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在歷史的坐標上尋找北京奧運會的方位,它是奧林匹克的里程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器,是民族復興的新起點。
奧運中國,是東方古國與偌大世界的“融合”。
奧運中國,實現了舉辦盛會和參與競技的“雙豐收”。
奧運中國,實現了中國內在軟實力的提高、內在精神性的改善、內在價值觀的升華。
標桿式的北京奧運會,已將“發令槍”“接力棒”傳交給了英國倫敦。中國從此進入“后奧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中國人民會將北京奧運會展示的美好“中國形象”,著名“中國品牌”,寶貴“中國精神”延續為“后奧運精神”,讓熔鑄著“奧運精神”的中國精神,更加充分地融入中華之大地、融入中國之人心。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以51塊金牌高居金牌榜首,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體育魅力。
而今,我們迎接來了“后奧運時代”。與當初對奧運的無限期盼相比,大家更關注的是,奧運后的生活會不會因奧運而得到改變?這里有很多的期待。
最近,大家體育鍛煉的熱情更高了,有去羽毛球館打球的;有上健身房鍛煉的;有去廣場跳舞的;還有到戶外爬山的……奧運會后,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鍛煉的行列,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相信有了奧運的熏陶,中國將會在全民體育、全民健身上有更大的作為。
“我長大也去奧運會拿金牌”
“好,好,投一個三分球。”此起彼伏的歡呼聲在耳邊不斷響起……一場精彩的籃球賽正在激烈地進行著。
北京奧運會雖然已經閉幕了,但全國各地的運動健身熱情卻有增無減。
農村以打籃球的方式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充分展示了農民的精神面貌。農民運動會籃球賽的舉辦,促進了農村體育文化的繁榮與進步,也增強了鄉鎮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全民健身活動在農村的普及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農民希望像這樣的籃球比賽今后每年都要舉行。
在哈爾濱市江畔公園,早市人群的縫隙中,有不少晨練的人穿插其中。十幾位老人在晨風中舞劍,老人們靜氣凝神,寶劍在晨光中時快時慢,不時地發出耀眼的光芒。老人們說,他們堅持舞劍已經5年多了,他們每天早晨都堅持來到這里。
在公園的一角,七八個人圍成一圈踢毽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夜色中,毽子上下翻飛,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在廣場上,有一支輪滑隊伍在人縫中穿插訓練,一位教練帶領著將近二十位學員在認真練輪滑,學員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
“許多農民朋友也競相來買運動服。”在體育用品一條街——大成街上,某品牌專賣店的一名服務員說,她在這家專賣店干了快3年了,以前買運動服的大多是大學生和市民,可是前幾天她第一次把一套運動服賣給了一位農民。“一位顧客說他是郊區的農民,那天是進城辦事,順道來買的運動服。他們村里今年開辟了一塊廣場,上面有各種體育設施。每天傍晚,村民都會去廣場玩一會。村民們商量成立一個籃球隊,大家都各自買了運動服,所以他也進城買了一套。” 據這名服務員說,奧運會臨近后,來店里買運動服的人數明顯上升,以前每天經她手賣出的服裝大約4件套,現在能賣6件套左右,她自己的收入也隨之提高了。
在上海的傍晚時分,記者在市內一些健身場地及運動場館看到,來運動的人比平時多了不少,打球、跳舞、健身的場面更是熱火朝天。在靜安區體育中心的一角,20多名市民正冒著高溫進行體育鍛煉。
一名叫林之聰的小男孩特別搶眼。雖然他今年只有6歲,但玩起乒乓球卻是有模有樣。他的對手則是身為體育教師的爸爸。
林之聰告訴記者:“今年我們國家的乒乓球隊太厲害了,包攬了所有的獎牌,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喜歡馬琳叔叔,這次他拿到男單金牌了,我要加緊訓練,長大了也去參加奧運會拿金牌。”小之聰稚嫩的臉上充滿自信。
記者在跳水館內看到,小學二年級的吳恬正在練習游泳。吳恬說,他的偶像是郭晶晶,希望自己以后能像郭晶晶一樣棒。
在不遠的足球場上,一群年輕人正起勁地踢著球。旁邊的一些觀眾助威一陣后,又揮起拍子打起了羽毛球。“看完比賽就來這里打球,覺得出出汗很舒服。”王女士雖然已過不惑之年,不過打起球來還是勁頭十足。
她感慨道:“我以為奧運期間大家都會在家里呆著看電視,誰知還有這么多人來運動,這說明很多人是為奧運精神而來的。”王女士還笑稱:“老將張寧衛冕成功了,而我也是寶刀未老啊!”
對于在寫字樓上班的白領來說,新鮮的運動方式無疑更有吸引力。奧運項目五花八門,給追求新潮的年輕人提供了不少靈感。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馬術、自行車、棒球等項目成為本市年輕白領的“新寵”。
在某外貿公司上班的陸先生以前就喜歡和車友們騎自行車鍛煉身體,但后來因到外地出差了一段時間,回來后這個愛好一度放棄。
陸先生說:“8月9日奧運會男子公路自行車賽特帶勁,我看了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當天我就邀車友們一起去城外比賽。我覺得自行車不僅可用來運動健身,還可以當交通工具,既省錢又環保,我以后要一直騎下去。”
為了更加專業,陸先生還參加了一家戶外俱樂部,接受專業教練的指導。上個周末,他還帶動了年僅9歲的兒子一起騎車,現在,他的兒子對自行車也是充滿熱情。
“以前以為體育運動就是比比分,沒想到其中還有那么多門道。”奧運會比賽期間,電視轉播的高水平比賽,對市民增長運動知識,無疑有不小的幫助。
家住虹口區的張先生對此就深有體會。張先生告訴記者:“我現在已經53歲了,一些劇烈的運動做不了了,只能在電視機前看比賽。”張先生表示,自己現在愛上了看籃球比賽。“以前對籃球的認識只限于進球得分,對一些專業性的知識知道得很少,看起球來不盡興。”
張先生告訴記者,這屆奧運會,中國男籃首輪就對陣美國“夢八”,沒想到中國隊打得這么出色,而且其他比賽也都有完美表現。張先生一場不落地看男籃比賽的同時,也獲得了很多關于籃球的專業性知識。
記者近日對市內部分運動健身場所調查發現,市民已經不只限于“看體育”,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除了懷著奧運冠軍夢的小朋友加緊訓練外,追求新潮的白領更是將馬術、藝術體操等項目帶進了生活中。
相關專家表示,希望有關部門借此機會在場館、活動組織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將全民運動建成長效機制。
一些平時較少涉及的比賽也受到人們的關注。如冰球、曲棍球等在中國不算熱門的項目,人們也通過這次奧運會,了解了它們的比賽規則和相關知識。
上海一家體育館的相關負責人說,奧運期間,運動場館顧客增加不少。“以往白天到體育館運動的人數很少,只有零散的五六個人,而從7月份以來,每天都有30多人前來運動。游泳館最高峰時的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到20%。”
業內人士表示,奧運會是一次對國家整體旅游形象最廣泛、最有效的宣傳推廣。歷史經驗證明,奧運會后,舉辦國的旅游業將會大幅提升。奧運會在推動交通、場館等旅游基礎設施完善的同時,也為旅游產品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奧運會后,可盡快開發如體育旅游、會展旅游及奧運旅游線路,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還可借著全民運動熱潮,共享奧運設施,積極打造體育旅游品牌。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讓這波熱潮變成一種長期的全民運動的機制。社區、居委會可舉辦一些富有趣味的體育競技活動,調動市民的積極性。相關單位還可以在工作間隙,播放廣播體操音樂,方便員工舒展身體。
此外,社區內的體育設施以及其他盈利性服務機構也應得到更大的發展,給市民運動提供更加豐富、方便的場所。
如今,不管是城區還是鄉下,每到華燈初上,各地的露天廣場成為大家健身的好去處。城區的一些戶外俱樂部也十分活躍,騎單車的市民越來越多,大家都在自己喜愛的運動中享受著運動帶來的快樂。
全民健身熱潮
隨著奧運圣火的緩緩熄滅,隨著倫敦8分鐘表演的推出,“再見北京,倫敦再見”意味著“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圓滿結束了。
北京奧運已經成為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必將對中國的未來發展產生催化劑作用。北京奧運期間所呈現和展示的寶貴遺產,在未來“更快、更高、更強”地滲透和普及,至關重要。
無論是“金牌大國”還是“獎牌大國”的稱號,固然可以彰顯一國體育水平的高低和強弱,但嚴格意義上講這些只是一國“專業體育水準”高下的評判標志。
未來中國的體育發展,應該秉承“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一只手繼續抓專業體育的發展和完善的同時,另一只手也要開始大力抓全民健身的普及和推廣。我們除了確保“奧運奪金”之外,也要將更多的資金、更多的專業人才投入和投放到全面健身的廣闊天地中去,讓龐大的農村和鄉鎮的居民有機會享受到精彩的體育比賽,有機會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去。
暑假已經結束了,在浙江省金華市某中學任教的倪小姐打算將暑期健身卡升級為健身年卡。她詼諧地說:“奧運會結束了,就要進入全民健身時代了,我可要積極響應。”
“奧運會的浪潮已經激起我們全民族對體育、健康的追求。”金華市體育局局長盧云霄這樣評價由奧運會催生的全民健身意識,“它是奧運會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因為這種大眾體育觀念能惠澤好幾代人。”
金牌第一并不等于體育強國。盧云霄認為:“我國的競技體育主要依靠舉國體制;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每天鍛煉時間、強度達到一定量的體育人口偏少。此外,我國體育發展還沒有走向市場化、產業化。”
奧運會后如何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盧云霄說,首先要讓更多人懂得體育的真正內涵。競技體育的優勢地位可以激發民族自豪感,提升國家形象。但是大眾體育的參與度,更能體現體育本質。
在英國,有2900萬年齡在16歲以上的人參加體育活動,每2.5萬人的社區就有一個社區體育中心。東京奧運會后,日本著力發展社區體育。數據顯示,日本國民體質的各項指標,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止跌反彈并持續走高。因此,奧運會是普及健康運動理念的好機會。
為了讓更多人享受體育的快樂。金華市政府將出資補助全市農村購置健身器材;將對小區部分已損壞的健身器材更新換代;各種農民運動會、社區運動會等在多處舉行,體育產業化開始試水,部分體育賽事在金華出現并受到了市民的歡迎。
“還有一個重要群體:青少年。”盧云霄說,近幾年發展勢頭較好的大眾體育似乎并未對青少年產生有效覆蓋。他認為,這一方面是升學壓力所致,同時也受多數家長重教育、輕體育的觀念影響。
中國體育節
一個民族總會有世代沿襲的節日,那是這個民族集體記憶的結晶。一夜連雙歲的春節,是對遠古時代送寒冬、迎陽春的慶祝,在舉國歡騰的記憶中,濃縮著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關于天文、關于人文的符碼,以及不斷疊加上去的文化元素。龍舟競渡的端午,是對憂國憂民詩人屈原的記憶,保藏著我們民族的價值判斷,并且傳承先民們健體度夏、遠離病患的生活智慧。溽暑過后,收獲季節,天高云淡秋風爽,爽出好心情的人們,在這一歲里最舒心的日子,需要有個節日,享受團圓,憧憬祥和——八月月圓日,成了中秋節。
文化的積淀,總會在時光的周而復始之中,尋找充滿詩意的刻度,讓它充當收藏并展示記憶的“文件夾”。于是,人們過節。于是,一年一度,人們在這個時間段、那個時間段,打開這個或那個“文件夾”。
奧運會破紀錄,爭獎牌,鏖戰正酣之際,享受體育盛宴的同時,網民們已開始商議將8月8日這一天作為“中國體育節”。
以8月8日為體育節,確是好提議。
體育是社會文明的必然,是講人的全面發展,德智體,三方面,體育占其一。體育應該有個節。
全國政協委員茅玉麟建議以立法形式將每年的8月8日設立為我國的體育節,以紀念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同時促進全民健身運動。
中國體育需要一個號召全民的節日,中國需要一個強壯國民的體育節。呼喚體育節,就是在呼喚一個收藏并展示記憶的“文件夾”。
歷史把一個閃光的節點交給2008年,奧林匹克選擇8月8日,把中國的美麗、中國的發展,把中國人對于體育的理解、對于奧運的一往情深,展現給世界。將這樣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打造成一個“文件夾”,用來載負國民關于中國體育的集體記憶,正是其妙天成。
當然,這還是一個鐘情未來的“文件夾”,歲月會寫進新的篇章。比如“后奧運時代”的大眾體育,比如山區“希望小學”操場上的籃球賽,比如都市寫字樓白領們的工間操,比如中國運動員對于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一次次新詮釋,比如“外國教頭”帶來真經、“海外兵團”遠播種子,比如足球真的沖出了亞洲,比如蹴鞠的故鄉舉辦“世界杯”……
中國人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更關注自己喜歡的項目。全民體育,老百姓喜好的體育項目,將成為未來被關注更多的重點。
北京奧運,毫無疑問將成為一個轉折點,全民健身熱潮,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