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甘肅等地報告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經調查發現,患兒多有食用三鹿奶粉的歷史。自此,三鹿奶粉中含有化工產品三聚氰胺的事件開始逐漸浮出水面,目前,事件還在逐步升級中。三鹿的隱瞞不報、患兒發現數量逐漸增加、查出不合格奶粉企業的增多等。9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稱有22家企業69批次奶粉檢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包括蒙牛、伊利等名牌,蒙牛、伊利的股票立即受到投資者的拋售,股價一落千丈。雅士利的問題奶粉出口到了孟加拉、緬甸、也門3個國家,香港食環署也發現一款伊利雪糕中含三聚氰胺。9月18日,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均檢出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擴大到整個奶制品業。
霎那之間,人們開始談“奶”色變,對各種奶粉甚至所有奶制品都采取懷疑的眼光,開始尋找各種奶類替代品,如此重大的食品安全問題,責任者應該是誰?網上流傳這一則笑話,“結石娃娃的家長將責任指向政府,政府指向三鹿,三鹿指向奶農,奶農指向奶牛,奶牛指向所吃的草,草將責任指向……”實際上,政府在責任追究上目前已經有所行動一不法奶農被拘留,三鹿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被免職,石家莊市市長、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畜牧水產局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長也被免職。這給六千余名患兒的家長帶來些許安慰,但是僅僅處理事故當事人,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還要認真分析此次食品安全事故背后的制度根源、體制漏洞、技術盲點。否則,今天處理的這批責任人,明天又會冒出另一批失職者。
從體制、技術角度分析,此次事件應該被問責的主體有誰,誰最應該被問責?應該問責的主體有,不法奶農、奶制品企業、以及政府主管部門:主要是質檢部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奶農作為市場參與的一分子,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第一位的。雖然其在奶中摻入三聚氰胺的行為道德敗壞,違反有關法律法規,但其投機、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有其天性根源,誰也改變不了。如果在其他方面沒有有力措施,誰也無法保證奶農以后會用其他化工原料繼續冒險,筆者認為最應該被問責的一是奶制品企業的質檢部門,二是政府的質檢部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這兩者最應該被問責的原因是檢測方法片面、落后,不合實際。連大批養奶牛的農民都知道在牛奶等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提高檢測時蛋白質檢測數值,難道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大量專業設備的企業質檢部門和政府主管部門就不知道這一點?為何不及時改進檢測方法?如果改進檢測方法難度較大的話,為何不增加檢測三聚氰胺的一項?其實檢測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技術手段是很容易做到的。奶農在知識水平很落后的情況下,能夠如此容易找出以上部門的檢測漏洞,并在較大范圍實施,可想而之還有多少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不法機構、部門在鉆空子,我們的食品安全怎樣得到保障?如果把奶農一方和企業質檢與政府主管部門一方看做是相互博弈的兩個主體,奶農肯定是弱勢一方,因為其專業知識和技術設備都無法跟后者想比,為何弱者打敗了強者?根源還在于后者的封閉守舊,不去深入了解博弈的對手——奶農。奶農早已從技術上改變了博弈的方法,而作為強大的一方,仍然躺在安樂椅中全然不自知,后果只能是粉身碎骨。連享受國家教育時間很短、信息和科技服務落后,主要忙于田間地頭的農民都知道的方法,而如此專業的機構竟然毫無防備,如此不了解奶農的行為,只能說明這樣的機構太封閉守舊、孤陋寡聞了。
這給我們的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好好上了一課:要睜大眼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認真去發現問題,調查和了解你的博弈對手、服務對象等主體,要真正做到耳聰目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說明,一些名牌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對奶農、對基層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知之甚少,后果只能是問題爆發后才如夢方醒。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