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一部經過長達三年的研究和討論、共七章五十八條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根據《促進法》條例,本部法律將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目的是運用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等手段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促進法》的獲準,一些相關問題也浮出水面。為什么會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循環經濟是一種什么概念?這部法律頒行以后對我國經濟現狀會帶來哪些變化?針對相關問題,本刊記者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和著名循環經濟專家王維平進行了專訪。
環保觀念至關重要

在王維平看來,《促進法》是一部法律,也是一種觀念,當法律出臺之后,隨之將發生改變或者說應該發生轉變的是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和接受的一個過程,這需要人們逐漸認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并自覺地去遵守和實踐。
以前,我們并不是沒有相應的循環經濟措施,早在1957年,北京日報就曾刊載《垃圾應該分類處理》的文章,這不僅在中國,哪怕是在世界也是非常先進和科學的垃圾處理方式。然而實踐中預期與現實,理想與手段,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背離。
“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或長或短的一個過程。不過毫無疑問,當所有的人,工廠,以及一切和循環經濟相關的主體都能夠認識到其重要性并且加以實踐的時候,我們的節約社會,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不遠了。”王維平說。
《促進法》中對環保觀念用專項加以詮釋和鼓勵:“公民應當增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合理消費,節約資源。”可見,一個強制執行的法律背后,是對人們觀念變遷的重要解讀詮釋。無論是人們對環保認識的深刻,還是我國各地的從“要我減排到我要減排”的實踐;不論是現階段我國對粗放經濟現狀的重視,還是對未來循環經濟的良好預期,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因素就是“如果人們的觀念不轉變,循環經濟的推行必然受阻,如果人們的觀念不到位,循環經濟的良好預期將會成為泡影。”這在人們眼里已經達成了共識。
在《促進法》中,節能減排的成本問題,歷史遺留問題,觀念普及所需要的時間問題,都是循環經濟不得不關注的,而《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促使人們的環保觀念更為科學,并給循環經濟的未來增加信心和活力。
相信,隨著循環經濟促進法的推行以及國家的高度重視,人們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將會更進一步地加深。
多管齊下確保實施力度
一項法律的施行,必然要有著諸多的措施加以確保其順利推行,《循環經濟促進法》當然也不例外。在《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我們可以看到,跟環保、減排相關的諸多內容幾乎無一不包。從法規的具項上,又突出了很多新特點。
第一、措施細化到位。在《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提到的一個重要的優先原則就是減量化的措施。顧名思義,減量化就是在盡可能不影響經濟生產和生活的前提下,盡可能少地排放垃圾。在減量化一章中這樣規定“有條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區,限制或者禁止將自來水作為城市道路清掃、城市綠化和景觀用水使用……”
此前,“過度包裝”等問題,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例如月餅等“過度包裝”、“豪華包裝”,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污染環境。《循環經濟促進法》對此也做了相應的限制性規定。“設計產品包裝物應當執行產品包裝標準,防止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王維平教授早就提出過減量化的概念和措施,諸如“凈菜進城”、“限制包裝”等措施也已經呼吁多年。在《循環經濟促進法》獲得通過之后,王維平說,我國的循環經濟不論從理念還是從法規上,都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第二、責任主體規定明確。《促進法》中,多項具體條目都規定了相關的責任人,并對相關行為做了詳細的規定和限制。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黃建初說,以往產品的生產者主要對產品本身的質量承擔責任。現代生產者的責任,已經從單純的生產階段、產品的使用階段,逐步延伸到產品廢棄后的回收、利用和處置階段。因此,循環經濟促進法對以生產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做了原則規定。
規定“生產者委托銷售或者其他組織進行回收的,或者委托廢物利用或者處置企業進行利用或者處置的,受托方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合同的約定,負責回收或者利用、處置。”此外,法律還規定了消費者的義務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強制回收目錄和管理辦法。
可見,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到了回收,具體的責任人不僅包括個人、企業,而且還包括各級黨政機關,可以說是權責明確、無所不包。
第三、獎懲結合。對于一部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而言,輔之以有效的獎勵措施則更能呼喚起全民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熱情。在《促進法》第五章的激勵措施中明確規定,要給予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有突出貢獻的政府官員、企業法人,以及個人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和表彰。反之,如果違反《循環經濟促進法》,則要視程度給予追究相關責任。
遍覽循環經濟促進法,我們會發現鼓勵和引導,限制和規范,懲罰與獎勵,多種手段并用的多方位保障體系,也正是基于這樣全方位的保障體系,其未來推行后的效果才有了堅實的保障。在循環經濟領域,已經向有法可依的相對高層次邁進。
循環經濟未來可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如今我國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體。然而,在我們發展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卻忽略了環保。在粗放經濟向集約經濟過渡和轉變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變得日趨尖銳。
王維平教授總結,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仍處在線性模式,在高速經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垃圾。根據物質不滅定律,消耗多少資源就會產生多少垃圾,而產生的垃圾又千篇一律地采用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燒不勝燒、埋不勝埋的地步,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循環經濟中,一個新的概念必然為人們重視,那就是“垃圾就是資源”。2005年北京“兩會”前夕,北京市政府邀請10位專家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當時,王維平對時任市長王岐山說了25個字:“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增長質量,降低發展成本。”時隔三年,一部《循環經濟促進法》千呼萬喚中成型,走進人們的視野并將承載起它的歷史使命。
按照王維平總結的推進循環經濟實踐活動中必須把握的五大環節,即廢舊物資的有效回收系統、規范的再制造業、再生產品的市場培育、全面的質量檢測、安全、標準體系、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規來看,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為“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規”一項填補了很多空白。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倪岳峰表示,循環經濟促進法需要制定的配套規定,有些已經出臺并已經實施。對目前尚未制定的建議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及時出臺,以保證該法的有效實施。
從《循環經濟促進法》及其配套法規的制定和施行而言,我國的循環經濟已經漸趨成熟。未來,走進人們關注領域的將是這部法律的實施情況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