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魯西南的魚城鎮是一個典型農業大鎮,大蒜、圓蔥、棉花、辣椒、杞柳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到總面積的95%。以蔬菜脫水、保鮮及柳編制品、食品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民營中小企業眾多。
在中小民營企業正面臨資金緊缺、發展停滯的焦急狀態下,如何破解民企融資難題?濟寧魚臺縣魚城鎮聯保促進會的“信用聯保貸款”——渠道寬、易操作、風險低、見效快,值得借鑒。
政府挑頭解難題
魚城鎮鎮委書記王若強回憶起2003年底剛調任到鎮里時的情景:那時大部分企業剛剛起步,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金緊缺。總是有大大小小的企業老板,來找他幫助協調關系,給貸點款。“真是應接不暇,疲憊不堪。”
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融資難,一直是王若強很上心的事情。2005年5月,魚臺農村信用聯社理事長調整,他找到剛調任的張傳林,商量一條如何走出民營企業融資的新路子。經過多次調查磋商、與企業主座談,不到半年,一個由政府、信用社、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晶——一種銀企合作的新模式——“信用聯保貸款”誕生了。
2005年10月8日,“魚城鎮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正式成立。根據《促進會章程》、《擔保須知》、《擔保基金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明確了會員的權利和義務。
“促進會”與魚城鎮農信社簽訂貸款合作協議,并將12家會員企業交納的510萬元資金作為保證金存入農信社。協議規定:促進會對所屬會員或法定代表人在信用社的貸款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信用社按照每個會員交納保證金的3倍放貸,并由促進會擔保,2倍以上的貸款由全體會員共同簽字擔保;如出現逾期貸款,促進會先用保證金進行代償,保證金不足部分由會員在3-5日內補齊,由促進會對逾期會員企業進行追償;信用社對促進會會員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50%。
創新工作特色多
魚城鎮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是山東省第一家民間融資組織,它來自基層,特色鮮明。“促進會”既不同于一對一的互保,又不同于擔保公司或其他擔保。既放大了貸款倍數,又形成了增強擔保者責任的聯保。
企業在銀行貸款(如用資產抵押),手續繁雜,費用高,時間長。而促進會的會員貸款,手續簡化,只需促進會提供擔保,1-2個工作日即可取得貸款。按照協議規定,促進會的會員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50%,與其他企業貸款相比利率降低40%~50%。
促進會主要實行短期、小額、流動資金貸款,一般為3個月或半年,最長不超過一年,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則慎之又慎。如出現逾期,首先用促進會存入的保證金代償,3-5天內由各會員足額補齊510萬元;各會員分期分批貸款,即便出現逾期,也只是個別現象;12家會員所從事的行業不同,每個企業又從事專業經營,本身風險就小,即便個別企業出現風險,也能抗得住。對金融部門來講,風險大大降低了。
經得起考驗的融資新模式
魚城鎮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成立兩年多來,成效顯著。做大蒜和辣椒加工、出口生意的楊連成會長感悟頗深:“2005年,我的企業職工才幾十人,年銷售額1000萬元。通過‘信用聯保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企業快速發展。現在公司職工200多人,今年銷售額將會達到 5000萬,產品遠銷歐美,市場廣闊。”
通過推行信用聯保制度,楊連成覺得企業主的責任感增強了:“原來貸款一對一擔保或抵(質)押,現在不同了,你還不上,連帶11家企業,丟不起那個人啊;現在風險意識加大了。上新項目、開發新產品,考察了再考察,論證了再論證,更加理智了;如果出現了風險,一定千方百計先還貸款,誠實信用值萬金。”
融資瓶頸的破解,不僅有效解決了企業流動資金、技改資金匱乏的瓶頸制約,而且使會員由原來各自為戰、壓價銷售的競爭狀態轉變為互幫互助、協作共贏的合作局面。
王若強說,喜人的經濟效益也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誠信光榮已在全鎮蔚然成風。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進一步增強,為民辦實事、辦成事的工作作風贏得了企業主和村民的歡迎。
魚臺縣委書記張曉玉在接受我們采訪時高興地說:“新經濟組織的出現,需要鼓勵支持。成功的經驗做法,值得推廣借鑒。魚臺縣將繼續解放思想,發揚創新精神,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建設美麗富饒的江北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