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應對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暑熱癥、厭食癥、皮膚病等夏季易患疾病,給孩子一個涼爽、舒適的夏季,是年輕父母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從醫工作經驗,針對幾種兒童夏季常見疾病提出一些建議。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氏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呈黏液、黏胨或膿血樣,伴有里急后重,部分病例可出現發熱等癥狀,嚴重的可出現中毒性菌痢。該病主要通過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常易借助食物造成集體性暴發。學齡前、小學生及青壯年是主要發病對象。
防治方法:
★注意飲食衛生。食品必須新鮮,不吃變質、腐爛、過夜的食物,存放在冰箱里的熟食和生食不能過久,熟食應再次加熱。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凈,最好再用開水洗燙。盡量讓孩子少吃冷飲,冷飲要選擇名牌廠家產品。
★及時就醫。痢疾不同于一般腹瀉,如出現上述痢疾癥狀,即使較輕,也要及時請醫生確診并遵醫囑服藥治療。
其他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攝入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臨床上除表現為發熱及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外,還可以表現為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這類疾病常以集體性發生或中毒形式出現。
防治方法:
★注意衛生。避免在沒有衛生保障的公共場所進餐;新鮮食品要經充分加熱后再食用;不喝生水。避免生熟食混放、菜板菜刀混用等,以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不生食、半生食海鮮及肉類。生食瓜果必須洗凈。
★增強體質。積極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與免疫力。
★重癥盡快醫治。出現中毒等癥狀時要趕快送醫院救治。
暑熱癥
暑熱癥是由于夏季天氣炎熱,家長經常給孩子吃冷飲、吹電扇、開空調等降溫方法不得當引起的小兒發熱。患兒有低熱、消瘦、無力、食欲不振、稀便等癥狀;另一些癥狀為長期低熱、口渴、多飲、多尿、不出汗。
防治方法:
★降溫。小兒患了暑熱癥,應將其安置到涼爽處,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如用比孩子體溫低2℃左右的溫水給其浸浴,每次30分鐘,每日2次。患兒體溫高時,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其頸部、腋下、腹股溝和四肢。可讓患兒飲用些鹽開水、西瓜汁、5%糖開水等。
★注意穿著,飲食得當。給孩子穿柔軟、寬松的純棉衣服,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患兒少汗或無汗時,可洗溫水浴,每天1~2次。飲食清淡,多給孩子吃高蛋白、高維生素而又易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食物,如牛奶、蛋類、瘦肉糜、魚、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還可多吃一些解毒消暑、清熱養胃、生津止渴的食物和飲料,如西瓜、冬瓜、綠豆湯、百合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