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競爭的大國
為什么要將中國和印度相提并論呢?因為它們都有龐大的規模和不容忽視的地位。它們之間的第一個共同點是它們的人口規模,二者是世界上唯一兩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其次,二者的經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第三,二者差不多是在同一時刻引起了全球經濟界的關注。這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印度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而中國卻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中國是印度的10倍,即使在1991年印度經濟分水嶺之后仍然如此。
兩個大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并在同一時刻崛起,這是不同尋常的事。單單是中國就足夠其他國家消化和適應了,現在中國和印度同時崛起,這是自美國在19世紀崛起之后從未出現過的。有些人喜歡把中國和印度看成是同一種現象,共稱為“中印崛起”;還有些人更愿關注二者的潛力。“中國和印度通過結構轉型和加速發展成長為21世紀全球經濟的強大動力。”一種觀點是:就像19世紀是歐洲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一樣,盡管中國和印度的發展時間并不長,但21世紀必將屬于中國和印度。那么,中國和印度各自有什么優點和缺點?如果中國和印度的競爭是我們時代最引人注目的角逐的話,那究竟誰會贏得最后的勝利?
“硬中國”與“軟印度”
有—種很有吸引力的觀點認為:由于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少政府干預的經濟,就像“龜兔賽跑”的故事一樣,作為“龜”的“軟印度”最終將超過作為“兔”的“硬中國”。《遠東經濟評論》的編輯雨果·雷斯塔爾在他2006年的一篇名叫《印度較之中國的缺陷》的文章中認為,盡管中國輕易取得了經濟增長,但是中國必須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維持這種增長速度。
在雷斯塔爾看來,印度的優點除了培育國內企業家的環境外,還體現在:印度利用資本的效率更高,從而避免了過度投資的陷阱(印度近年來的儲蓄率是25%,是中國的一半;外國直接投資還未進入農村地區);更加遵守法制;更加尊重知識產權。印度最大的優勢還在于它的人民,“根據人口統計,印度是一個年輕人占主導的國家,40%的人口都在20歲以下,這可是4.5億的勞動力,相比之下中國只有4億,”雷斯塔爾寫道,“比這些勞動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印度的代差是很明顯的,年輕人與老一輩不一樣,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均等思想不感興趣。印度人對教育的熱忱就像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那樣,美國大學招收印度學生的人數是8萬,而招收中國學生只有6.2萬。”人口因素是很重要的,然而,評論家和分析家在評價過程中到底有多少是想象的成分?僅僅是因為印度有類似于西方的政治制度才使得它更可能獲勝嗎?
富起來的中國是否會變“老”?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印度的人口比中國更年輕。由于中國采取了計劃生育政策,它的人口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21世紀初,中國人口將出現兩種特征:第一,現在是中國人口的黃金時期;由于中國過去20~30年里嬰兒死亡率的下降,現在勞動適齡人口不斷增加;年齡超過60歲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2004年為1l%)。第二,這種黃金時期很快就會結束;到2015年中國的勞動適齡人口將開始下降;到2040年,年齡超過6l歲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那時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發生變化,于是就有這樣一個問題:富起來的中國是否會變“老”。
中國仍然是一個貧困的國家,可是卻擁有類似于發達國家的人口年齡分布問題。估計到2050年,中國的人口分布就類似于英國。這樣的人口分布對一個老工業化國家而言是正常的,可是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就有些不正常了。
年輕的印度
一位在北京的印度商人發現了祖國的巨大優勢,他說:“是的,中國引進了更多投資,也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但是他們有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們國家的年輕人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許多人也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印度工業聯合會的代表機構“印度品牌證券基金會”是這樣炫耀它的優勢的:“我們有不斷增長的年輕消費者和專業人才,消費增長速度是經濟發展速度的5倍,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隊伍帶來更多需求。印度70%的人都小于36歲,服務行業和零售業的螺旋發展增加了年輕人的收入。印度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自由市場和民主國家。”印度的人口優勢讓人欣慰,因為它的人口黃金時期即將到來。2000年時印度14歲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36%,15~64歲的適齡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60%,不到5%的人口是65歲以上的老人。根據在德里的經濟發展研究所人口研究中心的估計,到2025年,印度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比重將下降到26%左右,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6%,而適齡勞動人口將占三分之二。“依賴率”(兒童和老人依賴勞動人口的比率)將會大大下降。印度經濟的擁護者們無不引用這一人口優勢來說明問題,因為印度的勞動人口在未來幾十年來將會繼續膨脹。
尋求資源
中國對能源和商品的渴求是有目共睹的,它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國幾乎將非洲一些地方都“買”了下來,它占據了世界商品需求增量的很大比重。從1999~2005年,中國的金屬需求占世界金屬需求增量的三分之二,到2006年,中國消耗了世界金屬產量的四分之一。它雖然只使用了每年世界石油產量的八分之一,但是卻占1999—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印度也是能源和商品消耗的不容忽視的大國,它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費國(中國排第二),但是印度的影響沒有中國那么大。
二者在資源方面誰更具有優勢呢?中國的能源直到最近還能自給自足,它的煤炭還用于出口。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國內的石油生產(每年1.8億噸)逐漸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2005年中國40%的石油需求依賴進口,但是煤炭仍能自給自足。中國官方媒體不時會報告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發現,主要是在南中國海。但是,即使這些新發現能夠投入生產,也只能補償大慶等中國東部和東北部大油田產量的下降。相對需求而言,印度比中國更依賴于能源進口。印度生產的煤炭暫時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生產的石油只達到需求的三分之一。2005年,印度政府與伊朗政府簽署了一項25年內每年從伊朗進口750萬噸液化天然氣的協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的天然氣管道建設一直處于商討中。最近,印度也發現了新油田,特別是在拉賈斯坦地區。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仍需進口能源。
印度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在印度,停電已是習以為常的事,國家生產的三分之一的電都被偷掉了。官方估計,德里40%的電能都是被偷掉的。人們非法地將供電線路接到家中,而且不僅僅是窮人和貧民窟的居民這么干,就連工廠也不例外。偷電的情況很嚴重,這可能也算印度的一大特色了。
除了能源之外,印度的鐵礦、鋅礦和鋁礦比較豐富,國家最大的問題是制造和生產能力不足。但是印度的銅礦、銻礦、鎳礦等蘊藏量相對不足。中國雖然在銻礦和鋅礦方面能夠自給自足,但是仍需要進口其他重要金屬。印度在食物供給方面比中國有優勢,但它也是一個凈進口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茶葉和咖啡。中國和印度在食物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是否會形成西方式的飲食習慣,因為這需要更多的小麥和肉,并會直接導致世界食品市場需求的攀升。人們明顯感到中國對“硬商品”和石油的需求大于“軟商品”(印度的程度稍輕)。
(摘自《龍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