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民幣升值,銀根緊縮,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次貸危機等因素影響,當前,中國大量中小出口企業生存狀況堪憂。
廣東、浙江、福建等出口大省貿易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特別是對美出口大幅下滑。以廣東為例,今年上半年廣東對美出口35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遠低于同期廣東外貿出口13%的總體增速。從行業角度來看,除了機電產品及鞋類、家具等商品出口穩定增長外,紡織、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匯率波動程度對出口的負面影響顯著
對美國出口的持續放緩,除了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整體消費持續疲弱等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匯率波動加劇阻礙了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匯改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對美出口產品競爭力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匯率波動加劇,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匯兌風險等風險加劇,降低了中國的出口增速,并導致貿易順差的大幅回落。
那么,匯率波動究竟是通過什么途徑影響中國對美出口貿易的呢?
匯率波動造成了巨大的匯兌損失 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特別是2007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波動加劇,造成了中國外貿企業出口匯兌損失加大。以大洋電機為例,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大洋電機的匯兌損失分別為90.37萬元、533.38萬元和1359.88萬元,占外銷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33%、1.18%和1.60%,匯兌損失不斷增加,匯兌損失占外銷收入比重也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的利潤并抑制了對外貿易的增長。
匯率波動降低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人民幣不斷升值對出口企業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匯率波動直接影響到中國出口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出口公司的盈利能力。
匯率波動加劇造成了出口市場的萎縮 美國是中國主要出口市場,受美國次貸危機和匯率波動加劇影響,中國對美出口增速逐年下滑,2005年1~5月全國對美出口增長35.0%,2006年同期下降到26.6%,2007年同期為18.6%,2008年1~5月則進一步下降到9.1%,增速進一步回落。
匯率波動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壞賬增多 由于美國受次貸危機和匯率波動影響,部分企業申請破產,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壞賬增多。
外貿企業應主動采取措施
針對以上風險,中國外貿企業應積極主動采取各種措施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做好計價貨幣與支付貨幣的選擇。在合同談判前盡可能充分分析外匯走勢,從而選擇有利于公司經營的結算幣種、結算方式。改變所有出口銷售、進口設備和原材料均以美元結算的單一方式,逐步采用多幣種結算方式,降低單一外幣匯率波動給出口造成的不利影響。此外,還可以增加出口貿易中本幣的結算,以直接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
在合同中訂立適當的保值條款,以防止匯率變動的風險。中國部分出口企業已具備相當的市場份額和一定的議價能力。為抵消匯兌損失的不利影響,應結合自身的競爭狀況和市場地位,與主要客戶協商共同承擔人民幣升值風險,并采取謹慎提價措施,部分轉移匯率變動的風險。如建立外銷報價與匯率聯動的價格公式,與客戶簽訂訂單或合同時,雙方按照近期的匯率水平確定合同匯率,實際匯率變動在升降0.10元的范圍內,由客戶承擔匯兌損失或公司進行讓利;如果實際變動超過此范圍則按價格公式對售價進行調整。
參與遠期外匯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對沖匯率波動風險。如我方對美出口,為防止到期收匯時匯率下跌而造成的損失,則要與銀行簽訂合同,將此外匯按幾個月的遠期匯率賣給銀行,這樣不管匯率波動如何變幻莫測進行調整,我們都能鎖定預期收益,從而規避風險。此外,還可以采用外匯期權交易,根據到期日匯率波動變化,決定履行或不履行合約,以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熟悉投資市場的投資者可以采取外匯期權與外匯期貨混合操作的方法,從而為匯率風險的回避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完善經營管理,提升產品結構和國際競爭力。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公司品牌影響、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強化價格競爭優勢,以消化因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成本上升因素的影響,才是抵御匯率波動風險的根本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