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決定出路

甘隴大地,綿延千里。位于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端的康樂,是這片狹長甘隴大地上發展著的一個普通縣城。在這片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的農牧交匯地帶,生活著回、漢、東鄉等9個民族共24.77萬人,少數民族占比高達56.6%。
康樂是一個以種養業為主的國扶少數民族貧困縣,共轄5鎮10鄉,耕地面積32萬多畝。這里,素有“胭脂三川米糧川”之美稱和“無牛無羊不成家”的優良傳統。因此,種植業和畜牧業成為康樂縣的主要經濟支柱。
這里沒有臨海的便利交通,更沒有廣沃的自然資源。然而,這里的人民以勤奮著稱,這里的發展因畜牧業而遠近聞名。就在這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25萬的康樂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譜寫著脫貧致富的壯麗詩篇。
縱觀康樂的發展軌跡,是一條曲折的奮斗之路。作為一個省列國扶的貧困縣,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這已經成為康樂縣歷屆領導班子的共識。
如今,在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康樂,更是成為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務。
康樂天然植被良好,飼草料資源豐富,天然草場達35.8萬畝,人工種草面積達10萬畝,年產各類農作物秸桿23500萬公斤。全縣已培育形成了以縣城畜禽交易市場為中心,延伸12個農貿集市的市場體系,長年從事畜禽及其產品販運的營銷專業戶達3000多戶,年交易牛4萬多頭、羊12萬多只、豬1.8萬多頭、家禽85萬多只,年販運牛2.5萬頭、羊6.4萬只,在蘭州等城市開設肉品批發店30多家,屠宰銷售牛羊肉4300多噸,其中50%以上遠銷北京、西安、成都、西寧、拉薩、包頭和蘭州等國內大中城市,形成了販運、屠宰、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營銷網絡。
天然的牧場資源,使畜牧業理所當然地成為康樂的地域特色和發展依靠,歷屆康樂縣委、縣政府也始終秉承著“換屆不換興牧”的思想,把培育畜牧產業作為富民強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性目標來實施。
2007年,康樂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對具體縣情的深化認識,開始確立并實施“畜牧強縣”的精品工程。
地區要發展,產業須先行;品牌要樹立,必須有主體。在康樂縣,這個主體的角色自然落在了龍頭企業的頭上。為了做強康樂品牌,康樂縣委縣政府為龍頭企業發展和大規模養殖掃平了一切的發展障礙。
在縣委縣政府的努力之下,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項目支撐、社會服務等一切就緒,令當地企業一片歡欣鼓舞。
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互助聯合型、園區輻射型和政府扶持引導型“四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使康樂的畜牧產業真正完成了粗放向集約、數量向質量、家庭副業向支柱產業、傳統經營向產業化的歷史性蛻變。
截至2007年底,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42萬頭(只),其中牛飼養量7.86萬頭、羊飼養量19.4萬只;肉類總產量達1.23萬噸;畜牧業產值達1.4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8.6%;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到50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5%。今年第一季度,大牲畜存欄6.16萬頭,牛飼養量達6.21萬頭,羊13.4萬只,分別增長5.9%、10.6%和13.6%。其中,育肥牛存欄達5000多頭。新建年飼養量300頭的養殖小區1處、規模養殖場2個;肉類總產量3632噸,畜牧業總產值4138萬元,分別增長11.4%和8.6%。
如今,畜牧業已成為康樂縣最有活力、最有潛力、最有生命力的一項朝陽產業。
基地帶動農戶
尋求快速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道路,對于25萬康樂人民而言,沒有現成的軌跡可循,更沒有合適的經驗可以借鑒。科學的發展道路誕生之始,即面臨艱難的破題困境。但是,困難并沒有難倒勤勞、智慧的康樂人民。“脫貧致富”對于康樂大地來說,雖是前無古人,卻并不代表著后無來者。

為走好“畜牧強縣”這條路子,康樂縣委縣政府根據具體縣情,經過不斷摸索,完善了獨具特色的“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并形成 “強龍頭、建基地、帶農戶”的科學發展道路,成效卓著。
業已形成的科學發展思路和廣闊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境外商家和企業的高度重視,也為康樂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自2002年以來,康樂縣通過招商引資,先后建成甘肅康美牛業、甘肅康興羊業兩大龍頭企業。如今,“康美”、“康興”都已建成育肥區、繁殖區、飼草區、培訓區,年育肥和屠宰加工優質肉牛6萬頭、優質肉羊25萬只,連帶產業的“康美清水牛排”風靡省城蘭州,家喻戶曉。
基地建成了,新的目標也隨之誕生。“康樂要想發展,不能靠天吃飯,更不能停滯不前,眼前的成績還不足以讓我們全縣人民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于是,在扶持龍頭企業的同時,康樂縣委縣政府開始著手調動民間資金,發展規模養殖,擴大基地建設,以期早日擺脫貧困的帽子。
據不完全統計,康樂全縣已累計發展養殖重點村36個,規模養殖場185個,規模養殖戶6260戶。其中,去年新建規模養殖場44個,新發展規模養殖戶514戶,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12個,先后改建、新建標準化暖棚圈舍2萬間、30萬平方米,年推廣暖棚養殖80萬頭(只),形成了以“四縱一橫”干線公路網為主的肉牛、肉羊生產基地。
其中,康豐、虎關、胭脂、蘇集五個鄉鎮的秸桿育肥牛基地,育肥出欄肉牛高達2.2萬頭,占全縣出欄肉牛的78.6%;八丹、上灣、草灘、八松、流川五個鄉鎮的肉羊育肥基地,年出欄肉羊高達8.1萬只,占全縣的75%;五戶、草灘、鳴鹿、流川等八個鄉鎮的良種母牛擴繁基地,占全縣母牛存欄的66%;附城、康豐、蘇集、胭脂四個鄉鎮的屠宰加工、販運基地,年屠宰、販運牛羊10萬頭(只),占全縣的85%;蘇集、康豐、附城三個鄉鎮的蛋雞生產基地,占全縣蛋雞飼養量的70%。據統計,2007年全村畜牧業收入達59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40%,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一連串的數字是康樂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取得的卓越成績。通過基地建設,康樂縣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戶“單打獨斗”的粗放經營方式,從而在產業化的道路上繼續高歌猛進。如今,康樂縣已健全縣、鄉、村三級責任網絡,縣級領導和龍頭企業建立廣泛聯系,鄉、村干部和科技人員進村駐戶,為企業排憂解難,并幫助農民發展。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通過各大媒體,廣泛宣傳“畜牧強縣”工程的優惠政策和實施動態,營造“興牧快富”的良好氛圍。
據統計,全縣的93%的農戶都已參與畜牧養殖,形成了龍頭帶動、規模推進、戶戶參與的產業化格局。2007年 9月,全省畜牧產業發展現場會在康樂召開,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推廣康樂畜牧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康樂縣成了遠近聞名的“榜樣”。
服務夯實基礎
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只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企業才能放心投資,農戶才無后顧之憂。于是,康樂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筑巢引鳳,切實為農”的指導方針,并實施了多項具體方案。康樂縣的一系列利商利農的舉措,都為企業和農戶津津樂道。
第一,在畜牧產業開發中,康樂縣按照“立草為業、因勢利導、草畜同步”的發展原則,加強天然草場保護,通過實施封山禁牧、育草基金、退耕還林等項目,使天然草場得到了合理利用。
其次,大力引進優質牧草品種,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目前全縣種草總面積達10萬畝。其中,玉米種植訂單1.2萬畝,占玉米種植面積的20%,訂單戶畝均增收300元。此外,采取直補或以獎代補等形式,落實養殖戶享受購置大型青貯和牧草收割機械農機補貼政策,鼓勵養殖場戶建立飼料“銀行”青貯池。

近兩年,康樂縣僅購置發放各類鍘草機就達1000多臺,修建青貯氨化池300多座,每年青貯氨化飼料4萬多噸。飼草產業的穩步推進,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科技優化服務。在“畜牧強縣”工程實施中,康樂縣始終把科技推廣應用作為關鍵措施來抓,以加快畜牧產業發展步伐。在這個過程中,曾先后與省畜牧總站、西北民大、甘肅農大合作,在當地建立了“科研示范基地”和“技術培訓基地”,多項高新技術直接應用于畜牧產業開發。
為規范開展動物防疫、檢疫和畜產品檢驗,全縣招聘180名技術員,開展村級動物防疫,連續5年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同時,選派了78名業務骨干到龍頭企業、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開展工作,提供全程服務,及時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在規模建設中,堅持標準化設計、規范化建設、制度化管理、精準化養殖、科學化防疫、無害化處理的“六化”標準,按照“規模養殖場帶頭示范,中小型育肥場齊頭發展,廣大農戶積極參與”的養殖模式,在養殖條件較好的鄉鎮建設“千頭牛、萬只羊”養殖基地,扶持發展規模養殖。通過堅持“優、嚴、精、高、新”的五字方針和推行良種、良舍、良料、良醫、良法的“五良”配套技術,使全縣規模養殖配套技術入戶率達85%以上,規模養殖占到飼養總量的55%。
第三、協會作用凸顯。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農增收,推動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康樂縣先后成立各類協會24個,吸收會員800多人,組建了50多人的專業經紀人隊伍。
同時,還努力搭建與政府、金融、企業科研院校、農戶互動的平臺,采取公司整體承貸,給農戶提供貸款,并優先回收農戶良種犢牛羔羊、商品育肥牛羊、訂單飼草。2007年6月,甘肅省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在康樂縣成立,使康樂縣肉牛肉羊產業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發展源自機遇
本世紀的前10年,是康樂縣畜牧業大有作為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科學發展觀的指引、現代畜牧產業的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浪潮,給康樂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康樂縣完善投資機制,為發展需要保障了資金供應。具體為采取國家投資為引導,民間資本為主體、銀行貸款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模式,扶持畜牧產業發展。
通過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已累計投入資金2200多萬元,先后實施了世行貸款畜牧綜合發展、基層畜牧站等10多個項目。通過挖掘民間資本,自2004年以來,由10多家建筑商、餐飲業主、副食品開發加工老板共投資2億多元,建成養殖與畜產品加工企業185家。
據統計,康樂縣僅去年吸收民間資本就達到6800多萬元。通過爭取金融部門支持,優先安排規模養殖戶貸款,先后發放貸款4100萬元。在實施“畜牧強縣”工程中,康樂縣從發改、財政、扶貧、畜牧等部門整合資金4659萬元(其中無償資金559萬元),扶持發展畜牧產業。對列入畜牧強縣工程的養殖場戶、標準化養殖小區,縣上按貸款規模給予6%的貼息;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按規模給予1—10萬元獎勵;對飼養良種母牛3頭以上的的農戶實行每頭100元的政府補貼;對有突出貢獻或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帶頭領辦、創辦畜牧養殖加工企業的、指導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專家、學者,由政府給予獎勵。
截至目前,康樂縣先后三次為26戶規模養殖大戶發放獎勵資金96.5萬元,為58戶規模養殖企業貼息項目資金81萬元,協調貸款2000萬元,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在此基礎上,康樂縣進一步提升畜牧業的龍頭產業地位,大力推廣“政府主導、龍頭帶動、規模發展、科技支撐、協會服務、市場運作”的康美模式,不斷完善“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現代產業化生產體系,在提高產業整體素質上下功夫,在提升產業競爭力上找出路,在做大做強產業鏈上做文章,努力建成甘肅南部肉牛肉羊集散地和中國西部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及清真肉食品加工基地,走出一條結構優、效益好、帶動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畜牧業發展路子,從而推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預計到2010年,畜禽飼養總量突破200萬頭只,肉類總產量突破2萬噸,畜牧業產值達2.7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5%;農民人均草畜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
“畜牧強縣”工程年年有新意,創新扶貧模式,推進產業化發展就是康樂縣實施“畜牧強縣”工程的一大有效做法。近四年來,全縣累計落實財政貸款貼息資金150萬元,貸款2500萬元,扶持龍頭企業、養殖大戶、貧困農戶發展養殖。去年,在劉家廟村成立了臨夏州第一家村級扶貧發展基金會,注入啟動資金30萬元,建立了村級扶貧發展基金專戶,為40戶成員協調貸款20萬元。農民形象地稱:基金會是我們脫貧致富的“小銀行”、“好幫手”。
如今,發展中的康樂縣城,在規劃中的蘭州1小時經濟圈中赫然在烈。交通便利,通訊快捷。
政府服務到位、保障有力,畜牧業的做大做強,為康樂縣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在此形勢之下,康樂縣的脫貧致富勢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