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農業,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戰略思想。”對新聞媒體來說,多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為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是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一種責任,也是更好地踐行“三貼近”要求的具體體現。
農村是中國改革的突破口,“三農”問題成為推進小康社會實現的重要影響因素。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既為各級新聞媒體指明了“三農”宣傳的方向,又對做好新時期“三農”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聞媒體,更有責任、有義務以創新的精神,轉變新聞宣傳觀念,轉換報道視角,改進報道手段,做好“三農”宣傳,為廣大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輿論引導和支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應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和各種新聞媒體必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近年來,我國新聞媒體雖然加強了“三農”方面的宣傳報道,為在全社會形成重農、支農、護農的氛圍作出了貢獻。但是總體來看,“三農”宣傳還沒有形成新的突破,與新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們要深刻認識“三農”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理解中央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這一重要判斷。中國農村小康建設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任務艱巨,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應保持清醒頭腦。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加強“三農”報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把農民的利益實現好、發展好、保護好,形成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環境,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報道,新聞媒體應該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加強和改善“三農”報道,宣傳戰線尤其是新聞宣傳要科學、全面、準確地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新聞宣傳,同時還必須注意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做到既從整體上把握新聞宣傳的方向、基調和走勢,又較好地發揮新聞媒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這樣,才能使新農村建設的新聞宣傳收到好的效果。
一、總體與方面。首先要牢牢把握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重大部署,搞好新農村建設總體報道計劃和各個方面的專題策劃。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不能只強調哪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新聞報道首先必須著眼于宣傳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努力建設繁榮、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的目標,全面準確地闡述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和原則要求,使我們的報道體現出全局性,整體感。同時,還必須注意整體和方面的有機結合,通過一個個專題,一件件具體的新聞事實,用局部、個例去反映和豐富總體的宣傳;要注意到各方面的統籌,如在宣傳報道中,對農村經濟與文化、農民的生產與生活、農民的發家致富與觀念更新、農村的自身發展與城市的反哺助推等方面,也都要注意統籌兼顧,相得益彰。在具體報道工作中,只有注重各方面的統籌兼顧,才能達到既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又有一定的廣度和厚度的宣傳報道的目的。
二、目標與進程。要緊緊圍繞中央關于建設新農村的歷史性目標,把握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及時反映發展過程中的新變化。在組織和策劃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中,新聞媒體要多用報道的進行時,少采取總結式,如在欄目的設計上,注意體現一種進行中的、變化著的態勢,在報道的內容上,盡量選取即時的、鮮活的、發展的新聞事例,以充分體現出這種目標和進程有機的結合。要防止對建設新農村取得的成就隨意拔高,防止把過去已經完成的工作簡單地貼上標簽,防止把正在做的事情夸大為已經實現的目標,防止把建設新農村等同于新村莊建設;要注意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實際問題,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扎扎實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主角與配角。農民是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當然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角。隨著我國從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隨著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更大力度的實施,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引導和扶植作用明顯增強。但政府扶持與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是有機的結合,不是包辦代替,不是否定農民的主體作用。所以,對建設新農村的報道,理所當然地要把農民作為報道的主角。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培養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把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報道的主角,就要反映農民意愿,啟發農民智慧,傾力為農民服務;就要大力宣傳農民的典型、經驗、創業的成果。這些報道,都要力求用農民的視角,用農民的語言以及農民容易接受的報道方式,使廣大農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使報道體現主體性,體現尊重感。
四、求新與求真。建設新農村的報道和其他新聞報道一樣,要求新、創新。求新,首先是內容上的新,要緊緊結合農村各方面新變化的新聞事實,進行采訪報道,不要搞形式主義。其次是時間上的新,要及時、快速地在“第一時間”傳播最新的事實。再次是報道方式的創新。但是,在求新的同時,必須注重新聞的“求真”,要堅持以真實性為第一原則。“求真”要切實把握好如下幾個問題,第一是信息的準確性。及時為農民和鄉村干部提供有用、有益、準確、有效的信息,避免在政策、生產、生活等方面誤導農民群眾。第二是經驗的普遍性。現在,農村涌現出來各種各樣新人新事新經驗,其中不少具有普遍的價值,但也有少數是在特殊情況和條件下產生的個例,這就需要媒體深入采訪,分析論證,加以區分,在報道時把握分寸,以免說過頭話。第三是典型的階段性。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典型,不能將過去在農村工作和農民致富方面的經驗和成效,重新“包裝”,穿靴戴帽作為新農村的典型進行宣傳。總之,要注意防止因在真實性上的偏差而造成報道上的誤導。
五、說事與說理。建設新農村的宣傳要講究報道方法,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在報道中一定要把握好說事與說理、政策與事實、典型與解讀的關系,使報道用事實說話,以事說理,理寓事中,多說事,少說理,多說實的東西,少說虛的東西,少一些枯燥,多一些生動。
六、報喜與報憂。對建設新農村的報道,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這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前提,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但是,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除了大力加強正面宣傳,也要注意加強輿論監督,把宣傳黨的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反映農民群眾的呼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的生態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在涉及農民利益、農村發展后勁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新聞媒體要敢于為農民說話,為農民撐腰,真正做農民的貼心人。
搞好新農村建設的輿論監督,必須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一是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監督是為了幫助改進工作,促進問題的解決,而不是為批評而批評、為監督而監督,更不能借批評報道謀取私利。二是把握監督的尺度。在堅持真實、準確的前提下,注意把握輿論監督的力度、密度和受眾的承受程度,批評報道要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引發和激發社會矛盾,不適合公開報道的內容,要采取內參等方式報送信息,促進問題解決。三是要有始有終。公開的輿論監督要選取有代表性、經過努力又可以解決問題的事件,既報道存在的問題,又要注意報道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從而給廣大群眾增添信心。
七、“先生”與“學生”。“要當人民的先生,先當人民的學生。”新聞媒體要把組織記者深入農村采訪報道新農村建設,作為鞏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果和“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成果的重要內容,作為向社會實踐學習的重要途徑,作為改進作風,搞好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的良好契機。新聞記者尤其是涉農記者,要滿懷對農村、農業特別是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虛心學習的態度,邁開雙腿,深入基層,了解農民的實際、農村的實際和農業的新情況、新問題,使報道真正貼近農民、貼近農村、貼近農業。實踐證明,只有正確處理好“先生”與“學生”這個關系,才能不斷改進作風,深入基層,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也才能真正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做到準確鮮明,形式多樣,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加強對三農的宣傳報道,對媒體來說是一個應該不斷探索的問題。雖然地市黨報在三農報道上做過很大努力,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和傳承,但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擺在地市黨報面前的還是一道道新的課題,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