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規則征求意見稿》和《創業板發行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發布之后,引起中介機構和創業企業的熱烈討論。業內人士認為,創業板門檻適中,經過多方面平衡,既考慮到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也考慮到了適度的門檻降低市場風險。
定位成長性而不是創業期
根據意見稿,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應符合以下條件: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公司在創業板發行后的股本總額不少于3000元。
“創業企業風險太大了。”一位參與制定規則的專家認為,創業板其實定位于成長期的創新企業,而不是創業期的企業。“創業板應該對創新型企業來說不是讓它創業,應該是讓他做大做強。”
一位投行的負責人表示,“在征求意見稿出來之后接到了很多企業的咨詢電話,我給他們解讀的第一句話就是成長性、自主創新,這點特別重要。雖然有的企業財務也達到創業板標準,但不一定能夠上創業板,比如,這些企業不是自主創新型而是一些普通的制造類企業。”
沒有經營能力企業不能上
雖然境外許多創業板已經超越了設置門檻的階段,但是為了杜絕過大的市場風險,我國內地創業板還是設置了一定的入門條件。一位參與制定規則的專家表示,“最后我們想來想去,不能把什么樣的企業都推薦上來,一哄而上。如果根本沒有經營能力的企業上來,這樣一年下來就虧損,兩年就退市了,那樣創業板就是失敗了。”
一位業內人士在解讀創業板時,認為上市企業標準的設置考慮到了自主創新企業的特點。創業板設立了兩套財務要求,其中一個僅要求一年盈利,這就是考慮到了自主創新企業的特點。另外,對無形資產的要求有所有突破,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要求無形資產在凈資產中所占比例不高于20%,但是創業板標準中沒有規定具體比例,“這是為了支持自主創新企業和知識產權等企業,徹底放開這一比例,不寫就意味著只要符合公司法就行,在指標上給更多企業預留了空間。很小的一步,都是經過多次討論得出的。”按照公司法無形資產所占凈資產的比例最高是70%。
中信證券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認為,“硅谷雖然點燃了美國創新浪潮,但是如果沒有納斯達克制度輔佐,美國所謂“創新十年”的增長也應該是看不到的。”他說,要兼顧方方面面總是難以十全十美,我們要在對創業板推出的意義認識基礎之上來看問題。
深交所研究提高交易門檻
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推廣部副總監鄒雄日前表示,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將重點支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他還說,在交易制度方面,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可能跟國外有所區別,目前,由于擔心公司規模較小,交易過于活躍,投機性過重,深交所正在研究提高創業板的交易門檻,限制小投資者進入。
鄒雄說,建立創業板市場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要服務一些服務型的創新企業。創業板的準入、退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基本都圍繞這個目標來制定。
關于退市、交易等制度都會有相應的規則,對保薦人也將出臺管理辦法。
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一些功能還受到資本市場原有制度的制約,但在創業板的設計中將有所改善。他說:“我們可能會在鎖定期方面繼續降低要求,這對風險投資會有很好的影響。”
鄒雄表示,因為創業板企業的規模比較小,主營業務過于分散會對企業競爭造成影響。深交所要求上市企業主營業務比較突出,募集資金使用也要求圍繞主營業務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