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真誠的擁抱,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有位小學老師,給小朋友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家后擁抱自己的父母以表達對父母的愛意。
第二天,她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滿以為孩子們一定會圍上來向她敘說擁抱的感人情景,事實卻大相徑庭。有的說,媽媽推著我“去去,趕緊把作業做好”;有的說,媽媽對我的擁抱沒有反應;有的則奇怪“爸爸居然會害羞”……
不久前,一份關于中國大陸初中學生早戀的調查結果披露,早戀的主因是:學習緊張,生活枯燥,內心常常感到恐懼、無助,于是渴望被擁抱,被親吻。有位女學生在調查中表示:“一次在阿姨家,表妹放學回到家,阿姨上前擁抱她,說:‘女兒回來了,辛苦了。'我目睹這一情景,鼻子一酸,掉下眼淚。我父母從來沒有擁抱過我。”
心理學里有個名詞“皮膚饑餓”,如果一個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撫摸、擁抱,就會產生皮膚饑餓,然后就“不乖”,好動、煩躁,甚至通過推搡、打架來補償。女孩子為什么比男孩好教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意無意中給女孩多一些柔性的關愛,而對男孩往往更粗線條地管理。如果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能充分地享受到母親的“皮膚接觸”,就不會形成心理的“皮膚饑餓”,他會對自己所獲得的愛得到滿足,這對培養情緒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關愛別人的能力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通常父母送孩子上學前都會和孩子說話,孩子一天的情緒就被這段話決定了。所以,如果要給孩子一天的好心情,請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先給他一個離別的擁抱,再說一些你想說的話,這時哪怕你在嘮叨,你的子女也樂意聽。
傍晚小孩放學回家,進門后,無論你有多忙,請放下手里的報紙或水淋淋的青菜,給孩子一個熱烈歡迎的擁抱。但實際生活里,很多家長會邊干家務邊機械地問:“今天怎么樣?”孩子的回答一樣也是干脆的“很好”,他實際上拒絕了你的詢問。非語言的親密接觸——擁抱,會給你的孩子“回家”的感覺,他會覺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于是就愿意和你分享經驗與感覺。
擁抱是一種含金量很大的“相處”,很多父母埋怨說很忙,哪有心思與孩子相處談心。其實,做父母的如果真的日理萬機,那只要在孩子睡之前坐在他床邊幾分鐘,陪孩子聊天或談心,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很滿足的關愛。
因為各種壓力使我們無法理智地表達情緒,而擁抱是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第一步。給你的孩子一個真誠的擁抱,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