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濟
通脹讓中國百姓手頭吃緊
上月,中國的CPI創下11年以來最高的7.1%。物價大漲給中國官員帶來雙重挑戰:不僅要保護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還要確保老百姓不被拋在后面。在這個家庭收入的1/3被用于食品開支的國家,通脹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通脹和就業壓力不斷加大,而居民收入沒有同步增長。同時,由于缺乏社會保障,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將超出政府想象。通脹對總的生活水平上升的侵蝕還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出現。那些多年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對這種長期變化深有體會。他們沒有完全享受到中國經濟奇跡的果實。(英國《衛報》2008年2月25日)
中國房地產市場疲態初顯
中國南方兩座最大城市出現了房地產市場走軟的征兆,表明中國政府給房地產投資熱降溫的舉措可能正在出現成效。房地產開發商紛紛通過打折促銷來增加房屋銷售量,而新屋價格也出現了下跌,這些都表明人們認為房價漲得太快、太高了。華南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可能預示著,中國將出現自上世紀90年代末房改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房價下跌。在毗鄰香港的華南新興都市深圳,去年末的新房價格已較9月份下跌了8%。而在距其不遠的中國第三大城市廣州,市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市去年11月的新房價格較10月份時每平方米人民幣11574元的高點下跌了9.9%。這兩座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旺盛人氣此前已維持了多年。(美國《華爾街日報》2008年1月18日)
政 治
嶄新中國的三十周年紀念
今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30周年。在過去30年里,中國從一個疲憊不堪的國家變成了世界強國,成為全球化的最大獲益者。1978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70億美元,貿易逆差20億美元。去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218萬億美元,順差262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歐元對美元進一步升值,中國就已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了。中國曾被定義為一個共產國家,但它對自由競爭表現出越來越大的信心。而原本將自由競爭視作資本主義靈魂的發達國家的政客,卻正在與自由競爭漸行漸遠。今年將是中國的另一個轉折年。面對著不景氣的世界經濟,2008年將證明中國是已準備好成為世界領導者之一,還是依舊當一個追隨者。(泰國《曼谷郵報》2008年2月18日)
中國的“英雄”定義將發生變化
目前中國大約有34萬家庭以他們的被授予“革命烈士”頭銜的親戚而驕傲。但隨著當局有意更好地反映中國的新面貌,這一舊有觀念行將改變。根據一項向公眾推出并接受一周評議的新規則草案,“革命”的字眼將被移除。那些被授予“烈士”稱號的人將不再必須是社會主義者,任何能被公眾接受為英雄的死者都可以有資格當烈士。當前,烈士指的是“因執行革命任務遭敵人殺害”的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最初幾十年,大多數革命烈士是死于革命事業,或為別人犧牲生命的軍人。最有名的是雷鋒,他死于1962年,至今仍是中國學生的楷模,并被作為謙虛和無私的黨員楷模寫入詩歌和海報。(英國《泰晤士報》2008年2月25日)
社 會
中國中產階級向郊區“短征”
在過去15年,隨著3億~4億人從貧困的農村遷入相對富裕的城鎮,瘋狂的城市化已成為改變該國經濟的引擎。不過,除了這種大遷徙之外,如今正涌動著另外一種潮流——不那么明顯,但同樣猛烈。隨著中國大城市變得更擁擠、生活代價更昂貴,一種類似于曾改變二戰后美國的現象開始出現了: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不可避免地渴望以合理的價格,獲得更多生活空間,也許是一小塊供孩子玩耍的草地,或是一口更清新的空氣。這就是中國的“短征”。新近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堅信他們最美好的日子,從經濟上來說,是在郊區。單在上海,城市規劃者相信今后10年大約有500萬人將移居所謂的“衛星城”。同樣的事情在中國各地上演,只是程度有所不同。這種進程是中國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核心,并將持續多年。(美國《時代周刊》2008年2月25日)
中國巨富們異乎尋常的世界
高大的院墻和保安看守的大門,這是北京郊區一座名為和喬麗晶的巨大公寓。公寓門口擠滿了寶馬和美洲豹等名牌汽車。中國新商業階層正以令人目瞪口呆的規模賺取并消費財富。中國有68名億萬富翁。有1萬名中國人的個人凈資產超過了500萬英鎊。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居住在和喬麗晶公寓。這座建筑如此奢華,英國彩票中獎者都會在它面前退縮。(英國《每日郵報》2008年2月18日)
中國靠“個稅”調節貧富差距
長期以來,中國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國有企業,這讓普通中國人感到自己與政府財政沒什么直接關系。開征個人所得稅改變了這一觀念,而政府官員也意識到,擴大征稅范圍將不可避免地提高人們對政府責任的期望值。雖然中國整體財政狀況要優于其他亞洲國家,但中國經濟目前仍處于過渡階段。在舊有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的同時,新的市場經濟結構尚未完全建立,這對完善稅收提出了挑戰。由于收入記錄不完備,沒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應繳納個人所得稅。許多商業交易,甚至是資金量很大的交易仍完全采用現金交易方式。銀行系統因此難以起到提供資金信息的作用。中國政府目前并不存在迫在眉睫的財政資金壓力,所以,個人所得稅更大程度上被當成一種調節貧富差距的手段,而非新的重要收入來源。(美國《華爾街日報》2008年2月14日)
中國的“一次性筷子”之爭
過去30年,一次性筷子已成了緊張忙碌的都市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東西,從在路邊攤吃魚丸的外來打工者到叫生魚片外賣的職場精英,人人都要用到它。中國的一次性筷子廠每年大約生產630億雙筷子。去年12月,中國商務部發布新規范,建議餐館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在今年的“綠色奧運”活動中,北京奧組委也禁止在奧運火炬接力以及其他一些活動中使用一次性筷子。然而要說服十幾億中國人放棄使用一次性筷子可是一項艱巨任務。很多中國人認為一次性筷子比普通筷子更衛生,因為普通筷子可能沒洗干凈。(美國《華爾街日報》2008年2月14日)
教 育
在中國,學位不是工作的保證
直至本世紀初,在中國,一份大學文憑就意味著躋身精英之列。政府為畢業生安排進入公共機構或國有企業工作,失業從來不是個問題。但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去年6月畢業的近500萬年輕人中,到秋天仍有大約145萬沒有找到工作。雇用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大學擴招和新學校的成立。預計今年將有大約560萬人從二年制到四年制的學院畢業,這個數字是2001年時的5倍。但失業率上升也反映了中國教育體制、經濟和許多畢業生預期過高的問題。(美國《洛杉磯時報》2008年2月18日)
科 研
中國的機遇吸引科研人員回國
由于受到研究經費、稅收減免、寬松的法令以及對某些研究更開放的科研環境的吸引,長期滯留國外的中國科學家們如今正陸續回國。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其他美國研究機構抱怨國家科研預算吃緊時,中國則宣布到2010年使研發開支增加一倍,達到690億美元左右。這些回國的科學家們正在扭轉始于1978年的一種趨勢,當時共產黨中國第一次允許國民到海外留學,他們通常是一走就再也不回頭。但近年來,已有27.5萬名留學生回國。這些人被稱為“海龜”。許多人回來時都有科學或工程博士的頭銜。他們進入附屬于政府的中國科學院,那里歸國人員已占到81%。據中國教育部統計,自己開公司的回國人員達到5萬人。(美國《華盛頓郵報》2008年2月20日)
外 交
中國正與美國和解
中美關系正在變暖。北京邀請華盛頓討論中國人權狀況,賴斯赴華訪問。但中美關系以前的歷史讓專家們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接近,因為兩國在未來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奢望。近半年來,中美關系一直十分緊張。中國外長表示,中國準備恢復與美國就尊重人權問題舉行的對話。華盛頓經常在這一領域批評中國。針對美國發表的中國人權報告,中國去年也曾發表過一份批評美國人權狀況的報告。另外,中美還在其他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從而影響了兩國關系的發展。中國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并獲得在自己地區范圍內具有領導權的地位。中國這一立場十分堅定,且具備實現這一前景的基礎。而美國卻并不希望中國軍事和經濟力量增長。因此,現在說兩個大國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還為時尚早。(俄羅斯《觀點報》2008年2月26日)
軍 事
中國的魅力攻勢
中國正在展開一場大規模的軍事魅力攻勢,向對頭和老朋友們示好。過去幾年,北京跨出亞洲遠至非洲、歐洲和南美,與別國確立軍事關系、簽訂防務協定。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邦尼·格拉澤認為,中國人不再單純從19世紀的力量對比學說來看世界。中國真正需要一個于己有利的戰略環境,這樣它才能集中應對國內挑戰。沒有可靠證據表明中國正尋求把美國擠出該地區、改變國際體系或地區游戲規則。相反,中國人從當前格局中看到諸多好處。她表示,北京正設法驅散中國威脅論并緩解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魅力攻勢”這個說法聽上去有些惡意。但中國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美國《防務新聞》2008年2月18日)
體 育
中國做好了走向世界的準備
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于21世紀第8個年頭的8月8日晚8時8分在北京開幕。這屆奧運會普遍被視為中國在歷經數百年沒落后的首次亮相。中國共產黨所選擇的開幕日期意味深長。對于中國人來說,“8”這個數字象征著繁榮——這是中國自1978年以來致力追求的目標。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曾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但中華帝國受惑于自身的燦爛,選擇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1793年,受英王喬治三世派遣的馬戛爾尼勛爵向乾隆皇帝提議通商,后者拒絕了這一要求。此后不到50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獲勝,迫使中國割讓香港,從此開始了一個世紀的屈辱史。當中國首次申辦奧運會時,其目的是打破外交孤立。而2008年奧運會具有更大的意義——無異于一個國家的新生。(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2008年2月28日)
北京減少污染意義深遠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表示,污染是2008奧運會的一個問題,但中國正在努力地加以解決。羅格對中國種植更多的樹木、將發電廠燃料從煤炭轉為天然氣以及在奧運會舉辦期間減少汽車交通以削減排放的做法表示贊賞。中國官員命令北京市和周邊的省份從7月末開始減少工業污染兩個月,以確保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的空氣清潔。羅格此前曾多次警告說,如果空氣污染達到危險程度,奧運會賽事中的耐力項目將被推遲。(英國《衛報》200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