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經濟下行態勢明顯,但未來油價走勢和次貸危機的影響程度依然不明朗
(一)次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居高不下。已經爆發了一年多來的次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遠未結束: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銀行業倒閉危機頻現、金融機構資產大幅縮水、股市持續低迷,高度的信用風險出現在各國金融系統。為此,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政府紛紛出手大力干預金融市場:美國政府接管“兩房”,英國、日本等國紛紛巨額注資金融系統,力爭挽救脆弱的金融系統,降低系統性風險。隨著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破產,再次引發全球股市、期貨市場的全面下跌,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次債危機對于全球金融系統的沖擊,增加了次債影響和金融市場調整的時間、程度的不確定性。
(二)原油、糧食價格震蕩回落,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走低,暫時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但未來走勢不明朗。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在突破每桶145美元后,受沙特增產、世界經濟疲軟對石油需求減少、美元匯率較穩定的影響,油價一路走低,于10月16日盤中跌破70美元大關。受全球小麥產量預計增加、中國和印度大豆產量創下新高、泰國和越南大米豐收等利好因素的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出現回落。短期看來,受全球經濟放緩和供給增加的影響,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出現回調,輸入型通脹壓力暫時減緩,但初級產品價格未來走勢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雖然增長減緩,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仍存在較強勁的需求;如果價格持續下跌,原油供給可能出現下降;而颶風等自然災害以及大國利益權衡等政治因素也為油價走勢增加了變數。
(三)世界經濟下行態勢明顯。發達經濟體增長集體放緩,部分國家或地區面臨衰退風險:2008年二季度日本實際GDP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創出歷史新低。歐盟主要成員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地區GDP環比都出現下降,二季度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GDP萎縮0.5%,法國GDP環比下降0.3%,意大利GDP初值環比下降0.3%;歐盟和歐元區“經濟信心指數”雙雙大幅下降,通脹率創出16年來新高,英國GFK、法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均創出歷史新低。美國8月份失業率達6.1%,創4年來新高。新興經濟體“硬著陸”風險加大:越南幾乎陷入經濟危機;印度盧比、泰銖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貶值;泰國政局變動更加劇了經濟下滑;二季度俄羅斯GDP增幅7.5%,低于經濟學家預計和一季度增長,對2008年通脹預期也由此前的10.5%上調至11.8%。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出口下降、通脹率高、金融風險加劇等問題。
2008年10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值概覽中,將其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3.9%。
二、國內經濟持續調整,改革、調控雙管齊下以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進入下半年,國內經濟增長持續回落,隨著CPI的回落,預期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將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適時微調,將會適時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推出“減稅讓民”等措施,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一)三大需求集體調整,國內經濟增長將持續回落。工業和房地產業的不景氣帶來了投資的下滑,隨著物價漲幅的回落,名義投資增速也將會向實際投資量增長回歸;股市和樓市的持續低迷、居民收入增速的放緩、物價漲幅回落將影響下半年消費的穩定增長;雖然國家已出臺促進出口的相關政策,人民幣升值速度放緩,但外需的疲軟、企業利潤空間被擠壓等因素導致出口增長短時間內難以恢復,三大需求同時面臨調整,國內經濟將持續回落。
(二)宏觀調控初見成效,體制改革時機顯現。今年以來,國家實施的“一保一控”政策初見成效,CPI實現穩步回落。為了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持續發展,央行于9月15日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緊接著又于10月8日再將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下調了0.27個百分點,并下調了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開始向市場注入資金,這些調整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并增強宏觀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在輸入型通脹壓力的減小、CPI呈現穩步回調以及PPI和CPI倒掛嚴重擠壓企業利潤的情況下,預期國家將會加快資源價格改革步伐,適當放松政府對價格的干預和管制,理順價格形成機制。在經濟下行周期,為緩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壓力,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刺激經濟保持穩步增長,預期國家將實施靈活的財政政策,加快增值稅改革、提高個稅起征點等政策的出臺。同時,為了防止經濟過快下滑,地方政府紛紛出手,通過上大項目、加快生產自救等方式擴大投資,甚至以行政方式干預經濟運行,這些措施的推出有利于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三、京津一體化,加速京津冀地區發展
隨著京津城際高速列車的開通運行,京津“半小時交通圈”成功建成,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大城市作為雙核的都市圈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京津兩地聯手,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共享、配置,雙核的極化作用將進一步加強,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外圍省市的輻射作用,加速了京津冀經濟圈的發展。今年,在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重要經濟增長區生產放緩、企業生存困難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紛紛倒閉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京津冀經濟圈的穩定發展就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充分發揮獨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優勢;借助國家給與天津濱海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改革試點的機會,抓住奧運會給北京帶來的全球化契機;加快經濟圈內的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結構升級,京津冀經濟圈勢必將成為今年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四、后奧運時代,北京將面臨新起點
處于經濟周期下行期的北京市,在國內外環境不景氣,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加大,奧運環保、安保等各項限制措施的影響下,8、9月份我市經濟下滑趨勢明顯,各項指標滑至階段性谷底。在經歷了多年高增長后,適度的調整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隨著奧運會勝利閉幕,奧運帶來的臨時性的、局部性的影響將結束,北京市將進入奧運后發展的新階段。秉承“有壓有保,擇優發展”的原則,將通過調整發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隨著投資戰略由奧運及相關建設向加快新城建設轉變,預期我市將會加快新城、南城、重點鎮、高端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加快軌道交通、水電氣熱改造、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投資。隨著消費熱點由奧運消費向奧運遺產消費的轉變,打造奧運熱;通過參觀、旅游、會展、商務等方式充分開發利用奧運相關設施,并形成長效機制。同時,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理念引導下,奧運期間緩解城市交通、促進節能減排等方面成效的保持以及首都產業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將使奧運期間交通限行和對高污染生產的限制在奧運會后部分常態化成為可能,在確保奧運后交通、環保等積極成效的同時,短期內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市的經濟運行產生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將對我市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調整、生活消費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北京經濟信息中心經濟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