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婚姻有時很相像,開始總是新鮮飽滿且富有激情,后來便逐漸平淡,中間還有逃不脫的“七年之癢”。從激情勃發的青年到圓熟內斂的中年,很多30出頭的職場人士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七年之癢”。倘若之前缺乏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此時必會遇到更多的困擾。跳槽?轉行?轉職?何以解“癢”,這是個問題。
七年之癢關鍵詞:
放棄,不舍得;繼續,沒興趣。
受訪者/莊黎明(35歲,女,A公司后勤部長)
從23歲到32歲,整整9年,我一直在做銷售工作,有過3次跳槽經歷。2000年,我選擇了在某公司穩扎穩打,從普通業務員做起,經過5年的苦心經營,我終于做到了省級銷售經理的位置。這讓我似乎看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曙光。
可到了2005年,因為行業越來越不景氣,我的工作進展異常困難,和上司的溝通似乎也變得麻煩起來。上半年,我都被這種巨大的工作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事實上,做銷售工作永遠都有各種各樣的困難與突發事件,但我很少長期處于這樣一種身心俱疲的狀態,各種想法都涌上了心頭。
從年齡上看,我正進入所謂的職場黃金期,精力充沛、經驗豐富,又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看上去似乎可以大干一場;從事業前景看,我學歷不高,只有大專文憑,又沒有特殊的專業技能,干到目前的位置已經不容易,再往上升,可是希望渺茫;從公司所屬行業的發展來看,該行業屬于典型的夕陽產業,前途黯淡;再觀個人生活,孩子已經上學了,功課需要父母輔導,再也不能一味依賴老人照料,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還是像從前一樣忙于應酬,恐怕說不過去。
想到這些,我深悔當年未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必要的規劃,跳槽幾次,奮斗多年,卻入錯了行,選錯了職業。盡管表面看來我的職位和收入都不錯,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非常害怕面對將來。公司新人個個精力旺盛、思想活躍,而我卻時常感到疲倦,似乎對手頭的工作再也沒有往日的熱情。放棄這份職業和多年積累的相關經驗,我不舍得。可如果選擇繼續維持,我也似乎只是把工作當作生存的手段,再也沒有了過去的樂趣。
難道,我就這么干下去,直到年輕人把我擠掉,或者是挨到50歲退休?
一個“挨”字,使我心驚。如果我年輕幾歲,我會立刻轉行,與應屆生一起,重新開始職業選擇,在朝陽產業中尋找機會,最好干脆轉換職業,不再做年齡越大劣勢越明顯的銷售工作。可是,我已經30多歲了,手頭似乎又有了點工作資本,完全放棄重新開始,值得嗎?
總之,當時的我,跳槽之念與猶豫之心如水火兩勢,勢均力敵。那種感覺,很像人形容的婚姻“七年之癢”,表面看來波瀾不驚,可內心的焦灼煩躁卻比痛更難忍受。
解癢秘訣:左手謹慎,右手果斷
職場行走多年,我深知沖動絕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我調整好心態,轉行或轉職都是沒必要的。但我越調整,對銷售經理的職位越感厭倦,特別是與客戶的應酬占用了我大量的業務時間,直接導致我對家庭的照顧不周,為此我深感歉疚。
我知道,有不少人三四十歲還有勇氣重新開始,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我不確定自己能有那樣的心智和決斷力。所以,跳槽或轉行的想法,我都只是在內心思考,手頭的工作我絲毫不敢放松。
左手謹慎:慮事悲觀
轉行意味著重新開始,必然有一個適應過程,何況,只有進入了新的行業,才能真正了解行業內部的情況,萬一轉換的行業同樣不適合自己呢?我的年齡經不起一再轉行的折騰。轉職問題更大,我一直從事銷售工作,除了銷售,我還有其他職業選擇嗎?
右手果斷:行事樂觀
我冷靜分析了自己希望轉行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所處行業發展處于下降通道,前景不明。但并非這個領域內的所有行業都在走下坡路,比如說相鄰行業?我把目光瞄準了A、B、C三家企業,這幾家企業雖說與我所在的公司屬于廣義上的同行(都和建筑相關),但細分之下,無論產品還是企業管理模式,都屬于業內極具潛力的佼佼者。
仔細分析這幾年我的工作經歷,我發現銷售后勤管理的職位非常適合我。這個職位需要從業人員具有銷售和產品知識,善于協調各方面關系,最重要的是相對穩定,能夠保障我對家庭的照顧。但這個職位需要熟知工廠的整個生產流程,而這一點,恰恰是做慣了外聯銷售管理的我最為缺乏的地方。于是,我有意在工作中加強產品知識的了解和生產流程的熟悉。
半年后,A企業銷售公司后勤部公開招聘部長助理,做足準備的我,憑借相鄰行業優勢,順利入選。2008年初,部長調到廠區做管理工作,上任前推薦我接替她的職位。如今,我在銷售后勤部長的職位上做得非常開心,并且將來還可以轉到廠區工作,前景廣闊著呢!
點評
在一個工作領域歷練五六年,即使已經身居要職,也很容易進入情感倦怠期。堅持還是放棄,因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本次受訪的莊女士,在人生步入中年時,認為職業規劃與家庭生活必須有一個平衡點,所以選擇了與相守多年的銷售工作說再見。在跳槽之前,她對職業目標重新定位,仔細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勢,未雨綢繆,有的放矢,所以,跳槽成功也是正常的。
職場遭遇“七年之癢”,堅持與放棄都可以。請記住:一,要明白自己更看重的是什么;二,全面回顧分析自己的職業技能與經驗,看看有沒有更多的優勢和其他方面的潛力;三,做好手頭的工作,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撓到癢癢了,才能解癢,否則的話,“七年之癢”只會越撓越癢。到了那種地步,恐怕會癢得你亂了陣腳,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更加惱人。
欄目管理/黃婉瓊編輯/曹雯
E-mail:jbwanqio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