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人士透露,新醫改方案將在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發展上給出一些具體政策,現行征收的5.5%營業稅有望調低2個點或取消。如果這一政策實施,民營醫院能否與公立醫院同進同退?
有人曾形容,如果公立醫院是政府的兒子,那么民營醫院就是“養子”。上世紀70年代末,民營醫院猶如一股強勁的沖擊波,以其強烈的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經營意識,贏得了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民營醫院的出現打破了國有醫院的壟斷格局,提高了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并顯示出蓬勃發展的勁頭。然而,民營醫院的發展路程并非一帆風順,而且生存環境越顯艱難。
夾縫中求生存

許多細心的人們發現,在諸多的民營醫院中,特色專科醫院占了很大的比重。“走特色專科醫院之路,其實是我們無奈的選擇。因為我們和公立醫院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對這個問題,多家民營醫院負責人表示了很大的無奈。
醫保問題仍然是民營醫院的最大困擾。比如,上海1700萬常住人口中,約有1000萬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民營醫院因為沒有醫保定點資格只能為剩下的700萬人服務,而且這700萬人同時也是國有醫療爭奪的對象。
此外,造成民營醫院困擾的還有醫療設備審批制度。現在醫院要引進價格超過100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設備,必須經過衛生部門的審批,而且每年引進的設備還有一定的額度,光這一條就卡死了許多民營醫院向大型綜合性醫院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以特色專科抗衡公立醫院成為許多民營醫院最有可能的市場制勝戰略。事實上,雖然民營醫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基本上還是總體處于夾縫中求發展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民營醫院有4500多家,其中床位在300個以上的有近400家,如果加上個體診所和其他民營醫療機構等,中國民營醫療機構將近20萬。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民營醫院的現狀是,1/3是盈利的,1/3是平衡的,1/3則是虧損的。
診斷民營醫院“弊病”
被視為市場活力象征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在民營航空的作用上得到了充分的顯露,一家春秋航空誕生伊始拋棄既有航空企業的競爭路線,獨特的廉價航空理念給整個航空市場帶來了新氣息。其實不僅是航空業,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歷程已然證明了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活力給人們經濟生活帶來的深刻變經。但是,民營醫院為何無法發揮同等的“鯰魚效應”?
事實上,在民營醫院這種倒退的背后,是諸多主客觀因素使然。民營醫院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非嫡系”的地位出現在醫療市場上。作為市場的補充力量,政策環境并未對其特別眷顧,反而將大部分民營醫院排斥于主流之外。
最先體現在稅收負擔過重。北京五洲投資集團副總裁閆衡秋認為,現在稅務部門在制訂政策時候把醫院當成一般服務業,考慮到醫院既有營利性又有公益性,所以不籠統按照一般服務業來定稅。為此,他一直不斷呼吁國家在稅收上支持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
在2000年前,國家對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免征營業稅。2000年,全國實行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國務院同意對醫療服務征稅制度進行相應調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關于醫療衛生機構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實際上已明確醫療衛生機構有關稅收政策。
以一家營利性的民營醫院為例,目前要繳納的營業稅為5.5%、企業所得稅為33%,另外還有增值稅、房產稅等10多個稅種。由于公立醫院不僅有稅收優惠,同時還享受財政補貼,曾有人核算,民營醫院的成本要比公立醫院高出16%,這也致使一些醫療機構不堪稅負,在新醫改尚未到來時,就紛紛關門歇業。
同樣令人頭痛的是,多數民營醫院尚徘徊在醫保體制之外、行業管理不規范、籌資難競爭力小多樣問題之中。在采訪中遇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民營醫院院長,他無奈地告訴記者,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除了有一定誘惑力的薪水之外,民營醫院在引進人才上就沒有幾張打得出手的牌。由于職稱晉升和戶口問題等幾道坎的阻礙,中青年醫生很少有人愿意來民營醫院,所以民營醫院常通過一些本地或外地大醫院的優秀醫生的掛職來解決人才荒。然而,根據現有的醫療衛生系統人事制度規定,醫生只能注冊一家醫療機構,也就是說公立醫院的醫生只能在本醫院注冊并工作,否則就違反了現行的《執業醫師法》;外院的資深專家雖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往往只是每周來坐診一次,難以從整體上提升民營醫院的醫療水平。因為缺少與行業人事的交流,也造成很多醫療行業專家對民營醫院不了解,產生了一些偏見遭受斷臂之痛,生存艱難。
不應任由民營醫院“自生自滅”
自民營醫院誕生以來,消除民營醫療機構身份歧視的呼聲就從未間斷過。然而在呼喚享受“國民待遇”的同時,民營醫院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引起了專家的擔憂,能否在醫療衛生領域扮演生力軍角色,還得看其對自身發展“瓶頸”的突破。
在創業之初,很多民營醫院采取“廣告轟炸”的策略打開市場,這些廣告往往又多存在夸大療效、誤導消費者等問題,一份統計顯示,全國90%以上的民營醫院廣告都存在違規現象,這直接導致了目前民營醫院的誠信危機。
現為某醫療集團高管的薛家鑫已從事醫療醫藥管理近十年,同時他還是全國工商聯2007年民營醫療政策發展的建議者。在薛家鑫看來,今后應該建立醫療市場的準入機制,對民營醫院的準入按有關法規審查其主體的資質;為防止民營醫院為牟取暴利而行為不規范,應該設立預警機制,以便適時地進行政策調整;建立嚴格的退出機制,對行為不規范、服務質量差的民營醫院要堅決要求其退出或整改等。
如果說體制限制與追逐短期利益等因素誘發了民營醫院的違規行徑,那么監管缺失的市場卻成為放縱民營醫院蛻變的溫床。
福建莆田成系統的違規申請醫療機構執照行為已經不是秘密,但是一直以來并未受到相關法律的懲戒。這已經成為醫療市場監管缺失的一個典型案例。曾經通過性病游醫致富的莆田人,如今依舊通過不法行為維系著“莆田系”民營醫院的運作。在這些民營醫院中,房子與設備是租用的,醫生是臨時聘用的,就連營業執照都可以通過租賃或購買得到。由于不必投入大筆資金購買硬件設備,同醫務人員之間也不存在長期的聘用關系,所以,如果“莆田系”的某家醫院辦砸了,他們就再換一個地方另起爐灶,繼續通過虛假廣告招攬和欺騙求醫心切的患者。法律的缺失與監管機構的松懈令“莆田系”醫院的締造者們屢屢得逞。
由此看來,民營醫院更像是一群遭到主流社會拋棄而且無人監管的棄兒,在任其自生自滅的過程中,這些棄兒卻在破壞著社會的正常秩序。如今,民營醫院對于國有醫院“大一統”醫療體系應有的“鯰魚效應”正在被其屢屢曝光的不良行徑所吞沒。但是,多元化發展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必然方向,民營醫院也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力量,不能因部分成員的劣跡就完全否定民營醫院存在的合理性。日前,哈爾濱市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向民營醫院敞開了醫保體制的大門,這是一種正面的疏導與扶持。
可見,為了發揮民營醫院的市場活力,公平的制度與嚴厲的監管是重要外部環境。只有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才能有利的促進醫療改革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