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意識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隱蔽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方式。榜樣(典型)、校園文化的建設、環境教育和健康有益的活動教育都是無意識教育的有效形式。無意識教育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跡,有利于調動被教育者參加活動的積極性,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的對立情結和戒備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陶冶,最終達到轉化被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無意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指一個人在道德品行方面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經常而穩定的傾向和特征。培養大學生的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種基本成分,這三種基本成分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一般來說,道德認識是道德產生的根據,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為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和影響下,通過一定的教育和鍛煉形成起來的。大學生的道德品質不僅要具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而且還要表現為道德行為,并形成牢固的習慣,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知識、經驗的局限性和心理活動的某些特點。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其他成年人往往不盡相同。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斗爭的過程,而不是按社會和教育的要求直接轉化的簡單過程。在道德品賦形成的過程中,無意識教育的重要作用正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思想品德與個性品格中某些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中的東西,如態度、意志、風格、情感等,都可以通過無意識教育使學生間接地獲得,要真正形成學生的優良品質不能只靠有意識教育,還必須依靠無意識教育的長期熏陶。
一、無意識教育及其作用
1 無意識教育的特點
所謂無意識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隱蔽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方法。從無意識教育本身的特點來講,關鍵是調動學生無意識注意的心理潛能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可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二種。有意注意是自覺的、有預定目標的,且往往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而無意注意是沒有自覺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無意識教育正是利用教育者發出的刺激信號來挖掘、利用無意識注意潛能的一種方法,從而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這也同時決定了無意識教育方法具有教育目的隱蔽、方法間接、具有趣味性和情感性等特點。特別是無意識教育具有一定的愉悅性,對受教育者來講一般是輕松而愉快的,是受教育者樂于接受的,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愉快和歡樂是人類最主要、最普遍的正情緒,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情緒。而無意識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客體活動,融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引發受教育者的正情緒,激發他們激情和向往,打破負情緒、逆反心理與教育效果不佳之間的惡性循環,造成知、情、意、信、行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2 無意識教育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有意識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但是如果過分強調或過多依賴有意識教育,強調有意注意和灌輸,就容易造成學生疲勞,甚至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其實每個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都可以無意識地接受許多影響,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潛移默化”,也就是無意識教育,無意識教育有時甚至能起到有意識教育起不到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應充分重視并利用這種影響,由于當前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歷史階段,新舊觀念的沖突,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道德調解的不得力,使現實與理論出現了種種的脫節,因而更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往往是教育者講了許多道理,但收效甚微,有時甚至給受教育者造成一種逆反心理。通過長期的實踐,筆者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而且必須加強,但問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才能尋找到一種更有效的以人為本、貼近實際的方式來做好這項工作。無意識教育正是具備了這些優勢,能夠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的對立情緒和戒備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陶冶,所以無意識教育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二、無意識教育的主要形式
無意識教育在校園中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榜樣(典型)教育
先進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接受思想教育的重形式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過具體、生動、感人的典型對學生進行啟迪教育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適合青年學生審美過程中偶像崇拜的特點,因而往往會收到有意教育難以達到的良好效果。青年學生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把言軟和身教結合起來,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教育學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才能夠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威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自己以身作則,而且要善于發現典型、宣傳典型。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小的集體中如果有門個或更多的優秀的榜樣人物,那么周圍的人就會受到教育、感染和帶動。當前要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在校園形成知榮恥,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 校園文化的建設
鑒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特點,在無意識教育中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創造并共享的一種以價值觀念、學習精神、道德品質、規章制度,組織情感和校園環境為主要內容,以推動校園和諧發展為使命的組織文化。校園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層的滲透作用。文明高雅的校園文化會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調節學生行為、美化學生人品、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實踐證明,校園文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一種新載體。校園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可以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文娛活動和知識傳播中。既可以培養學生對理論的興趣和科技的愛好,又可以使他們形成對人文精神的向往和完美人格的追求。
3 環境教育
人與環境密不可分,人的生理、心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的思想也會受到環境的熏陶,思想品德也形成于一定的環境之中。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所謂“硬環境”是指客觀環境,客觀環境是人們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場所,在一個寬敞明亮、一塵不染的大廳里,為什么沒有人隨地扔廢物?這是因為有一個無形的管理者在監督和約束著,這個無形的管理者就是大廳那種整潔、優美的環境氛圍。“軟環境”是指在社會中人們通過種種活動交往,發生著的各種關系。在這些交往中,人們常常是不自覺地充當著正面的或反面的教育者,相互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對方,其次,由于每個人生活在群體中,都希望群體喜歡他、接受他,為了追求內心的平衡和獲得群體的認可,個體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向約定俗成的群體風氣靠攏。實踐證明,他人的行為和群體的風氣直接影響著個體的思想行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創造一種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健康和諧的環境,讓環境起到管理育人、教育人,強化文明氣氛的作用。學校要加強對“硬環境”和“軟環境”的投資和建設,形成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以扶正祛邪、揚善抑惡,從而使受教育者在和諧發展的氣氛中,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提高思想認識,解決深層次的思想問題。
4 健康有益的活動
這是指在有意識教育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包括開展各種知識競賽、讀書演講、名著欣賞、書法攝影、音樂舞蹈等活動。這類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能夠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優化他們的智能結構,尤其是對人們的思想品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使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啟發、教育和培養。在今天的生活中大眾媒體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媒體是信息的載體,其提供的信息對人們的思想、情感、行為的發展方向具有無形的引導作用。大眾媒體提供的信息具有形象性的特點,能使受教育者在一種陶醉的,愉悅的、激動的情緒中受到教育,大眾傳媒提供的信息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它的思想觀點不一定被明顯標明,而是隱蔽在某一篇文章、某一部作品或某一場電影中。大眾媒體作為無意識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左右著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鑒于當前大眾媒體內容良莠不齊,我們更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去接受其中積極,健康的內容,避免不良思想的影響,文明上網,收看電視也是很好的方式。因為互聯網、電視具有時效快、現場感強等特點,能夠使學生及時了解黨的現行政策和日新月異的祖國新貌,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方式。以上方法都可以達到怡情養性之功效,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水平得到不斷提升。還要注意把和諧校園同各種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深入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意識教育和有意識教育一樣,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無意識教育把教育目的隱蔽起來,寓教于不知不覺中,使具有教育意義的哲理貫穿于活動當中,讓受教育者在活動中受到啟迪、獲得教育,提高認識。但是,通過無意識教育獲得的認識往往是比較直觀的、零碎的,因而這種認識也是不持久的,常有易逝性,其次,還有一些道德品質不可能自發產生,如馬列主義基本觀點和共產主義的思想覺悟等必須有一個從外面系統灌輸進去的過程,要使馬列主義和黨的基本路線深入人心,還必須依靠有意識教育。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標的實現是通過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教育的共同作用實現的。隨著我國政治、文化等方面水平的不斷發展,在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質日漸提高的形勢下,采取單一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教育效果。因此在新時期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無意識教育來配合有意識教育。采用多種形式來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值得深入研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