遍表現出隨意、盲目、浮躁和懶惰的心理,他們讀書就是湊熱鬧,圖好玩,一目十行,走馬觀花,心不在焉。對此,我們注重了學生閱讀心理障礙的調治和疏導,努力培養學生自主、自制的心理品質,倡導學生做到“三多三少”(多聽少兒廣播,少看電視動畫;多讀有字之書,少看卡通漫畫;多讀百科全書,少看武俠小說),并力求達到“三不”(不動字典不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不動腦筋不讀書)。
2.讀法上指導
我們重視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開好讀書方法講座,總結推廣了導讀法、遷移法、反饋法、交流法等行之有效的獨立閱讀指導方法,強化了精讀、略讀、速讀、跳讀、朗讀、背誦等讀書技能的訓練,并指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還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的有創見的閱讀。
3.運用上輔導
我們尤其重視學以致用,努力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督促學生在交際與作文中活學活用所積累的語言材料。如在實施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活動中,我們指導學生從開頭、結尾、寫景、喻人、說理、抒情等幾個方面巧用古詩文,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四、嚴要求,培養良好讀書習慣
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多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不會輕易改變的學習行為。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指出:“閱讀教學的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僅是學生理解與掌握語言文字所必須具有的心理素質,而且將使學生受益終身。”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下列8個方面的習慣:(1)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2)使用字典等工具書的習慣;(3)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批注,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4)質疑問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習慣;(5)在閱讀中積累,在生活中運用的習慣;(6)經常看書報,聽廣播的習慣;(7)預習、復習、及時溫習的習慣;(8)喜愛閱讀,愛護圖書的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們認為,應重點在注重實踐,授之以法,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上下功夫,可采取興趣培養、情境創設、學法引路、榜樣激勵、師表熏陶、典型示范、規范約束、評比督促等方法,盡快讓學生走上習慣養成的快車道。葉圣陶先生還指出:“為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這就要求學生做到:善于抓緊時間用于閱讀,善于選擇思想健康、難度適當的讀物閱讀,善于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學習方法進行課外閱讀,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五、重結合,夯實讀書育人工程
為夯實讀書育人工程,充分發揮課外閱讀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還在五個層面上加強結合:一是感知性閱讀、理解性閱讀、欣賞性閱讀、批判性閱讀相結合,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提高育人實效;二是將課外閱讀與各科教學有機結合,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三是將課外閱讀與育德、增知、啟智、怡情、踐行緊密結合,發揮綜合效應;四是將課外閱讀與學校自辦童話節、科普節、讀書節、藝術節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主題讀書教育活動相結合,形成育人合力;五是將課外閱讀與“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及少先隊“雛鷹爭章(閱讀章)”競賽相結合,營造讀書氛圍,保證讀書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實踐證明,學校以閱讀經典名著工程為突破口,有力地促進了學科教學,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和諧發展,良好習慣逐漸養成。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當孩子們都和書交上了朋友,校園讀書的氣氛就會日益濃厚,那時,我們就會真正感受到閱讀經典名著的無窮魅力,感受到孩子們在經典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