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修訂的外匯管理條例出臺,到央行設立匯率司,再到個人貨幣兌換試點在京滬啟動,被稱為“外匯新政”的三部曲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藏匯于民的預期,也給人們的外匯理財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人民幣升值速度趨緩、美元反彈的新階段,高盛研究報告稱美元已“觸底”,而你打算怎樣打理你手中的外匯呢?
美元已經“觸底”?
市場的變化不斷給投資者提出新的挑戰。自7月中旬以來,美元突然持續走強,8月8日創下8年來最大單日漲幅(對歐元),漲幅接近2%。8月的前半個月,衡量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匯率情況的美元指數出現了連續11個交易日的上漲,創下8個月以來最高收盤價77.26。8月19日美元指數再創77.41的新高。歐元對美元也跌至半年來低點,20日收盤,歐元對美元報1.48附近,而7月中旬還曾突破1.60。英鎊對美元則連跌11天,在跌至近兩年低點的同時,也創下至少37年來最長連續下跌紀錄。
暢銷書《次貸危機》作者、某國有銀行高級經濟師孫兆東認為,美元短期走強,主要是美國自5月份降低基準利率到2%,其后已經連續3個月議息會決定維持2%不變。這降低了人民幣加息的可能性,對美元匯率走強帶來支撐,因此,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將放緩。
但是否就可認為,美元兌人民幣會一路走強?孫兆東不以為然。他說:“盡管美國經濟下行風險已有所緩解,但當前美國經濟仍存在兩大風險,一是通貨膨脹上行風險,另一個是次貸危機后效應對整體經濟的影響。這兩大因素會真正主導美元的未來走勢。”
高盛集團發布研究報告稱,美元匯率已經“觸底”,原因是全球經濟增長減緩、原油價格下跌且美國貿易赤字有所下降。
石油價格與美元走勢的負相關性明顯。受油價上漲等原因,亞洲匯市8月28日早盤,美元兌主要貨幣走低,兌歐元自六個月高點滑落。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投資者認為美元近期的漲勢過于凌厲,對其進行獲利了結,導致美元下跌。
光大銀行北京分行首席外匯分析師李鞠民認為,美國連續8年來的弱勢美元政策可能面臨轉折。8年來,弱勢美元政策讓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國家利益。但這種單邊貶值的政策現在已經遇到了反對的呼聲,一些國家的經濟鏈條已經繃得很緊。
美國大選和換屆后會不會延續弱勢美元的政策值得思考。這有可能成為決定美元走勢的一個轉折點。
東亞銀行一位資深外匯分析師表示,盡管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放緩,但升值動力依然存在。未來人民幣升值不會太快,但升值趨勢還沒有結束。近期美元有所反彈,但中長期我不看好美元。美元不會這么快就起來。這和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美國經濟的發展變化相關。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現在還不清楚。
銀行外匯理財不是高枕無憂
目前,銀行仍然是外匯理財的重要渠道。去年以來,受美元不斷貶值的影響,銀行外匯理財產品中美元產品不被投資者看好,而非美貨幣理財產品特別是澳元產品受到投資者追捧。各商業銀行每月都有新品推出,而且預期利率都比較高。
“對于手中持有外匯的投資者而言,現在需要轉變觀念。由于外匯市場價格的變化,以前認為通過購買理財產品把錢給了銀行就高枕無憂的想法需要改變。現在尤其需要把握買入的時點。”中行北京分行外匯分析師楊彬說。
楊彬認為,現在購買外匯理財產品要特別關注細節,尤其是理財產品掛鉤的“標的物”的變化。標的物后市價格趨勢之中很可能隱藏著風險。

某國有銀行的一位分析師認為,一定要仔細研究各幣種的匯率走勢。鑒于目前的市場情況,如果外匯理財產品設計中單邊看漲某幣種,風險可能較大,投資者應有所判斷。
楊彬建議,已經購買非美貨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可在近期出來,回到美元理財產品的投資上來。這是因為目前非美貨幣的市場走勢不斷下挫。“從目前市場變化趨勢分析,非美貨幣上漲的牛市可能逐漸終結。”楊彬說。
李鞠民的建議是,如果現在手中留有美元,比較理性的選擇是“觀望”。在過去的兩年里,如果用美元換成人民幣,事實證明是正確的做法。如果沒有將美元換成人民幣,現在不要急于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觀望的目的是觀察美元未來的反彈走勢。
“在觀望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美元理財產品作為投資渠道。目前,一年期的美元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大約在6%以上。雖然不是很高,但相對于人民幣理財產品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李鞠民說。
另據了解,目前,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各商業銀行推出的一年期美元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6%以上。
東亞銀行資深外匯分析師也表示,對于目前的外匯理財產品,投資者一定要自己慎重做出判斷,一般模擬測試出來的預期收益率都不錯,但這種收益率不一定能完全實現。
另有專業人士建議,根據外匯市場貨幣價格的走勢,投資者目前進行外匯理財時宜主打短期理財產品。從產品發行情況看,8月以來新發行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中,歐元和澳元產品仍占較大比例,美元產品開始增加。由于外匯理財產品一般不能提前贖回,或贖回成本較高,因此個人投資者在挑選外匯理財產品時,應以短期為主,這樣可以更主動地規避外匯市場波動風險。
炒匯保證金交易風險大
炒匯是另一種理財選擇。李鞠民說,對于有一定專業知識和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而言,外匯實盤交易也是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炒匯者尤其需要對匯率波動等變化有專業的判斷能力。
“一般的外匯理財投資者進行外匯實盤交易的掙錢機會不會太大。”東亞銀行資深外匯分析師說。
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各商業銀行開展的外匯保證金交易目前已經被監管部門叫停。“從國際大趨勢分析,外匯保證金業務還是要發展的目標,只不過監管部門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防范風險。這項業務未來開放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個人投資者一定要明白,外匯保證金業務的收益高,風險也大。”楊彬說。
據了解,目前一些外匯投資公司仍然在吸引投資者從事保證金交易,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種“地下”交易的風險很大,由于這些外匯投資公司必須將投資者的錢放到國外進行投資,投資者一旦面臨風險很難保護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