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汶川地震災難,善良的人們在悲痛之余,紛紛伸出援手,慈善之心令人欽佩和欣慰。這是一次全民慈善的啟蒙和洗禮,企業及普通民眾的參與程度、捐贈熱情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慈善公益事業或許就此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經歷了最初的驚懼、緊張的救援、各方的援助,再到災后重建,冷靜下來的人們開始對此次參與抗震救災及今后的重建進行思考、總結,各種媒介上出現了眾多從各種角度、各種方式的思考性、總結性文字。處在發展初級階段的首都慈善公益事業,在此次參與抗震救災行動中收獲了什么,這將對首都的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和總結。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山水相隔愛心相通。在首都北京,自汶川地震以來,到處都是支援災區的實際行動,到處都是捐款捐物的長長隊伍。從各級領導到廣大群眾,從商賈巨富到低保家庭,從企業家到打工者,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天真活潑的孩子,人們莫不慷慨解囊爭相捐款,莫不盡己所能出一份力……“井噴”的公民慈善熱情和行動在推動首都募款數字屢創新高的同時,也對首都慈善公益行業的組織、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戰。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增強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締造了大批先富起來的企業群體。這些群體在收獲財富的同時,對回報社會的需求也日趨迫切,于是在幫扶弱勢群體、災難救援捐贈等方面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這次抗震救災也不例外。
“之前,很多企業不了解慈善公益組織,甚至不知道這些組織在做什么,更談不上如何與這些組織開展合作。這次抗震救災讓眾多的企業認識了慈善公益組織,并吸引他們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中來,而且讓企業知道了如何參與這項事業。” 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韓陸指出,抗震救災的一個重要收獲是企業的一次愛心沖動上升為回報社會的持續行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大大增強,如這次被眾多企業所認可的定向捐贈方式就為企業持續捐贈奠定了重要基礎。
“原來的企業捐款,捐贈企業往往不是特別關注善款的去向,企業的捐贈行為多為事件性、突發性捐贈,缺乏持續性的捐款。這次抗震救災,通過與慈善公益組織的接觸,使企業了解到慈善公益組織可以根據他們確定的捐贈方向進行定向捐贈,將自己捐贈的錢根據自己的意愿去救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且是長期不間斷地提供救助,這大大激發了企業捐贈的積極性,也為社會責任意識較強并一直關注弱勢群體的企業提供了一個長期回報社會的載體。”由民營企業捐款成立的市工商聯‘光彩工程’負責人說。
企業捐款與慈善公益組織共建愛心基金的定向捐贈方式,其實在首都的慈善公益事業中已有很多先例。如北京卷煙廠與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建的“中南海愛心基金”、香港四維集團與市慈善協會共建的“四維扶貧濟困專項基金”、華堂商場與市慈善協會共建的“華堂愛心助學專項基金”等。
記者從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首慈聯)了解到,此次抗震救災中,企業對定向捐贈的這種方式非常認可,已經有許多企業的負責人和慈善公益組織共同到災區了解當地的需求,根據掌握的情況明確了企業的救助方向,并與慈善公益組織共建了多支愛心基金,有助學的、助醫的、助殘的等等,幾乎涵蓋了所有需要救助的領域。
首都社會責任意識較大提升
市慈善協會常務副會長朱蓉先認為,汶川地震,為首都的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加了一把火”,而且群眾自發性很強。群眾對捐贈的這種熱情,對首都慈善公益氛圍的形成非常重要,氛圍的形成是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淑惠也指出這次賑災是老百姓愛心的凝聚,對公民的慈善意識提升非常大。她同時表示,如果將這種突發事件的捐贈變成一種常態,尤其是將市民的慈善意識和行為變成一種常態,將加速首都慈善事業的發展,這比籌款本身更具意義。

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程立巖表示,抗震救災進一步喚起了老百姓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熱情。這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各個層面的進步:一是媒體的成熟,全方位、大信息量地報道災區的情況;二是政府人性化的管理和關懷,激發了大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意識;三是對善款監督的成熟,這其中包括政府審計部門、社會審計機構的提前介入,以及媒體和老百姓對善款使用的主動監督。監督多管齊下,保證慈善公益組織的操作流程和善款使用的公開透明,使組織的公信力得到加強,這為社會責任意識和慈善公益氛圍的持續和鞏固奠定了基礎。
慈善公益組織能力經受檢驗
“災難是對慈善公益組織能力和應急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驗。” 韓陸指出,地震后,在首慈聯的領導下,市紅十字會、市慈善協會、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等四家慈善公益組織迅速展開了協作。
為抗震救災提供包括‘實地救護、心理援助、災后重建’等立體救援的市紅十字會第一時間啟動救援行動。在4小時內,緊急集結了一支38人的救援隊伍,裝備了5輛救護車、1輛多功能飲食供應車、1輛指揮車、1輛通訊保障車的救援車隊馳援災區,至今已先后派出五批救援隊,對災區進行接力救援。在川期間,救援隊共搜救、救治、轉運傷員788人,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紅十字會聯合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除首次派遣救援隊赴一線救援外,北京市紅十字會在抗震救災工作中還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近4億元的善款和近1億元的物資創下了接受捐贈款物歷史之最,超過恢復建制30年的募捐總和;網上捐贈首次突破千萬元,并躋身抗震救災國內三大網上募捐平臺之一;紅十字志愿工作者首次全方位加入抗震救災工作,僅市紅十字會機關就接納志愿服務1998人次;首次實現救災、救護、救助職能協同開展,并展開災后重建、心理干預等全方位救災工作。一場巨震彰顯了紅十字會作為專業救災團體的應急速度和綜合救災救助能力,也凝聚著紅十字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精神,82名義無返顧奔赴災區的救援隊員和市紅十字會機關1.4萬小時的加班時間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
此次地震災區損毀的房屋中有很多校舍,以支援教育聞名的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自然也受到了社會捐贈的更多關愛。陳淑惠指出:青基會平時制定的規章制度和流程,在大災救助中得到了一絲不茍的執行,制度的流程、科學性、嚴密性和人性化的管理經受了實戰的檢驗,特別是組織文化的建設在此次救助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剛生完孩子的員工沒有休假就馬上投入工作,父母生病的同事沒有時間去照顧,子女正值中考、高考的員工沒有時間去關懷,這種員工全身心投入的狀態,是‘甘于奉獻’的組織文化在發揮著作用。”這讓陳淑惠至今感動不已。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捐贈者的錢一定要物盡其用。為捐贈者提供良好的捐后服務,更是體現了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朱蓉先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今年年初,華堂商場在我會設立了一個100萬元的助學專項慈善基金,用于資助北京偏遠地區的小學,幫助其改善教學條件。慈善協會在花這筆錢的時候,并沒有按受捐方羅列的桌椅、圖書等需求清單直接把捐贈款撥給學校,而是親自到市場去調研尋價,找到適合學校使用、且價格便宜質量又好的桌椅,并對所需圖書進行了整理,去掉了一些不是目前急需的圖書,這樣下來為助學基金節省下5萬元善款。協會及時把這一信息反饋給華堂商場和受捐學校,這一舉動贏得了捐贈企業和受捐方的尊重。華堂不僅把省下來的資金又用于學校其他設備的采購,還把庫存的一些衣服拿出來捐給了協會。
朱蓉先表示,在抗震救災捐款的使用上,慈善協會也會嚴格把關,力求將凝聚了首都人民愛心的捐款落到實處,切實為災區人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類似這樣的案例在四家慈善公益組織幾乎天天都在發生。程立巖認為,通過抗震救災的考驗,四家慈善公益組織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也建立起了長期固定的捐贈者群體,這必將對首都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
首慈聯作用不可或缺
“通過這次震災,讓社會各界認識了首都救災渠道的主流慈善機構,使慈善公益的募捐形式開始逐步走向成熟,使公信力和操作性強的慈善公益組織得以脫穎而出,是此次首都參與抗震救災工作最大的收獲。”韓陸道出了首都慈善公益行業的心聲。
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作為北京民政局接受捐贈的管理部門和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秘書處的常設機構,程立巖對此感慨頗多。

程立巖指出,此次救災行動的順利開展得益于成功的組織和宣傳。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積極反應,向全社會推出市紅十字會、市慈善協會、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等四個具有公信力的慈善公益組織作為善款接受單位,引導社會各界的捐款,并組織首都各新聞媒體對抗震救災有關情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宣傳。
“以前慈善組織參與救災時,除了自己去努力爭取宣傳之外,很少有媒體會主動的宣傳慈善組織,使我們總有一種孤軍奮戰的感覺。此次成為四家善款接受單位之一,媒體主動找到我們進行采訪,這大大提升了四家慈善公益組織的影響力。”陳淑惠明顯感受到了此次由首慈聯組織的宣傳與以往的不同。
朱蓉先認為,慈善公益組織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自身的努力。首慈聯作為政府與慈善公益組織溝通的橋梁,既能代表政府的聲音,又能兼顧慈善公益組織的利益,此次向全社會公布主流慈善機構,使慈善公益事業作為政府保障體系補充的作用得到了切實發揮。
首都的慈善公益組織眾多,各自為戰,通過此次首慈聯的協調,既節約了慈善組織募集善款的成本,也使組織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地發揮,使首都慈善組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力。
為什么要整合首都的慈善力量?程立巖表示,首慈聯的定位是成為政府與慈善公益組織溝通、協調的橋梁和幫助慈善公益組織解決問題的服務機構,并要形成首都慈善公益募捐數據的權威統計部門,目的就是要為慈善公益組織搭建一個平臺,讓各個組織在一個平臺上分工協作、各施所能,共施善舉。此次協調四家主流組織參與抗震救災使首慈聯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捐贈方式和救助內容應與時俱進
一提起捐款,老百姓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捐款箱,但面對如此大規模的全民捐贈,僅有捐款箱遠遠滿足不了捐贈需求。此次抗震救災中,慈善組織為了方便民眾捐款推出了許多新的捐款方式,捐款方式的多元化方便了民眾捐款,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捐贈的積極性。
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從2002年就率先在全市慈善公益組織中實現了全部免費的網上捐贈,對于便民又快捷的捐贈方式,陳淑惠深有感觸:老百姓從來都不缺乏愛心,但更喜歡便捷的捐贈方式。
此次地震捐贈,青基會又與MSN開展了“彩虹行動”的合作:只要在MSN上掛上一個彩虹的標志,就向青基會捐出一毛錢,僅20天的時間,就籌集到124萬元善款。
2006年年初,市紅十字會與易寶支付公司就開展網上捐贈達成合作:在易寶支付的每一筆網上資金支付中拿出一分錢捐給紅十字會。當時只募集了1700多元,今年的風雪救援募集了27萬元。在這次的抗震救災中,市紅十字會網上捐贈同樣實現了突破,共募集了1800余萬元,有8萬多人參與。募款驚人的增長速度讓韓陸深刻地感受到,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募捐方式與動員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
同樣,一提起救助,老百姓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給受災群眾發放救災款和物資。但面對地震災害給當地群眾造成的長遠影響,僅憑款物救助方式還無法抹平受災群眾心靈上的創傷與驚恐。對受災群眾開展災后的心理援助,讓他們盡快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也至關重要。如北京紅十字會在四川什邡市啟動的為期三年的災后心理援助項目,協助什邡衛生局制定全市的災后心理援助工作計劃。除直接輔導學生、教師、家長、醫療工作人員等2000人外,還要在這三年中重點培訓全市的教師和醫務人員,使其掌握心理疏導的技能,運用在日常的工作中,為當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心理援助隊伍。這些項目既貼近災區人民需求,也符合捐贈者的意愿又實現了救助內容與時俱進,充分體現了紅十字人道救助宗旨。
志愿者服務需更好引導
慈善公益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的一部分,需要眾多的志愿者加入。在此次抗震救災的過程中,無論是災區實地,還是捐贈現場,處處都有志愿者的身影。
“這次抗震救災不僅是市民捐贈熱情的‘井噴’,也是志愿者服務的‘井噴’,但也對我們提出了如何對志愿者進行科學有效管理的新課題。”陳淑惠認為,志愿者是慈善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此次救災志愿者行動中也出現了一些無序化現象,如眾多志愿者自發地趕赴災區,但到了之后卻不知道應該做什么。要想使志愿者切實發揮作用,對志愿行為的認定、志愿者的素質、志愿者的管理都必須完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對志愿者實現有序調動。

對這些看法,朱蓉先也感同身受。“抗震救災對志愿者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實發揮志愿者的作用,關鍵是做好志愿者隊伍的培養,并確定誰來培訓,怎么培訓以及培訓什么內容,讓志愿者在關鍵時刻能找得到、用得上”。
“因為志愿者對業務不熟悉,這次只能讓志愿者做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儲備,平時雖然用不上,但應急的時候一定要有一支能夠隨時調動,并且基本熟悉業務的志愿者隊伍。”韓陸在贊同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今后應制定應對災難的不同預案,建立一個與志愿者、媒體、審計部門等方面的聯動機制。一旦有災難發生,根據不同的災害程度,確定需要多少志愿者、什么樣的志愿者,媒體應該如何進行輿論引導,政府和社會審計機構如何介入等”。韓陸表示,目前紅十字會正在對這次抗震救災中與有關方面的聯動經驗進行總結,爭取形成一個長期合作的機制。
立法期待更加迫切
“由于慈善法律缺乏,慈善活動中還存在著老百姓無從監督、志愿者服務不規范等問題,除紅十字會有可以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外,面向整個慈善行業的《慈善法》遲遲末能出臺,目前立法的步伐亟需加快。”朱蓉先指出,正在醞釀的《慈善法》將對慈善組織、慈善捐贈、慈善信托、志愿者服務、獎勵與鼓勵政策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范。如果《慈善法》能夠盡早出臺,必將極大地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腳步。
針對捐贈的規范,程立巖認為,災難激發了民間慈善,更考驗著政府和社會對慈善捐贈及善款使用的監管能力,必須出臺與之配套的種種辦法,這將會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助推器。在《慈善法》出臺之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北京應盡快出臺一個社會捐贈的管理辦法,規范包括政府在內的全市募捐行為,使社會捐贈規范有效地開展。
通過此次抗震救災,首都的慈善公益組織意識到,一方面應大力呼吁相關法律的盡早出臺,另一方面各組織只有充分挖掘特色服務來吸引市民捐款,樹立首都慈善公益事業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才能推動首都慈善公益事業整體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