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工業設計產業已在北京呈燎原之勢,也或將成為以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主的北京繼續領跑中國經濟的重要砝碼,但北京要真正實現工業設計的振興,政府必須將散落的設計產業布局優化整合,明確發力點,打通產業發展瓶頸,并在空間上依據產業特性進行合理配置,才能最終實現這一產業在北京的成功落地,進而成為拉動北京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而這一切都需進行戰略“設計”。
明確市場定位
雖然DRC的成功讓人有北京工業設計振興階段性勝利的感受。但從產業良性發展的角度考慮,宋慰祖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宋慰祖指出,如果企業沒有創新的需求,設計師再多、再優秀,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現在多數企業對于設計的要求還僅限于模仿,很多類似的項目由中專學生就可以解決,這樣就必然會造成許多設計資源和人才的閑置。對于北京來講,教育、人文因素等天然優勢使這座城市容易形成設計、創意人才的集聚區,但要想真正成為設計機構、設計產業的集聚區,更為重要的是要自下而上形成巨大的需求,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和產業消化能力,DRC的成功或許只能代表工業設計產業在北京一個美好的開始。
蘇彤也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達了其“需求第一”的觀點,蘇彤認為,在產業中,需求始終是第一位,北京的制造業雖然已經越來越少,但并不缺乏設計服務的“買單”者。
“設計產業的商業化程度非常高,設計產業的發展必須要靠攏為設計‘買單’的人,并不是說設計師應該在哪里集聚,而要考慮為設計‘買單’的人在哪里。在新一輪的產業淘汰升級賽中,北京通過研發、管理、流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設計創新,依舊保持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讓更多的企業看到設計是一種開發而不是成本,眾多遭受制造危機的企業已經紛紛到北京取經尋求突破。”很顯然,在蘇彤看來,北京已經形成了設計服務的強大需求市場。
“北京必須得走設計產品交易中心的道路,強大的需求市場一定能夠在北京產生工業設計的交易平臺。”蘇彤指出,北京要實現設計振興,一定要區別于擁有強大制造業基礎的深圳、上海,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
打通發展瓶頸
創意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產權,工業設計作為創意經濟的分支,自然也不例外。由于之前我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不夠,造成知識產權體系與國外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是三權分立,即國家知識產權局是由原來的專利局演變過來,現在管的主要是專利;商標是由工商局管理;版權、著作權是由版權局管理。而有關設計的產權是缺位的,只是從外觀新型專利的角度由知識產權局進行管理,但設計產權包含的制度設計、組織結構設計、盈利模式設計等內容,這些在國外同樣可以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在我國卻找不到相應的主管部門。而發達國家對這四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是由統一的部門進行管理的。
設計知識產權的管理、申報、評價、評估缺位的問題,極大地制約了設計產業在我國的發展。
“設計產業在某一區域的騰飛,是政策杠桿、市場杠桿和資金杠桿共同作用的結果,特別是政策杠桿,需要政府對設計知識產權給予一個特殊的推動,讓企業家、個人肯為設計付費。政府要做出這方面的表率,如政府的工程,要肯于為優秀的設計在資金、名譽上加大投入,這實際是政府用很小的代價去刺激設計創造力的發揮,因為設計師設計產品是要靠刺激去獲得的,一定要有一個刺激設計的鼓勵機制。”蘇彤認為,一個好的制度對設計產業的振興尤為關鍵,北京要建設工業設計基地可以在制度上進行設計創新,向全國作出表率。
多年從事工業設計研究的宋慰祖向記者指出:誕生于工業文明的工業設計如今的內涵與外延正在發生著巨變,國際最具權威的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設計等三大設計組織正在醞釀組建一個跨領域、跨行業的統一的設計組織,這說明在專業化分工的大背景下,不同設計門類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一個統一的設計服務業正在形成。
宋慰祖認為,北京要成為設計振興的基地,除需對知識產權管理的體制進行創新外,還應順應這一產業的發展趨勢,打通不同設計門類之間的界限,在一個區域內形成設計各門類相互激發、相互啟迪的平臺,用設計去激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這可能會讓北京搶占設計產業的制高點。
形成循環鏈條
“如果依托順義的工業品牌,在順義建設一個北京工業品牌展示交易區,并逐步吸引更多的中國品牌入駐,讓制造出的最新產品在這一展示區內進行展示交易,通過購買者對產品第一時間給出的反饋,一定會形成這些品牌擁有企業的設計服務需求,這種需求肯定會吸引眾多一流的工業設計公司集聚順義,順義也會因此抓住產業鏈條‘微笑曲線’的兩個利潤端——設計與市場,形成設計——制造——市場在順義的良性循環。”通過DRC基地與順義工業局在工業設計方面的合作,宋慰祖得出了以上的結論。
蘇彤在認同宋慰祖觀點的同時,用更宏偉的設計產業在北京“十”字布局,進一步放大了設計產業的循環鏈條。
“南部的大興可以利用交通、土地的后發優勢,又兼備國家新媒體基地吸引去的高校形成的設計人才優勢,還應集聚更多的設計人才的基礎教育,有了人才自然能吸引到更多的設計總部進駐,以彌補制造業薄弱的‘短板’;北部的昌平依托像天圖這樣的龍頭企業,結合昌平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形成國際設計師交流、體驗、旅游、生活的集聚區,在這里設計師可以進行靈感的相互激發;東部的順義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又有新國展和臨空優勢,重點吸引設計產業應用的集聚,定會形成一個設計應用大平臺;西部可以利用首鋼搬遷后的工業遺存進行設計產業的引入,形成一個能不斷激發設計師靈感的研發設計基地;中間除依托已經形成龍頭的DRC作技術支撐,再尋找一個既能貼近百姓生活,又有商務設計消費需求的區域,可以考慮在已經自發形成廣告、藝術、工藝美術、動漫設計的朝陽區建設一個設計產業的交易市場。”
蘇彤認為,布局在東西南北中的設計產業“十”字格局,將可能形成設計產業的專業化分工體系鏈,這個體系鏈既能不斷提供設計人才,又能讓最高水準的設計師互相借鑒、共同成長,同時也跟市場緊密結合,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工業設計和人才培養。任何一個公司需要設計一個產品,只要進入到這個體系鏈的某一環節,就會迅速形成最貼近市場、最具產業前沿的設計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