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整個中國陷入了沉寂。任何坍塌都沒有比學校坍塌、比那么多花季少年的生命驟然凋謝更讓人刻骨銘心。
北川中學、青川木魚中學、德陽東汽中學、綿竹五福鎮富新二小、東汽小學、都江堰市小學……,諸多學校,因師生的慘重傷亡令我們難以釋懷。
反思之痛
北川中學,這個坐落于北川郊區小山坳的重點中學,和其他學校一樣,在地震中損失慘重。兩棟五層教學樓全部垮塌,2900多名師生中死亡和失蹤人數就接近一半。
位于綿陽的桑棗中學,卻和北川中學截然相反。這所中學的校長,被媒體稱為汶川地震中的最牛校長。他曾多次主持修理了實驗教學樓,并組織師生定期進行防災演習。
當他從外地風馳電掣趕到學校的時候,為所見到的一切而感動。教學樓沒有塌,里面的700多名學生和他們的老師無一死傷。老師們迎著他報告學生沒事的時候,他激動得癱軟在地。
據不完全統計,在汶川地震中,整個地震僅有5棟教學樓完好無損。而在其他學校已經震毀的學校里,墻體里沒有了鋼筋,取而代之的是絲毫不禁重的鐵絲。
天災難以避免,但師生傷亡損失本可以避免或減輕。曾經校園,今日的片片廢墟,以及被抬走的傷亡的學生,都給人們上了深深的一課。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是應對災難的最好措施。

為幫助更多的災區學生盡快復課上學,全國各方千里馳援,各個機構、企業、個人都在為災后學校重建奉獻自己的力量。李嘉誠,邵逸夫,唐山地震孤兒張祥青等知名企業家,紛紛慷慨解囊,動輒捐款億元來幫助災區重建校園。據統計,在數百億社會捐助中,至少數10億元欲定向支援教育的恢復和重建。
資金即將到位,政策也隨之傾斜。但目前,災后校園重建該如何進行,這仍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當務之急,關鍵是如何讓災區學生恢復上課。
地震發生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全國33家省級青基會、全國百家媒體共同推出為地震災區援建“抗震希望小學”緊急公益行動,呼吁社會各界,為災區的孩子們修建過度性“抗震希望小學”。
5月18日,災后第六天,一所由板材臨時搭建而成的小學在綿竹市遵道鎮落成, 600多名學生全部復課。
5月20日,災后第八天,空曠的南河體育館里一夜之間被無數雙愛的手支撐起了12個大帳篷,近700名災區學生重返學堂。
5月21日,災后第十天。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誠棟抗震希望學校開學。
……
截止日前,青川中學836名高三學生已前往廣元就讀,都江堰市3000余名高三學生已轉移到成都農業科技學院復課,北京、上海、濟南多個省市對災區學生的復課也都一致實行綠色通道。大部分災區學生已經恢復上課。
重建之計
時下,救災工作進入到了重建家園的階段。受災嚴重的學校重建更是重中之重,提高學校校舍的建設標準和抗震標準,對于災后重建來說無疑是非常必要的,這是用太多的鮮血為代價換來的共識。
5月26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表示,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制定提高學校校舍建設的標準和抗震標準,基本原則是新建校舍建設標準必須高于當地一般民用建筑的標準。這一基本原則,顯然也應該成為學校重建的根本指導思想。
與此同時,四川省政府也開始重新制定學校重建規劃。北川縣教育體育局的《抗震救災重建學校方案》(初步規劃)正式出爐,現已遞交上級有關部門。據了解,該縣擬合并重建38 所學校,預計建設資金3 億多元,新校舍將全部建造為抗震級別為8 級的框架結構房。學校重建工作剛剛起步。
然而,有了新建校舍建設標準的基本原則還遠遠不夠,一個實在老生常談的問題是如何把監督落在實處。建設標準是一回事,建筑質量則是另外一回事。“史上最牛希望小學”的建設成本并不高昂,免去稅費,造價不過為每平方米400多元,那么,抗過8級地震而不倒的重要法寶,更重要的是責任,捐建者發自內心所保證建筑質量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