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泰國總理沙馬提議成立“大米歐佩克”,5月6日,泰國外長宣布放棄這一計劃。短短5日,“大米歐佩克”這一畸形兒便宣告夭折。然而,在世界糧荒的背景和前提下,泰國此舉不僅觸動了世界各國的敏感神經,更使各國開始重新審視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糧食問題,已經成了世界各國的首要問題。無論是糧食出口國還是進口國,當糧價高企20年之最的時刻,任誰也不敢輕易觸碰糧食敏感的神經。也正因如此,當泰國提議建立“大米歐佩克”欲從世界人民的口中牟利之時,受到了普遍抵制,直至最終放棄。
眾矢之的

泰國總理不會想到,一個近乎烏托邦式的提議竟會招致如此多的反對聲音;自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泰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就在5月2日,作為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之一的泰國政府提議,將聯合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4個出口大米的東盟國家,依照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的模式,成立一個“大米輸出國組織”,以便糧食生產國在價格上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在目前國際糧價飛漲的情況下確保自身利益。
泰國的提議在大米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在這一構想誕生的當日,老撾外交部發言人永?占塔蘭西表示老撾政府會“認真考慮”泰國提議,因為那會賦予5國“談判權力”;柬埔寨對此提議也表示歡迎,認為在當前全球糧食危機的情況下,“有必要”建立這樣的組織;緬甸方面同樣予以支持;越南官員則聲稱正在研究這一提議,可能會予以支持。
很遺憾的是,除了得到為數不多的大米出口國的支持以外,大多數國家,包括東盟成員國,都表示出了異議。
世界大米主要進口國之一菲律賓認為,這一提議在全球糧食危機中不能解決困難,反而會帶來更大難題。菲參議院多數黨團領袖弗朗西斯?潘希利南說,所謂“大米輸出國組織”是與窮人為敵,只會加劇而不會緩解饑餓和貧窮。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5月3日也表示,亞行不贊成泰國提議,主張讓大米市場自由運行。
分析人士也對泰國的提議倍感懷疑:醞釀中的“大米出口國組織”要想取得像歐佩克那樣的地位并不容易,因為控制大米供應量的難度不小。“大米由千百萬農民在分散土地上種植,石油則由少數幾個跨國公司在幾個國家生產,”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羅伯特?齊格勒說,“因此,我認為,兩者差異過大,不能相提并論。”
而更令沙馬想不到的是,他不合時宜的提議甚至被國人潑了冷水。泰國大米出口聯合會主席奧帕斯旺斯認為,“大米出口國組織”把巴基斯坦和印度這樣的大米生產大國排除在外,而且難以控制農民生產行為,因此很難左右國際市場。而《曼谷郵報》則直斥這樣的想法過于天真,只會給泰國招致更多的指責。
“大米歐佩克”的想法甫一誕生,便成為爭議的焦點。其后續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疾”而終
沙特可以坐在油井上等待買家而不用過問多少車主加不起汽油,但沙馬是否可以安坐在米堆上等待買家而不管餓死的窮人?當然不會,就在5月6日,在重重壓力之下,泰國外交部長宣布泰國政府正式放棄建立大米歐佩克的計劃。誕生不到5天,“大米歐佩克”的構想就如“曇花一現”而歸于失敗。而就在一天前,泰國才剛剛會晤過6個亞洲主要大米出口國。
如果說石油輸出國組織尚能保護有限的、不可再生性石油資源得到合理開采的話,那么大米輸出國組織在獲取壟斷暴利之余恐怕很難找到合理的正當理由。
首先,泰國過高估計了自身的影響力。大米不同于石油,是可再生資源,即使東南亞五國結成大米歐佩克也不會對大米供應產生致命的影響,一方面,連印度、巴基斯坦,甚至中國等大米主要出口國都沒有包括在內,注定其影響有限;另一方面,大米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一旦價格上漲,農民則會大量種植,也就意味著政府對米價的控制力隨之減小。
其次,違背世界人民包括泰國本國人民的利益,這也是其放棄這一構想的最主要原因。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兼亞太地區代表何昌垂博士5月6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世界糧價飛漲、一些國家限制大米出口而引發囤積和搶購的背景下,提出這樣一個建議是“不合時宜”的,并且從長期來看,也不符合這些國家維持其全球市場優勢地位、提高本國農民收入的戰略利益。
“如果泰國建立大米‘歐佩克’并設定一個價格,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以致威脅食品安全。”泰國外長諾巴敦說。諾巴敦還表示,泰國將建議下月與包括印度、中國、越南、緬甸、柬埔寨和巴基斯坦在內的亞洲主要大米出口國的代表會面,商討如何提高農業生產率。諾巴敦同時表示大米出口國應當共享技術、市場信息以及價格信息。
泰國外長的積極表現,給世人感覺是轉嫁指責的無奈之舉。大米歐佩克的不合時宜之舉,在世人的譴責聲中顯得異常被動。
未雨綢繆
在5月6日之前,應該沒有人的恐慌程度會比菲律賓人嚴重。2008年,這個國家至少要進口270萬噸大米才能夠滿足國民的消費需要。長久以來的輕農政策,導致菲律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進口國,而糧食危機誕生的時刻,首當其沖的就是菲律賓人。
反觀泰國,沙馬之意絕不僅僅是穩定大米價格這么簡單,歸根結底還是增強自身對大米價格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并從中獲得利益。
在自4月上中旬開啟的全球米價瘋長形勢下提出這種構想,難免有“落井下石”之嫌。所幸的是這種荒誕的想法沒有付諸實踐。但是“大米歐佩克”的動議卻提示各國,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必須高度重視,菲律賓如今的被動局面就是先例。
而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也同樣要從中吸取教訓,獲取經驗。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河北期間談到世界“糧荒”時所說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正是應對世界“糧荒”的最好對策。同時。我們在構建糧食安全體系的同時,也要關注其中的不利因素,時刻保持警惕,規避危機。
盡管我國儲備糧的庫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但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利因素。一方面是糧食價格節節攀升,另一方面是糧食受困運不出去、糧食價格也走不上去。現如今,谷賤傷農仍然是東北部分產糧地區的現狀。在國際米價已經達到5000元每噸,遠在東北邊陲的我國糧食大省黑龍江,部分地區的稻米價格仍然停留在2000元左右,甚至這樣的價格還存在賣糧難的問題。與此同時,同在東北的吉林省,在鐵道部長親自監督下,才成功搶運1000萬噸糧食以穩定南方糧食的價格。
保障農民利益、做好糧食儲備、完善交通運輸,是在未來避免糧食危機的重要前提。現階段,糧食比能源更重要。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根本不去關心是否有足夠的汽油來駕駛汽車去哪里旅游的問題。在面臨世界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做好充分的防范意識,才能做到處變不驚,隱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