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的重要意義
自尼克松總統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謀求把中國融進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去,隨后的中美緩和及建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近30年來,中國經濟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不僅改變了中國自身,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東亞地區國際關系特別是中美關系格局,致使美國認識到對待中國不可再進行遏制,這個迅速發展壯大的東方大國已超出美國能力的控制范圍。據統計,中國目前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盡管按人均收入排名中國依然位居世界100多名之列,要趕上即使韓國這樣的中等發達國家道路仍然很長,但在國際關系領域是按國家總體實力計算的,因而中國的國際地位舉足輕重。由于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發達國家,中美關系如何將首先對中國的影響重大。
美國作為冷戰后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超過歷史上的任何大國,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將是全面而深遠的,以致美國的影響無處不在,特別是在一些世界熱點問題背后,都不難發現美國影響的蹤影。它不僅有超過世界軍費開支一半以上的強大軍事力量,也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其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世界任何廠商都無法忽視的。美國的政治力量也顯而易見,雖然它在聯合國并不能做到一手遮天,但凡是美國反對的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將難以堅持己見,何況必要時它還可以繞開聯合國對一些國家采取制裁或其他懲罰措施。至于像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美國的發言權就更大了。所以,如果說當今國際政治就是美國政治之說有夸張之嫌,那么沒有美國的國際政治顯然會缺少一大半。
中國的增長本來就是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開放的結果。事實上,中國發展到今天與美國的初衷是分不開的,只是目前這個勢頭早已超過了美國政治精英的接受能力因而有所緊張和反悔而已。中美雙邊貿易額巨大,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上升,人員往來頻繁,雙方甚至都掌握著威脅對方的“經濟原子彈”。然而,中國不可能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主要因為美國人的憂患意識強烈而過高估計并刻意炒作中國威脅而已。從安全角度看,特別是臺灣問題,美國本來就是該問題的始作俑者,然而它現在的卷入越來越深,比如它總要突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不斷提高對臺售武的規模和質量,直接間接地助長了臺獨氣焰。所以臺灣問題實質已成為中美兩國決心和意志特別是實力對抗的象征。
中美關系中的問題
那么中美關系問題的癥結在哪里?無論是以人權、民主為由的政治指責,還是以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為借口的經濟摩擦,抑或在臺灣西藏問題上分裂中國的干涉行動,都只不過是兩國結構性矛盾的表現形式而已。也就是說,中美兩國的戰略兩難在于美國這個現存超級大國無法容忍具有同樣發展潛力的中國挑戰其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美國自認為是全球民主機制的源泉及保障,越來越把自己看作外國選舉公正性的裁判,如果不能滿足它的標準,就將實施經濟制裁或其他壓力措施。
關鍵在于美國在看待中國時無法擺脫傳統思維模式,認為中國的強大過程必將像歷史上大國那樣攻城略地,強大之后也必將走美國那樣的霸權道路。除了歷史認知上的慣性邏輯,還有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作祟。特別是立法和行政部門的競爭使得美國外交決策更為復雜化,再加上特別是軍火利益集團欲圖從中漁利,美國對外政策也就有意無意地宣揚海外威脅的存在。不然的話,軍費開支已經世界過半的美國如何才有繼續擴大軍火生產的借口以實現軍火商的超額利潤?這就是為什么盡管中國軍費開支尚不足美國的1/10,但卻已被塑造成敵手的原因。就中美關系的安全角度而言,無論臺獨還是疆獨的背后總少不了美國支持或縱容的陰影。即便是過去十幾年來越來越頻繁的南中國海領海沖突,顯然也與美國明里暗里的幕后主使有關系,特別是美越關系的近來發展意味深長。除了這些與中國直接相關的議題外,美國借反恐之機在中國周邊發展的軍事同盟顯然是為著防范中國。
隨著中美兩國關系越來越復雜化,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也在增加。這首先表現在經濟方面,不僅雙邊貿易額十分可觀,而且相互依賴程度不斷上升,如為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省近千億美元的支出。可以認為,正是經濟上的相互需求在維系著摩擦不斷的中美關系。其次,安全利益也存在更多的共同領域,如朝核危機、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威脅甚至是在維護臺?,F狀方面都有共識。第三,在一系列國際問題如環境保護、打擊偷渡和毒品走私以及洗錢之類的跨國犯罪方面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合作與配合,即使是像石油等能源方面,兩國只有合作才能實現雙贏,惡性競爭的結果只能導致兩敗俱傷。由于兩國的全球影響力,雙方的共同利益并不限于上述方面,范圍應該更廣。
在美國十分流行的觀點之一就是中美關系正處于十字路口,這表明中美之間的諸多共同利益并不能保證雙方關系無憂,根本問題在于雙方的結構性矛盾。因此,未來中美兩國究竟能否和諧相處,關鍵不在中國,更多將取決于美國的態度,取決于美國能否放棄以傳統心理看待中國,能否平等對待中國。
中國的應對之策
中國要進一步發揮國際影響力,就必須妥善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然而凡事不能依賴美國,在臺灣統一問題上是這樣,在經濟發展上也如此,特別是在金融問題上一定要吸取日本等國的教訓。從外交角度講,中國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以意識形態劃分敵友,不僅謀求和平發展,即使將來強大了也決不搞霸權主義。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和平方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沒有必要也無理由改變這一模式,而中國的發展目標無非是為了讓13億人免予物質匱乏、享有富裕生活而已。所以,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維護現存國際秩序成為中國自身利益要求。
面對美國在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等經貿問題,臺灣西藏等涉及中國安全的統一問題,人權民主等政治問題以及蘇丹和緬甸等國際問題的摩擦,中國采取了盡可能合作和克制的低調立場。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不希望在局部沖突上陷入攤牌,從而打亂快速提升國力的長遠發展戰略。這是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平衡的需要。事實證明,爭取穩定的中美關系以便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適宜的外部環境,是符合中國根本利益的。由于中國不斷發展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其在國際社會的行為必將引起美方關注和防范。因此,采取與美合作的立場是減少和避免誤解與沖突的手段。特別是在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應積極主動地把問題和沖突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應該針對美國政治制度特點適當加強對美公關,避免其對我不利的輿論惡化和失控。
當然,處理好對美關系并非要一味地迎合美國。盡管美國的超強居于壓倒地位,但伊拉克的局勢表明美國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支配世界事務,尤其不能單純依賴武力來解決。何況中國不是伊拉克,更不是科索沃,不是美國隨意恐嚇的對象。即使好戰分子對伊朗磨刀霍霍,終究也難下決心,最后不得不以情報失誤為由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也不希望發生武力沖突,不愿主動扮演臺獨分子的守護神。事實上,盡管國際環境險惡,但外來威脅并非第一位的,畢竟中國已不再是積貧積弱的中國了。事實證明,無原則的退讓不僅不能達到合作目的,而且只能招致對方的蔑視甚至欺凌。所以,既不能盲目排外,又不能崇洋媚外,只有這樣才能在與美交往中充分捍衛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