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組織信息系統研究述評

2008-12-31 00:00:00彭曉燕
當代經濟管理 2008年9期

[摘 要]分工與合作越密切的組織,信息分享需求越高,因此,越需要重視跨組織的信息整合。今天,跨組織信息系統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一種戰略需要。文章討論了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定義、研究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理論視角和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意義,并進行了述評。

[關鍵詞]跨組織;跨組織理論;跨組織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 F0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9-0010-06

一、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定義

跨組織信息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IOIS)的概念也可以稱為組織間信息系統,或稱為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稱EDI)。早在20世紀60年代,青年經濟學家費利克斯·考夫曼(Kaufman,1966)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最早提出了跨公司邊界數據系統(data systems that cross company boundaries)的概念[1],但這一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跨組織理論(inter-organizational theory)研究的興起,才開始引起管理學界的廣泛注意(Caveye and Cragg,1995)[2]。

事實上,數據管理研究者斯蒂芬尼·巴雷特和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本·康辛斯基(Barret and Konsynski,1982)最早提出了跨組織分享信息資源系統的概念。他們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兩個以上的組織之間分享信息資源的系統。”[3]

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卡什和康辛斯基(Cash and Konsynski,1985)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被兩個或多個公司所分享的自動化信息系統。”[4]布羅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教授約翰斯頓等人(Johnston and Vitale,1988)從技術角度論證到,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建立在計算機及通訊技術之上,以便進行資料的建立、儲存、轉換及傳送的系統。跨組織信息系統和(企業)內部的分布式信息系統不同處在于可使信息跨越組織疆界傳送。”[5]

紐約大學教授巴科斯(Bakos,1991)首先提出電子化市場系統(electronic market system)的概念,因當時互聯網(internet)尚未出現,他以系統觀點探討的電子化市場系統,實質上是一個跨組織信息系統。“電子化市場系統是一個讓買賣雙方交換產品價格與相關信息的組織間信息系統。”他從組織間關系角度進一步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跨越組織疆界的系統。”[6]

芬蘭計算機與電子商務中心副主任雷馬·索米教授(Suomi,1994)提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獨立管理的組織以計算機內存對計算機內存進行溝通的系統。但不包含實體媒體(physical media)傳輸的系統。他更進一步地說明,有些以通訊為基礎的系統并不符合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定義,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有兩個組織,但是在使用與管理上,其管理決策來自相同的來源。[7]弗羅里達國際大學教授庫馬等人(Kumar and van Dissel,1996)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信息與通訊技術為基礎,跨企業體的系統。跨組織信息系統可視為規劃及管理跨組織間合作的機制。”[8]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拉姆·庫馬和康尼·克魯克(Kumar and Crook,1999)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聯結多個組織的信息技術基礎系統。[9]德克薩斯A M大學教授麥克列勞德和謝爾(McLeod and Schell,2003)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組織間聯結成的團體形成的一個單一系統,共同完成一致的共同目標。[10]

我們認為,對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理解,必須抓住以下五個要點:(1)跨組織信息系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之間的信息資源系統”;(2)跨組織信息系統“跨越了組織疆界”;(3)跨組織信息系統能夠在組織之間確保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實現;(4)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支撐跨組織業務活動的“信息系統”;(5)跨組織信息系統是組織間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構成的系統。

綜合以上要點,可以定義跨組織信息系統以信息與通訊技術為基礎,特別是以網際網絡為基礎,跨越組織疆界來實現兩個或多個組織之間的信息流動,其主要目標是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進行有效的交易處理,是讓買賣雙方進行溝通、意見分享、廣告競標、交易、管理庫存等商業行為的網絡平臺,例如傳送訂單、票據和支付等。這個網絡平臺表現出合作(collaboration)、協調(coordination)與溝通(communication)等三個方面的特性。這個信息系統可以提升公司的生產力、彈性與公司的競爭力。

二、跨組織信息系統研究的理論視角

從跨組織信息系統研究的理論視角上看,主要有信息經濟學學派(information economic school)與社會政治學派(socio-political school)兩派論點。

巴科斯(Bakos,1991)從信息經濟學的理論視角指出,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降低搜尋成本,增進市場效率與廠商競爭力,使跨組織信息系統具有戰略應用的價值。[11]賓州大學教授邁克爾·卡茨等人(Katz and Shapiro,1985)從信息經濟學角度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對相關產業與廠商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外部經濟效果,進一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的網絡效益。[12]

信息經濟學視角進一步引入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來解釋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對組織發展的重要性。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從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種類來看,每一種跨組織信息系統都有不同的特性以及交易的頻率。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的假設,企業都是自利的且存在可能的投機行為。因此,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研究對象更多的是電子采購系統和電子交易系統,企業間的關系是基于買賣關系,主要考慮因素還是經濟因素。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教授唐尼等人(Doney and Cannon,1997)認為,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企業間接觸層面越來越廣,與其他企業接觸的交易頻率越頻繁,這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企業間互動機會,通過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更熟悉合作企業的行為。這是一種基于互相認同對方價值觀所產生的認同式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13]。所謂的認同式信任是基于將對方的渴望以及意圖內化(internalization)而產生的認同。可以有效了解、同意并贊同對方的要求,進而有效地為對方著想。因此,不必過于保護自己的權力,因為雙方都堅信對方會有好的行為表現(Lewicki and Bunker,1996)[14]。而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對資源的意圖在于控制其它組織需要的資源,同時降低本組織對其他組織的資源依賴性(Pfeffer and Salancik,1978)[15]。因此,組織之間會存在相對強勢與相對弱勢,以及利用跨組織信息系統來增強或降低組織的資源依賴性問題。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魏和吉布森(Wey and Gibson,1991)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使用可降低組織的依賴性:通過其它組織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戰略性資源(strategic resources),可以降低組織的依賴程度[16]。從“資源依賴”視角來看,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種控制機制(control mechanism),既是市場型協調控制機制(market mechanism),也包括了科層型協調控制機制(hierarchy mechanism)。

而社會政治學派則認為,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取得對關鍵資源的控制,以減少他們在關鍵資源獲取時的不確定性;跨組織的關系即使不具有成本效益,仍可因其它社會政治力量而存在。社會政治學派進一步引入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簡稱SET),強調權力、信任對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重要性。衣阿華州立大學教授普雷姆庫馬等人(Premkumar Ramamurthy,1995)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探討了企業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及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影響因素。他們指出,大多數以信息經濟學理論視角探討的是理論或個案,使得研究結果很難概念化,且模式無法適當地捕捉其整體環境的復雜性[17]。今天,利用跨組織信息系統建構電子化供應鏈管理成為供應鏈管理的趨勢。如同供應鏈的效益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一樣,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功也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Premkumar et al., 1994)。[18]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信任、權力會影響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權力的關鍵是依賴,越依賴對方企業表示對方越有權力。影響策略(influence strategies)可視為權力的行使。影響策略是指某個公司企圖影響目標公司所采取的溝通行為(Frazier and Summers,1984)[19]。普雷姆庫馬等人(Premkumar Ramamurthy,1995)批評持信息經濟學觀點的奧利弗·威廉姆森和威廉·大內等人(Williamson and Ouchi,1980)[20]完全忽略了權力(Power)在他們經濟學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17]。從制度層面上看,跨組織信息系統不僅僅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的不完全合約,它更像是一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著眼于未來收益的開放性合約,對長期利益追求使得合作各方拋棄了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跨組織信息系統與網絡合作產生的地區優勢、產業能力等優勢是無法單純用不完全合約來解釋的。社會交換理論強調,交換行為的公平/不公平的結果會影響其后的行為,如果對于之前的交換行為感到不公平,對之后交換的行為會有負面影響。佛羅里達大學市場學教授加尼桑(Ganesan,1994)認為,對合作伙伴的滿意度代表對過去合作的公平程度,這種公平程度進而影響未來雙方互動的信心,從信任的發展角度來看,過去合作的結果會影響對交換關系的信心[21]。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詹姆斯·安德森和詹姆斯·納魯斯(Anderson and Narus,1990)認為,滿意不僅代表雙方的關系,滿意度越高越傾向雙方長期的關系。伙伴關系的滿意不僅是一種關系品質,而且也會影響將來關系的繼續發展。[22]也就是說,過去合作的滿意度提供了評估對方是否值得信任,以及未來是否繼續發展關系的評估因素。挪威學者弗雷德·塞爾內斯(Selnes,1998)指出,信任是客戶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合作的滿意會影響信任的程度。用戶界面,反應性和可靠性是影響e化服務質量技術層面的因素,通過信任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客戶保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跨組織信息系統也迅速延伸到各個行業[23]。

社會政治學派強調,組織間關系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信任是多維度的,既包括了信息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理論所強調的計算式信任(calculus-based trust)、認同式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和制度式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也包括了社會交換理論所強調的知識式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關系式信任(relational trust)和過程式信任(process-based trust)等。信任也是多層次的,包括個人、團體、企業乃至制度的層次。信任是動態的,會隨著雙方互動的經驗而發生改變。德雷克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助理教授杰芬等人(Gefen et al.,2003)指出,知識式信任是基于熟悉(familiarity),熟悉是一種關于事情發生的人、事、時、地、物的經驗[24]。從關系的發展來看,過去合作的經驗會影響雙方關系是否繼續擴張。如果對過去合作經驗感到滿意,才會有驅使雙方關系更進一步的動力。反之,則會降低繼續合作的意愿(Dwyer et al.,1987)[25]。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古拉提(Gulati,1995)認為,基于信賴過去合作的經驗,熟悉會抵銷交易對手可能的投機。由此可知,知識式信任的建立是基于過去的互動的經驗。[26]美國楊百翰大學麥里特學院(Marriott)教授杰弗里·戴爾和楚烏金(Dyer and Chu,2000)研究也指出,雙方合作時間越長則信任越高。知識式信任是基于對方行為表現對它的預期所產生的影響,如果對方行為表現符合預期則會增加滿意(satisfaction)[27]。

信息經濟學學派批評社會政治學派過分注重信任、權力對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影響,而忽略了對成本效益的重視。北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威爾內爾等人(Wilner, Koch Clammer,1992)在一項針對技術投資的研究中指出,放棄成本效益數量評估的后果是公司必須承擔以“信念”(faith)來做評估標準的風險[28]。

在我們看來,正是分工的演進,導致了信息的分散化(deconcentration of information)和信息的不對稱(asymmetry of information),這就需要通過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來限制起源于信息不對稱的機會主義行為,使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夠分享不同專業信息所創造的生產能力,并通過瓦爾拉價格協調機制(Walras mechanism)達到內生交易成本的降低。這里,我們看到,在網絡組織的生產體系中,分工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決定分工演進的是交易成本。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分工經濟或聯結體經濟的主要客觀基礎來自于信息產品的共享性。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組織內部的信息、技術等共享性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由一個生產過程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過程。各種電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機、電子計算機和傳真機等信息裝置,保證了各個知識工人、團隊和模塊化組織的聯結,由模塊化組織組成的網絡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協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具有聯結體經濟的效率性。我們認為,基于關系的隱性知識和知識式信任顯著地影響著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

三、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意義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最重要意義是為了支持組織之間的合作。跨組織合作是跨組織信息系統使用的前提,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通常也表示雙方更進一步的合作。公司間建立這種關系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但在過去,公司之間很難有這樣的合作。原因很簡單,公司間缺乏足夠快速和準確的有效方法共享信息。通過人工協調,把貨物經由一套共享的分銷系統送給客戶只會變成一場物流管理上的噩夢。但在今天,利用互聯網和相關的通訊技術,這種協作馬上變得切實可行,從而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機會(Hammer,2001)[29]。我們認為,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促使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促使信息交換成本的減少,節約了交易過程中的結算費用和結算時間,減少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等待、停頓和庫存時間。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能夠把分散在不同領域和由不同主體掌握的信息聯結起來,產生了累積和互補效應,并創造出新的、更有價值的信息。

大量的研究表明,跨組織信息系統是由于組織間為了某種共同的戰略目標,為了能共同做出決策,因而衍生出雙方信息分享需要而存在的。庫馬等人(Kumar and van Dissel,1996)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支持或實現兩個以上組織的活動或戰略聯盟[8]。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本索(Bensaou,1997)發現,信息技術的采用加深了組織合作的程度,信息技術的使用也改善了“旗艦企業”(flagship enterprise)或主公司(hostcompany)與供貨商之間的關系[30]。庫馬和克魯克(Kumar and Crook,1999)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需要雙方的互相合作,通常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雙方都通過契約建立長期的電子商業關系[9]。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維加亞塞拉什(Vijayasarathy and Tyler,1997)指出,電子數據交換(EDI)的使用會改善雙方的合作,使雙方合作滿意以及成效更高,推動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通常是由中心廠發起的。影響跨組織信息系統創建的因素包括:節省成本、戰略利益、交易伙伴的壓力以及改善渠道關系和管理。[31]

從某種意義上說,組織間關系決定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投入。組織間的關系越密切,雙方信息分享的需求越高,對跨組織信息系統投資也就越迫切。支持跨組織間的信息分享是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目標所在,如果組織間沒有合作關系進而產生信息分享的需求,也就不需要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存在。邁爾斯和斯諾(Miles and Snow,1992)強調,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功必須基于組織間的合作,而非競爭[32]。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改善企業的競爭力和獲取戰略資源。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教授查特菲爾德等人(Chatfield and Bjorn-Andersen,1997)指出,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不僅可以改善競爭力,而且賦予了更多未來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并可支持新的戰略,包括客戶服務、銷售、價值鏈運籌聯系和降低成本。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大家更是一致看好企業對企業(B to B)電子商務的規模,跨組織信息系統又更加受到重視[33]。

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不僅降低組織間的溝通成本(Malone et al., 1987),更讓組織間密切合作,創造出企業的競爭優勢(Johnston and Vitale, 1988)[5]。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奧凱福(O’Keffe,2001)強調,互聯網的興起大幅度降低了組織交易的成本(包括溝通成本、搜尋成本等),互聯網降低的并不僅僅是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它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企業外部交易成本,但先決條件是企業間和交易伙伴間有良好合作關系存在[34]。

無疑,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對組織變革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成本上。從信息成本來看,網絡組織的資源配置效率高于科層制組織的原因在于,網絡組織可以將有限的、固定的信息交流渠道替換成眾多的、彈性的信息交流渠道,這些交流渠道可以分為縱向交流渠道和橫向交流渠道,交流渠道的擴大促進了信息的傳播,使網絡組織內各個模塊化組織更對稱地掌握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模塊化組織更適合信息的采集、處理、傳播,信息成本較小,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形成一種新的組織運行機制。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馬龍等人(Malone et al.,1987)指出,由于科技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溝通成本,促使市場型協調控制機制能夠與更多的供貨商接觸,科層型協調控制機制能與上游廠商進行更密切的整合,進而形成電子化的市場(electronic markets)以及電子化的科層制度(electronic hierarchies)的實現,讓價值鏈(value chain)上的組織間更緊密地結合[35]。德威爾(Dwyer et al.,1987)指出,當企業開始增加對其伙伴的承諾,表示企業間開始轉向關系的交換而非市場的交換[36]。庫馬等人(Kumar and van Dissel,1996)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中的組織關系較傳統的公平交易關系(arm’s-length)承擔了更多合作與協調[8]。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有利于企業實現跨公司業務流程(cross-company processes)重組。邁克爾·哈默(Hammer,2001)指出,雖然“供應鏈整合”(supply chain integration)這一概念已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很多公司卻難以把它變成現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問題的原因在于這些公司把供應鏈整合僅僅看作是技術上的挑戰,而沒有認識到它其實是對業務流程和管理的挑戰。他強調,不同公司間相互獨立的流程現在被聯接和結合在了一起,并且像一個單一流程那樣運作。新技術也許只是一種粘合劑,而更重要的創新則是人們思維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哈默舉例說到,現在,惠普公司訂單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傳遍整個供應鏈,使供應鏈上的每家公司都能迅速作出反應。這個新的整合流程的核心是惠普公司建立的一套計算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當都能夠共享信息。[29]馬勒基(Malecki,1999)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主要應用范圍涵蓋了企業與企業間通過企業內網絡(intranets)、企業外網絡(extranets)和互聯網(internet),將重要的企業信息與知識系統與其供貨商、經銷商、客戶、內部員工及相關合作伙伴緊密結合;通過網絡技術,改變原有企業流程,比電子商務具更寬廣之觀念,其中主要的技術應用范圍包含:企業流程再造、顧客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企業智能等,以創造、傳遞及累積企業價值[37]。這個新的整合流程的核心是“旗艦企業”建立的一套計算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夠共享信息。“旗艦企業”訂單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傳遍整個供應鏈,使供應鏈上的每家公司都能迅速做出反應。維羅斯基等人(Vlosky, Smith and Wilson,1994)強調,不只是供貨商,顧客行銷、銷售、以及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整合也是一項重要的需求[38]。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里津斯等人(Riggins and Mukhopadhyay,1994)認為,為了完全掌握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優點,企業必須將其內部與外部的信息系統整合。為此他們還提出了“企業伙伴再造工程”的概念,也就是對交易伙伴的內部企業流程與技術實行的重新設計,以便在大幅度降低交易及產品成本的同時,也能提升服務與產品品質[39]。管理信息系統咨詢顧問沃爾頓和米勒(Walton and Miller,1995)認為,組織之間投資電子數據交換(EDI),代表雙方從單純的市場交易關系轉向合作的連結[40]。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李俊浩等人(Lee et al.,1999)的研究指出,如果電子數據交換(EDI)的成員都能重新改變其作業程序,可以大幅度地改善跨組織合作的效益[41]。韓國世宗大學(Sejong University)李尚在等人(Lee and Han,2000)也指出,當電子數據交換(EDI)正式與非正式的高度整合后才能改善成效[42]。如同供應鏈的效益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一樣,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功也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Premkumar et al., 1994)[18]。美國電子商務戰略公司首席執行官拉維·卡拉克塔和瑪席亞·羅賓森(Kalakota and Robinson,1999)認為,企業的流程應用和組織結構廣泛的整合,可以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創造一個高績效的企業經營模式,將傳統的公司轉型成為一個新的e化公司,是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務之基礎[43]。作業程序的改善有賴跨組織緊密合作,共同消除供應鏈上沒有效益的部分,如果雙方沒有緊密的關系,在作業程序改善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利益的關系而導致合作破裂。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迅速降低了跨組織合作的障礙,跨組織合作比過去更加容易。借助網絡平臺,組織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傳輸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除了上述作用外,還具有以下作用:

1.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使組織間協調成本降低,促使“旗艦企業”保留核心的協調、控制、信息管理活動,其余則大部份或全部外包。

2.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降低資產專用性,促使“旗艦企業”與合作伙伴建立功能導向的暫時性關系。

3.跨組織信息系統能降低產品描述復雜度,促使“旗艦企業”以聯盟的方式組成,提供專長能力,通過網絡平臺實時處理和傳播信息。

四、結 論

今天,在許多產業中,跨組織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提升組織間的整體經營效率,獲取企業獲取優勢的利器。然而,一個企業是否引進跨組織信息系統,必須對跨組織信息系統所帶來的是威脅或機會進行審慎地考慮。這就要求企業從不同角度來審視目前的環境和本身所具備的條件,以決定是否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

我們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基礎是跨組織的合作。因此,探討影響跨組織信息系統必須研究跨組織合作的機制。組織間的合作就像人際間的合作一樣會有沖突存在,良好的跨組織關系則可以緩和沖突發生。我們強調,越密切合作的組織,信息分享需求越高,因此越重視跨組織的信息整合。同時,組織間關系越好,越能夠化解跨組織合作產生的沖突。組織間關系越緊密,對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創建和管理越有正向幫助。

[參考文獻]

[1]Felix Kaufman. Data systems that cross company boundar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66, 44 ,(1/2):141-145.

[2]Angele L. Caveye and Paul B. Crag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success of customer oriented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995, 4 ,(1): 13-30.

[3]Stephanie S. Barrett and Benn R. Konsynski. Inter-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s[J].MIS Quarterly, Special Issue,Fall 1982, 6 ,(5): 93-105.

[4]James I. Cash and Benn R. Konsynski. IS redraws competitiveboundarie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6 ,(3/4):134-142.

[5]H. Russell Johnston and Michael R. Vitale. Creating competitiveadvantage with interorganis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J]. MISQuarterly, June 1988, 12 ,(2): 153-165.

[6]J. Yannis Bako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J]. MIS Quarterly, September 1991, 15 ,(9): 295-310.

[7]Reima Suomi. What to take in account when building an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J].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1994, 30,(1): 151-159.

[8]Kuldeep Kumar and Han G. van Dissel.Sustainable collaboration:Managing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MIS Quarterly, 1996, 20 ,(3): 279-300.

[9]Ram L. Kumar and Connie W. Crook. A multi-disciplinary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The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31,(1): 22-36.

[10]Raymond McLeod, Jr., and George Schell.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Edition) 9th Edition [M].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3.

[11]J. Yannis Bakos. Information links and electronic marketplaces: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 verticalmarke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all1991, 8 ,(2): 31-52.

[12]Michael Katz and Carl Shapiro. 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 75,(3): 424-440.

[13]Patricia M. Doney and Joseph P. Cannon. An examination of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Marketing, 1997, 61,(4): 35-51.

[14]Roy J. Lewicki and Barbara Benedict Bunker. Developing and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A]. in Tom Tyler andRoderick Kramer (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 Frontiers of theoryand research. [C].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1996. 114-139.

[15] Jeffrey Pfeffer and Gerald 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y perspective. [M]. New York:Harper Row Publishers, 1978.

[16]Jason Y. J. Wey David V. Gibson.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environment o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An integration oftransaction costs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Z].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991, 501-507.

[17]G. Prem Premkumar and Keshavamurthy Ramamurthy. The role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the decision modefor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Decision Sciences,1995, 26,(3): 303-336.

[18]G. Prem Premkumar, Keshavamurthy Ramamurthy and SastriNilakanta.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innovation diffus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1994, 11,(2): 157-186.

[19]Gary L. Frazier and John O. Summers.Perceptions of interfirmpower and its use with a franchise channel of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y 1986, 23,(5): 169-176.

[20]Oliver E. Williamson and William G. Ouchi. A rejoinder.\" InAndrew Van De Ven William F. Joyce (Eds.), Perspectives in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behavior[M].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81. 387-390.

[21]Shankar Ganesan.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 1994,58,(2): 1-19.

[22]James C. Anderson, James A. Narus.A model of distributor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 Journal ofMarketing, January 1990, 54,(1): 42-58.

[23]Fred Selnes.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rust andsatisfac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of Marketing, 1998, 32,(3/4): 305-322.

[24]David Gefen, Elena Karahanna and Detmar W. Straub. Trust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J]. MISQuarterly, 2003, 27,(1): 51-90.

[25]F. Robert Dwyer, S Paul H. Schurr, and Sejo Oh.Developing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1987, 51,(2): 11-27.

[26]Ranjay Gulati.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 of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1): 85-112.

[27]Jeffrey H. Dyer and Wujin Chu.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 Japan, and Ko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0, 31,(2): 259-285.

[28] Neil A. Wilner, Bruce Koch and Tom Klammer. Justification ofhigh technology capital investments: An empirical study[J].TheEngineering Economist. 1992, 37,(4): 341-352.

[29]Michael Hammer. The super efficient company[J].HarvardBusiness Review, 2001, 79,(9/10): 82-91.

[30]M. Fontainebleau Bensaou.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The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U.S. andJapanese supplier relations[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1997, 8,(2): 107-124.

[31]Leo R. Vijayasarathy and Michael L. Tyler.Adoption factorsand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use: A survey of retail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97, 25,(9): 286-292.

[32]Raymond E. Miles and Charles C. Snow. Causes of failure innetwork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1992, 34,(4): 53-72.

[33]Akemi Takeoka Chatfield and Niels Bjorn-Andersen. The impactof IOS-enabled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on business outcomes:Transformation of the value chain of Japan airlines[J].Journal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997, 14,(1): 13-40.

[34]Michael O' Keeffe. Myths and realities of e-commerce in theperishable foods industries: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reputation andrelationship asset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Journal, 2001, 6,(1): 12-15.

[35]Thomas W. Malone, Joanne Yates, and Robert I. Benjamin.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 Communicationsof the ACM, 1987, 30,(6): 484-497.

[36]F. Robert Dwyer, S Paul H. Schurr, and Sejo Oh. Developing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 1987,51,(2): 11-27.

[37]Edward J. Malecki.Digital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he rural south: An analysis of Tennessee[A].in Peter Stenberg,editor, Telecommunications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Moscow, Idaho: Salant, Priscilla,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Center, 1999. 7-14.

[38]Richard P. Vlosky, Paul M. Smith David T. Wilsion. Electronicdata inter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4, 9,(4): 5-18.

[39]Frederick J. Riggins and Tridas Mukhopadhyay.Interdependentbenefits from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partner reengineer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1994, 11,(2): 37-57.

[40]Lisa Williams Walton and Linda G. Miller. Moving toward LIStheory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adoption withinchannel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5, 16,(2):117-135.

[41]Ho Geun Lee, Theodore Clark and Kar Yan Tam.Researchreport: Can EDI benefit adopters?[J].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 1999, 10,(2): 186-197.

[42]Sangjae Lee and Ingoo Han. The impact of EDI controls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DI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3,(4): 25-33.

[43]Ravi Kalakota and Marcia Robinson. E-business: Roadmap forsuccess (Addison-Wesle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ies)[M].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December, 1999.

Reviews on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Peng Xiaoy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ichuan College of Business Professionals, Chengdu 610091,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are more demands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in an organization in which there is a higher degree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therefo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Currently,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strategic demand for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setting such an information system. Reviews on researches on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are also present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inter-organization; inter-organizational Theory;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責任編輯:張靜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热九九精品|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色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玖玖精品在线|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嫩模喷白浆|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9p|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五月婷婷导航|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9cao视频精品| 91青青视频|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91亚洲精品第一| 99re在线视频观看|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啪啪|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 亚洲a级毛片|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AV熟女乱|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理论一区| 在线看国产精品|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国产| 午夜a视频|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无码在线激情片| 免费在线视频a|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www.日韩三级|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58av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